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國家起舞
或以林懷民最新舞作《關於島嶼》(2017)為例,其實就可以說明「身心靈舞蹈」創造的脈絡,原是以理性之美對身體規範表現出前現代(Pre-modern)的浪漫主義,卻已成為現代舞從現代性中剝離出來的一種矛盾現象。我們在《關於島嶼》可以感受到,其中通過不同的感官層次,營造出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所表現的特定意識形態,其策略看起來似乎是要從觀看者的身體感知切入一定的傳播效果。在解嚴卅年後,舞蹈被統合於公共政治的生產關係之下,儼然與政治混亂的現實分隔成兩個世界。
-
戲劇
大水褪去了無痕
從廣播主持人的人生告白到媒體記者現場直擊,都試著從語言塑造情節。但為何「說」?如何「說」?對我而言,正是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間不斷遊走的語言,所謂「我朋友就是我/我就是我朋友」的模稜兩可,呈現出對於家/鄉/土地那曲折蜿蜒、忽遠忽近的模糊距離。若說「家」象徵著各種詩意的歸屬與認同,是向內回溯自我的路,那麼劇中對語言的使用,也正暗示了「我」在主觀與客觀間流動的混沌不明。
-
戲劇
射後的餘溫
恥的子彈,是否也意味著「恥」的侵略性和殺傷力,那麼射過之後,能殘存多少餘溫?這恥感,究竟該從何而來?是恥的辱感,還是快感?是走馬看花式的景觀饗宴,還是作為挑戰文明、悖德違禮的反叛力量?與這整場琳琅滿目風景之下所形成的集體傷感相較,有那麼一刻,靜謐又私密,如同自瀆。
-
戲曲
當代戲曲「實驗」的再思考
從《惡虎村》的文本中,栢優座找到屬於當代人觀看作品的眼光,將人物一分為二的自我詰問補足了人物的種種形象與可能,不過也正如紀慧玲於其評論中所言,「文本探究得並不夠徹底,一切念頭只在黃天霸腦內小宇宙運行,缺少交互辯論或實際衝突。」未來若有機會再演,在修編劇本上或許可以更脫去原劇之束縛,多刻畫人物之間的情感、彼此之間的衝突,並將線性敘事結構打碎之餘,重新思考科諢情節與主要敘式情節的安排,或許會更大有可為。
-
新銳藝評 Review
詩意與失意的嬈動與惱慟
跟著手電筒與肩上的帽袍進入空間時,先不做他想,讓演員一語不發地帶位,再讓首先意識到的觀眾領坐,自選或隨機,陸續在錯落木箱及排椅組成的觀眾席中坐定。灰暗空間中,隨帽袍者冷靜的呼吸,開始建立與門外不同的場域。以織物及金屬支架組成的星球與閃亮的鏡球,在懸掛裝置中運行。低矮的蹲坐,使人只得抬望眾星,彷彿意識到自身的渺小與階級。
-
ARTalks
望向時間的深邃地層
「創作者╱思想者的工作桌」往往是俗爛的主題。這是因為過去人們喜於披露某些知名哲學家、大文豪、藝術家們的桌子(以及凌亂的工作室景象),視之為窺探靈感與繆思如何降臨的可能介面。以至於,這些桌面泰半只是思想與創作歷程被過度神秘化以後的象徵物,或者用於強調創作者╱思想者之勤勉精神的僵化佐證。除此之外,其實質意義通常不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崔台鎬 極具存在感的綠葉 自認無聊的老靈魂
當年抱著星夢踏上舞台,現在卻踏上以劇場為主的演員之路,崔台鎬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朋友說他長相嫩,但個性老,如果硬要幫自己貼上標籤,他首選「無聊」,是他對自己生活狀態和心境的直觀點評。他不輕忽自己在台上丟出的任何訊息,「有時你隨意增添一個小笑點、小台詞,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完整。」相較於個人表現,他更重視作品的傳達與溝通,尊重每個作品的使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死亡轉換過來的失語者敘事
說故事,就是這三齣作品的創作核心,也是它們別具力量的所在。無論是《天堂鳥》引領觀眾在帳篷內遊走,以片段化的敘事打造一段獨裁政權下的時間和心靈之旅程,或是兩齣獨角戲《等待》和《離╱合》,各自從個人生命史架構出種族隔離和屠殺歷史中的失語者觀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非洲創作者如何在當代劇場中繼承口述傳統,進行班雅明所言對過去的「再回憶」工程,以修復大事紀底下的「無名者歷史」,受壓迫者的非正式歷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於非洲的兩場讀劇與一次座談
對台灣人來說,非洲無疑是個陌生的大陸,當地的文化現況,對台灣觀眾來說也顯然是陌生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行,以「躍動非洲」為主題,帶來許多當代非洲的各類表演,而應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之邀訪港的劇評人郭亮廷,在此期間觀賞演出並參與相關讀劇與座談活動,則透過本文記述了他的現場觀察與藉此機會認知到的非洲表演現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
藝視窗 News
107年度「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台灣】 107年度「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107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結果出爐,安娜琪舞蹈劇場、體相舞蹈劇場、方式馬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Psquare媒體實驗室等5個團隊的提案計畫獲得補助,補助金額合計新臺幣700萬元。 107年計有30件申請案,經評審後通過5案,將陸續辦理創作及成果展演。安娜琪舞蹈劇場繼《Second Body》獲得國際肯定後,107年發展新作《恍似生境的他方》,延續該團一貫討論身體與環境的主軸,發展有關死亡的議題。體相舞蹈劇場的《EDI》繼106年階段性呈現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展表演藝術設計獎入圍肯定後,今年將發展為劇場完整版,並規劃巡演。方式馬戲的《孩子2.0》前於106年林茲電子藝術節首演獲得好評,107年發展更為趨近劇場展演模式,並已獲得丹麥電子藝術節邀約。 臺灣藝術大學的《輪迴Samsara》是由甫獲威尼斯影展VR大獎的黃心健擔任導演,結合VR、影像及舞蹈,已獲得美國達人秀邀約,並將於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演出。Psquare媒體實驗室的《3.14159》結合穿戴式科技服裝、雷射染布、環境感知等元素,營造情境式展演模式。 文化部徵選舞台監督及編劇 參加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 為培植劇場專業人才,文化部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今年再度與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OSF)合作,徵選舞台監督及編劇各1名赴該戲劇節駐村,以促進台灣劇場專業與世界各國戲劇菁英交流,觀摩戲劇節藝術聚落的經營理念,培植台灣專業人才。徵選計畫收件期間自公告日起至107年2月15日截止。 舞台監督是戲劇製作演出過程不可或缺的角色,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場次頻繁,戲劇製作型態多樣,是絕佳的觀摩場域。文化部經與戲劇節洽談,在今年新增了舞台監督駐村類別,預計徵選舞台監督與編劇各一名,分別在今年5月及8月前往美國奧勒岡州阿什
-
藝妙人物事
擇一事、終一生 情繫故鄉、泥土香
七八歲起就跟父親開始學陶藝,瓷林董事長林光清與泥土就是有那麼一份濃得化不開的緣分,也因此讓他深入陶藝世界,追求精緻的泥土藝術。而對美的追求不限於此,他把對藝術與家鄉土地的愛化入泥土,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創作,也把這份愛帶回家鄉,積極參與苗栗家鄉「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除了裝置藝術也邀請表演團隊到場演出,給予家鄉一份永遠的祝福
-
專題 現實+虛構=現實?! 當紀錄片再次與劇場相遇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撐起帳篷,一起創造一種場域, 那裡是不被規則與習慣綑綁, 可以對話的地方。 不完全因帳篷有了內外之別: 反正外面的世界是座更大的帳篷, 就靠篷內的他們緊密合作, 以各自的方式協助涉入參與, 也將他人加進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讓人停留、為了鍛練想像、 為了兩種身分、為了脫開困惑, 他們與不同時期的海筆子, 在人生的各種階段相遇。 相遇在不慣性思考的帳篷, 相處且容納著人事物間的有機, 把現實虛構之後又帶回現實, 在這個想像力的避難所裡, 當紀錄片與帳篷相遇, 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 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 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 為何難以前進
-
專題
在這方帳篷裡,做自己的夢
在類似公社般的帳篷劇劇團「海筆子」,就像是一個「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平台」,成員在此排練、演戲、生活,無分資歷深淺,也不論是導演、演員、行政加入團隊十二年的朱正明,始終過個白天上班、晚上排戲演戲的日子,加入團隊九年的楊子瑄也是邊經營咖啡店,邊參與劇團演出,對他們來說,帳篷是人生重要的存在,就算沒有上台演出,他們也選擇以不同的方式,持續撐起這頂「世界的大帳篷」
-
專題
十二年光陰,只為解決人生的疑惑
拍攝過劇情片《我叫阿銘啦》、無垢舞蹈劇場紀錄片《行者》的電影導演陳芯宜,近期推出了新作《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這次的紀錄主角是以演出帳篷劇為主的海筆子劇團。拍攝了十多年,陳芯宜從拍攝者,變成跟團隊一起搭台拆台、吃大鍋野炊的成員,當初為解除內在疑問而拿起攝影機的她,認為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為何難以前進。
-
藝@展覽
走進工作室 來看創作的誕生
藝術家郭奕臣近期推出的個展「STUPIN.ORG」,將展場規劃成免費的「駐村」空間,讓藝術家、評論人在此工作交流,觀眾則是觀看創作者的工作狀態和創意衍生的過程。郭奕臣認為,工作室不僅是藝術家產出作品的場域,更是靈感來源的聚集地,創作的過程也是作品另一面不可見的內容。
-
藝@電影
奧斯卡點點名 猜猜誰勝出?
二○一八奧斯卡獎將於三月四日頒獎,頒獎之前,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因此二月成了還未在台灣放映過的入圍片兵家必爭時期,一來碰上過年,二來放映期有可能因為獲獎而話題繼續上映延燒。從一月底宣布的奧斯卡入圍名單可見,金球獎獲獎名單及各城市影評協會、工會、獨立電影獎的提名前哨戰,已預告了幾部話題大片的命中率十之八九。
-
藝@CD
收藏聖堂純淨之聲
成立於一九六八年的「國王歌手」合唱團,多年來都以純粹的聲音藝術風靡全球樂迷,即便歷經成員更迭,依然不改初衷。為慶祝成團五十年,他們發行了《榮耀時刻》紀念專輯,收錄多樣且以往專輯內未曾收錄過的六十首歌曲,還附上一支紀念隨身碟存有該團有過的精采軌跡,讓人打開這套專輯,就像打開壓箱的寶藏。
-
藝@書
說愛:一場窮究品味之旅 《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書摘
由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文化評論家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所著的《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是他從他的同鄉流行天后席琳.狄翁(Cline Dion)出發,探索品味如何形成?如何運作?為何大眾品味似乎與所謂「文化精英」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說這是一本音樂評論書,實則是在評論「評論者」自身。此書將在本月份出版,本刊特地轉載精采書摘,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