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的「臺灣舞蹈平台」系列,以「亞洲製造?!」為題,以問號、驚嘆號來回應首屆「認識亞洲當代舞蹈」的命題,進一步質疑在全球藝術市場的東風趨勢下,亞洲的定義與魅力到底是什麼?本屆平台嘗試從人類的身體的記憶、家、根、移動、流動和空間、文化認同等所重新形塑的新(混血)身分亞洲的樣貌,除了有十三檔國內外舞蹈演出,還有工作坊、講座、影像放映等活動。
2018衛武營開幕季—臺灣舞蹈平台
《禿鷹》&《順》 11/8 19:30
SPLIT &《纏》&《韓流往事》 11/9 19:30
《浮光掠影》& Likes 11/10 19:30
《孤單在一起》&《方寸之間》 11/11 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彩虹的盡頭》 11/9 21:00
《五虎將》 11/11 16: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我的舞蹈之路》 11/10 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講廳
Hydra 11/10~11 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榕樹廣場北側入口
INFO 07-2626666
邁入第二屆的「臺灣舞蹈平台」隨著衛武營落成,規模相比首屆膨脹數倍,除了有十三檔國內外邀演與共製節目展演外,還有工作坊、講座、影像放映等活動,節目部國際事務組長張欣怡說:「希望連結回平台『分享』的核心,在當代時間、空間都是珍貴的資源,我們很難花費三五天的時間去參與一件事情,但『舞蹈平台』創造了密集的時空交流,希望讓參與者產生大量的對話。」
今年度的對話主題是「亞洲製造?!」,以問號、驚嘆號來回應首屆「認識亞洲當代舞蹈」的命題,進一步質疑在全球藝術市場的東風趨勢下,亞洲的定義與魅力到底是什麼?張欣怡指出,本屆舞蹈平台希望透過質疑既有的「亞洲」定義,去標籤化,將詮釋權交給觀眾,「場館有社會責任要去探討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者如何透過我們看見『亞洲』,這是一種身體實踐,這些跨國流動的、直面自己傳統的創作者們,都是觸及同樣的核心價值,場館的責任是讓大眾產生共感。」
台灣青年世代與當代生活的連結
本屆舞蹈平台嘗試從人類的身體的記憶、家、根、移動、流動和空間、文化認同等所重新形塑的新(混血)身分亞洲的樣貌,張欣怡說:「脈絡上,我們有很深的迫切性要去釐清『台灣』所處的位置,究竟在世界地圖的哪一塊——如果當代舞蹈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可以如何透過節目規劃去呈現藝術家、作品的質地與事實。」
今年的十三個作品中,台灣創作者除了有目前國際舞壇的超新星——上月底甫被德國舞蹈雜誌 tanz - Zeitschrift für Ballett, Tanz und Performance選為二○一七╱一八年度最佳傑出編舞家的蔡博丞從《廿四個比利》發想的創作SPLIT;獲英國國家舞蹈獎(National Dance Awards)「傑出女性表演獎(現代舞類)」(Outstanding Female Performance, Modern)的新科舞后簡晶瀅從普立茲新聞攝影獎《飢餓的蘇丹》出發的編舞作品《禿鷹》之外,還有旅歐編舞家林怡芳經由旅者視角,展現當代歐洲與五、六○年代中國與台灣流行文化的《浮光掠影》;首演於二○一六新點子舞展,由前以色列巴西瓦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舞者李貞葳編創的《孤單在一起》;由楊乃璇領軍的小事製作,結合當代舞、街舞、電音與台灣廟會文化等元素的跨界舞作《五虎將》;還有張欣怡眼中,眾多作品裡最creepy的林宜瑾《彩虹的盡頭》,取材自台灣傳統葬儀。
「作為青年世代的創作者,他們對社會有著高度的意識。」張欣怡說,此些青年世代的創作者並非在象牙塔內創作高不可攀的藝術,藝術並不高於日常之外,而在生活之內,用殊異方式反映了時代精神,「他們高度地連結了當代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