Search 搜尋
-
這樣過日子
胡德夫 山海綿延的虛詞況味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
專題
當紅酒遇見鋼琴 讓音樂碰上物理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
藝@展覽
老而彌新的藝術未來式
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對樂齡人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想像?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國際貨櫃藝術節」與「老而彌新」設計展,即從此出發探究高齡者的創意可能。前者以「銀閃閃樂園」為題,在廿多個「退役」的貨櫃裡,統合建築、設計、藝術、生活等面向,呈現對高齡生活的想像;後者則從老化、認同、居家、社群、工作、行動力這六項子題,分別呈現別具巧思的設計計畫。
-
藝@電影
星光熠熠 新人生猛
今年的金穗獎來到第四十屆,有不少已經獲金馬肯定的導演也回鍋參賽,讓一般組作品顯得星光熠熠;但相較於一般組入圍作品的平淡,學生組的作品不但豐富多元且競爭激烈,不但有警匪類型的逼真,也有科幻預言的殘酷,新生代創意的生猛有力令人不容忽視。
-
藝@CD
絃樂的「跨時空」之美
絃音不輟,只是隨時空而變化。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歷經多少音樂家詮釋,來到低音提琴家傅永和手中,又翻轉出另種景致。而曾讓巴赫重新「出土」的孟德爾頌,自己也留下精采的四重奏樂章,在新一代四重奏團隊阿羅德四重奏手中,成為該團征戰各大比賽與錄製首張專輯的內容首選。絃樂的跨時空之美,透過兩張精采專輯,繼續流傳
-
戲劇新訊
《太空救援:果頭計畫》 屬於這個世代的漫長等待
由黃健豪與蕭東意兩位演員聯手、至今已成軍七年的嚎哮排演,將在本次臺南藝術節再一次玩轉經典,他們選擇了可謂「覬覦」已久的《等待果陀》,並將其重寫成《太空救援:果頭計畫》。「嚎哮」一貫的演出風格,是以原著為底,透過演員不斷對話排練來發展故事(以及其他那些有的沒的:永無止境的雙關語,廢到令觀眾發笑、也令演員笑場的情境等),以此完成屬於他們的獨特改編,輕鬆愉悅、荒謬誇張又確能排解壓力的整晚演出。 場景設定在異星球,兩個與世隔絕、等待救援的太空人,正百無聊賴地沒事找事、打發時間。再度與團隊合作的《凶宅》系列劇作家王健任,將擔任看顧劇情走向的關鍵人物,當演員一面工作、一面以語言丟接和即興時,身為編劇的他時時刻刻在記錄、整理,希望在插科打諢之餘,還能為此劇「添加一層厚度」。 他們也計畫在改編時,加入屬於同世代年輕人長久以來「等待著未知的結果」和「未知地等待著什麼」的奇妙困境。「假如我們把目的拿掉、只是等待,只專注於『等待的過程』」蕭東意問,「這樣的價值觀,會不會其實更好呢?」或許也正如原劇那樣,果陀(或救援),是不會來的,過程終於成了我們僅有的一切。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策略1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 無尾熊小子《機器人情歌》
身為中部人,台中歌劇院的NTT-TIFA策劃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節目,《這我可從沒做過》,我也從來沒看過,從Youtube得到靈感,舞台上堆滿各種奇怪的道具來複製影片,劇場是容納各種藝術形式的場所,《這我可從沒做過》讓人對劇場還可以是什麼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因為有Kid Koala,你可以上水管找他很常穿著無尾熊裝的表演,感受他超fun超chill的刷碟演出,他跟Peeping Tom和Gorillaz合作過,也是Radiohead、Bjork,DJ Shadow等指名的暖場嘉賓,重點是他是加拿大華裔,不是澳洲人,但名號叫做無尾熊,真的很奇怪,值得一看。 其實三月也很想看莎妹的《親愛的人生》跟三谷的《變身怪醫》,但不在台灣,請幫我去看吧! 文字|簡莉穎 劇場編劇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 聲光劇團《馬戲暗影》
TIFA十年,我也忘記跟了幾年。不熟孟若,但我明白短篇小說迷人之處,《親愛的人生》這次表演者包含了演員、舞者、布袋戲偶師,莎妹多次取文學發展作品,好奇這回製作,文字會化成什麼樣呈現。 另一齣想看的是聲光劇團《馬戲暗影》。儘管不是第一次看沙影或光影的表演,但對每次這樣的元素還是仍讓我趨之若鶩,簡單元素更能看出創作者的情感,限制的條件更能看到創作者的想像,不通過語言在劇場和創作者一同靠近。 我也很想看NTT-TIFA策略1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不知道在搞什麼的演出都讓我蠻想看的,但那週要進劇場了,很可惜。 文字|王肇陽 劇場演員
-
音樂新訊
TSO「花的絮語1936」 帶來春的信息
歌,是語言的花朵。想要表達什麼樣的心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吟唱。花朵訴說的語言只有對它傾心的人懂,不論它綻放的位置在大地、在花圃,還是在人們的心中。三月,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以「花」作為主題,邀請日本女高音市原愛(Ai Ichihara)擔任演唱,在張佳韻的指揮下,以各式各樣的奼紫嫣紅,逼去冰冷的寒意,帶來春天的信息。 故事,從一段淒美的愛情說起。二次大戰前夕,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來到東京,孤單寂寥的留學生涯,因為有了一位日本女孩的陪伴而備感溫馨。可惜在那樣的大時代,兩人因為家庭與戰事的種種因素被迫分離。無奈的他,也只能將悲痛化為音符,以《秋菊》這首歌,記錄這份未竟的戀情。除此之外,鄧雨賢的《雨夜花》、楊三郎的《孤戀花》,在那日治時期訴說著情愛,也抒發台灣人民的心聲。日本作曲家滝廉太郎《花》、山田耕筰的《枸橘之花》等,都是藉著花語,表達情感的傑作。當然,江文也的《台灣舞曲》、郭芝苑的《三首台灣民間音樂》,更將這塊土地的芬芳昇華,以悠揚的旋律傳遞。
-
日本暖男52PRO! 台日公演《第三弦》捐花蓮賑災
日本純男「52PRO!」劇團首次來台,攜手「躍演」劇團共同推出作品《第三弦》,並決定將台灣公演盈餘全數捐給花蓮賑災。團長塚原大助表示:「日本311大地震時,台灣人給予日本很多幫助,我們一直放在心裡,希望以此幫助花蓮賑災並傳達支持的信念。」
-
對《亞洲舞蹈新想像》論壇報告的回應 ──兼論西方文化霸權的展現和東西方舞蹈文化的差異
2017年11月21至26日,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主辦了首屆「城市當代舞蹈節」,主題是東亞當代舞蹈,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台灣共十五台舞蹈節目演出,同時也邀請了三十多個國家共一百一十五位藝術策展人、舞蹈評論家和學者專家出席。這些天各一方的藝術家們齊聚香港,一方面參觀節目,一方面彼此交流,更敲定了許多後續的演出邀請和合作計畫。首屆「城市當代舞蹈節」大獲成功,賓客們對節目時間的安排、行程的組織、資料的提供等都十分滿意,尤其是這次舞蹈節整體票房達到七成半以上,而買票觀賞節目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反應熱烈,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家們對香港的舞蹈發展,有了一個直觀良好印象。 不過讓我感到遺憾的,是一場由舞蹈節組織、原意是讓各方交流的論壇活動,卻顯然失敗了。論壇在11月25日早上舉行,被命名為「亞洲舞蹈新想像」,配合著東亞當代舞蹈的主題,本來可以讓中、港、台、日、韓站在第一線的亞洲舞者們,直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評論人和專家學者們溝通交流,讓賓客們更深入了解亞洲(東亞)當代舞蹈的精神面貌;可論壇最終淪落為一次西方文化霸權的傲慢展示,和香港組織方對泛東方主義的拙劣操作。這種以西方觀點主導當代文化發展,並視東方為陳舊落後象徵的意識形態,過去充斥在許多外國甚至中國內地舉辦的當代舞蹈活動裡,我是見怪不怪,但發生在由城市當代舞蹈團主辦,並以東亞舞蹈為主題的「城市當代舞蹈節」中,我這個藝術總監,便難辭其咎。我因此寫下這篇文字,既是對活動的檢討,也是自我反省,更可能是一份代表亞洲當代舞蹈的宣言吧! ******************************************************* 首先我必須指出「亞洲舞蹈新想像」論壇的失敗,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論壇全部以英語為溝通語言,沒有提供任何亞洲語言翻譯,這在一個以討論亞洲舞蹈為主的論壇裡,實在不可思議。 這次論壇邀請了來自瑞典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舞蹈戲劇評論員希西利婭.約伯克(Cecilia Djurberg)、來自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戲劇藝術系系主任帕維.瑪哈薩瑞納(Pawit Mahasarinand)和來自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人劉純良擔任主要發言人。三位發言人中,看似有一位歐洲和兩位亞洲代表,但他
-
2018藝術基地計畫 四位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入選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五年展開「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特別邀請林怡芳、林祐如、梁允睿與徐惟恩四位藝術家駐館合作,透過駐館期間的工作分享,讓新作發展帶來更不同面向的思考,在國際舞台發光。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以往偏重在舞蹈,從去年戲劇導演Baboo加入計畫後,今年藝術基地計畫又加入了音樂類別,二○一七年「微舞作」開始,兩廳院非常希望支持與參與藝術家的第一哩路。「許多藝術家很難在創作過程中兼顧製作與行政的繁瑣流程,而藝術家又需要資源創作作品。因此,在創作前置作業,兩廳院就希望能陪伴藝術家走第一哩路。」她說,今年四位駐館藝術家都有不同的海外計畫,如參訪國外,認識別人怎麼做,也找到自己創作的啟發,「藝術家要有更多的嘗試,更多的體驗,了解自己想要怎麼做。兩廳院希望陪伴藝術家走在創發的前端,陪伴他們慢慢走這些路,陪他們慢慢找出創作價值,這就是夥伴時代中的夥伴關係。」 國際名師指定合作 旅法舞者林怡芳 林怡芳為出生高雄的旅法編舞家與舞者,先於國立藝專(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接受古典學院派的訓練,後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就讀,受到當代舞蹈滋養,一九八九年赴法國繼續學習,從此活躍於法國及國際藝壇。林怡芳長期合作的編舞家有瑪提爾德‧慕妮耶(Mathilde Monnier)、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艾曼紐‧惠恩(Emmanuelle Huynh)等。身為費登奎斯身心整合重建方法(Mthode Feldenkrais)老師,林怡芳在法國及其他國家提供相關訓練課程,地點包括蒙佩利爾國立編舞中心、瓦悠蒙修道院基金會(Fondation Royaumont)、巴黎國立編舞中心等地,並帶領許多即興及舞蹈的工作坊,也經常將費登奎斯方法與舞蹈結合在一起。 林怡芳今年將於六月、十二月分別回台停留一個月,進行《連鎖關係》(Skein Relations)創作計畫前期準備。《連鎖關係》是林怡芳旅法多年後,回看自身與台灣家鄉的關係,同時也探討著情緒感染的議題,企圖從肢體振動的角度切入,讓編舞家與造型藝術家兩種觀點進行交會,作為創作源頭。 林怡芳同時將與國家兩廳院推
-
何康國接任北市交團長 全面提升北市文化GCP
懸缺一年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一職,即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何康國接任。談到樂團未來願景,何康國表示,北市交將秉持「在地深耕、國際發聲」的精神,全面提升台北市文化的「GCP」(文化生產毛額,Gross Culture Product),以音樂為表演藝術基石,推動專業、跨界、前衛且具有產業動能的創新製作;擴大音樂教育的推廣範圍,讓北市交成為全台北市民的最佳音樂夥伴。 何康國為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曾任國內三大公部門交響樂團副團長,包括國立臺灣交響樂團(1998-2003)、國家交響樂團(2003-2005)、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05-2008),樂團管理實務經驗豐富深厚。此外,任職臺師大表藝所所長期間(2011-2017),建立了華文音樂劇產官學合作平台及國際藝術節教育實習體系,致力推動音樂產業化、人才國際化;身兼學術研究者、表演創作者、藝術教育者、製作人、與藝術管理者等多元身分。 何康國與北市交的淵源極深:單簧管啟蒙老師為北市交團員傅建華、第一次與職業樂團的合作是大一時參與北市交國內首演斯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協演人員、大四時在北市交附設青少年管弦樂團擔任單簧管首席;大學畢業後,結婚時其夫人為北市交第一部長笛團員,何康國可以說是北市交的「農場產品」,而他此次出任團長,即是北市交成立近五十年來推動音樂教育的最佳成果展現。
-
格鬥亂入京劇? 台北新劇團「青年匯演」展新意
驚天絕技「脛骨絞」出現在京劇《白蛇傳》中?綜合格鬥女神黃偵玲變身最強白蛇,關鍵時刻使出必殺技大戰天兵天將。黃偵玲自躍上世界格鬥場後再度突破,登上京劇舞台,力挺台北新劇團「青年匯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提到科技與藝術,會想到什麼?是AR、VR,在台上拍電影?或從電視到Youtube、Netflix或愛奇藝?還是視覺、聽覺如幻覺,更能跟機器人同場共舞、飆戲?等等,讓我們先把時間回溯,將科技兩字的科學與技術分開,深究在表演藝術界、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在創作者們一面思索、一邊想像的半世紀以來,於表演藝術場域所實踐的種種技術和兩方的互涉關係。 而時至今日,即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掌上擁有世界,甚至有著虛擬一切、化無形為有形的超強能力,站上舞台的身體、親臨現場的觀眾,仍觀看、感受並行動著,並構成「意義的可能空間」,換句話說,即使展演可以「無人」或「去人」,也不能真的「沒人」。於是,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語旁,或許還得加上一句「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除了簡述當代影像科技的發展史、一探新媒體時代的身體展演外,本期專題也以表演藝術與科技相關的三大關鍵字:「幾何、影像、機器人」為重點,看看藝術創作者們如何結合、延伸他們的想像,在舞台「泛科學」實踐。 而取材自山海經、融合南北管與現代音樂的《蓬萊》和改編自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的《親愛的人生》,兩部作品也將於三月在國家劇院演出。《蓬萊》演員之一、新生代劇場新星崔台鎬,即在本期「聚光燈下」受邀登場,我們也藉此機會帶讀者一探這位在舞台上非常具有「存在感」的演員,他在台下真實的生活又是如何。而另一頭,在緊鑼密鼓排練之際,《親愛的人生》編導王嘉明和「超愛」孟若的小說家李維菁,則同桌相談,一邊低頭翻書、分享彼此喜歡的孟若故事,也一同崇拜讚譽,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看似樸直簡單、實則深藏難料的文字功力和寫作策略,當然,最令人好奇的,仍是導演王嘉明如何將「時間的皺折感」給搬上舞台。
-
平心而論
看到「看不到的」
所以,藝術工作多好啊,那位金髮妹妹,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瑞典的舞團多棒啊,大家因藝術工作的包容而受惠。這麼多年來下,我想藝術工作迷人之處,就是在於總讓我在工作中看到很多無法預期又無法衡量的價值!
-
音樂飛行
「好」貝多芬!「壞」貝多芬?
若Stern的說法為真,少了文化觀點對流,也沒了文化學習目標,但是耗費著國家的財力與許多人的青春與心神,只是在追求把貝多芬演得「好」;雖然我個人超級喜歡這些音樂,也很高興國家提供支持讓我能夠學習並以這些音樂為業,但是對於國家整體而言又有什麼「正當理由」呢?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懂得,抑或懷疑?
正是由於不能「一腳踢」,便必須借助各方有此才幹的藝術家們的幫忙,但統籌與導演是兩個崗位。前者是程序,後者是內容。所以,儘管我並不精於個別的藝術,但一定要認識它們在那方面能對作品發揮作用。由此百川入海,就是學習,也是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導演的必經之路。 從而體會,做導演,就是要做一個懷疑自己的人。
-
演出製作事二三
演出製作的幕後執行
舞台監督在跟隨著導演與演員,或是編舞與舞者排練過幾個月的過程中,記錄下來所有演員的走位、細小動作,或是舞者的一轉身、跳躍、成群、落單等等舞蹈身段,更有的時候是音樂其中。最後賦予整齣製作生命的就是無數巧思安排的技術提示(cue),引導觀眾專注方向引發最終感動!透過一次一次地跟排,舞台監督累積與演員的默契,將「期望」建立為「預期」,一氣呵成。
-
紐約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