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樂評人費歐娜.梅鐸的《你的心情,古典音樂大師懂!》透過十一個主題,挑選出一系列約百首值得一聽再聽的古典音樂作品清單,在開放性文字的帶領下,讀者可依循著作者給予的線索,無限探究作品的更深層意義,並找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布下的符碼。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是否每天都充滿著音樂,當心中上演一部部喜怒哀樂小劇場時,大腦立刻能連結起某樂段(並指定演出版本)、更如同舞監般的下達指令:「音樂,走!」頓時完整了當下情緒的想像氛圍。當人透過各種媒介,如音樂、文字或肢體創作等方式來抒發個人私密情緒與經驗時,無論呈現概念是具體或抽象,皆以投射心理意念為目的,試圖與所接觸的人事時地物連結,產生共鳴。擔任英國《觀察家報》古典音樂專欄樂評、過去曾為《BBC音樂雜誌》創始編輯的費歐娜.梅鐸(Fiona Maddocks),基於探求音樂與情緒之間的相互關係,挑選了一系列值得一聽再聽的古典音樂作品清單,為讀者與作曲家之間搭起了心靈交流橋樑。
關於生命、自然、歷史的難以言喻
《你的心情,古典音樂大師懂!》Music for Life: 100 Works to Carry You Through書中包括了十一個主題:「童年與少年」、「陸地、海洋與天空」、「活著與生生不息」、「轉變」、「愛與熱情」、「暫停」、「戰爭與抵抗」、「旅途與流亡」、「悲傷、憂鬱與慰藉」、「流逝的時光」與「未完成的作品」,這些主題代表著各種不同創作面向與靈感來源。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自傳中,記錄了一八九三年在海上經歷顛簸狂暴的航程,當時所見所聞織入他的回憶,創作出歌劇《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他利用管絃樂描繪著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的各種赤裸表現,「海」頓時成為歌劇序曲中的重要主角。梅湘(Olivier Messiaen)的《時間終結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創作背景於一九四一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戰俘營,在囚衛的協助下,此曲得以創作完成,並與其他三位同為戰俘的音樂家在營區首演。作品靈感來自聖經中的《啟示錄》,梅湘利用每一聲部旋律線條拉引出章節文字,也帶出他跨越塵世的想像——藉著音樂,天使宣告時間終結,尋求著希望、通往天堂之路。每篇文章看似輕描淡寫,但卻精準到位地描述作品創作當下錯縱複雜的人事時地物,字字耐人尋味。
拋開音樂史教科書後,你還知道哪些?
在梅鐸的作品清單中,除了選列出我們熟悉的作品外,也推薦了不少傳統音樂史書籍中未提及的作曲家與其作品,如生於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作曲家喬治.巴特沃斯(George Butterworth)所創作的《布雷敦丘》Bredon Hill,曲中利用英國詩人豪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的詩作《什羅浦郡少年》A Shropshire Lad為藍本創作,歌曲濃縮著四季更迭變化,梳理著人生中生老病死外,同時讚頌歡樂,更使這首短曲得以深刻動人。另外,書中亦記載著多首未完成名曲的「後續發展」;英國作曲家安東尼.佩恩(Anthony Payne)花了近四十年之久為艾爾加(Edward William Elgar)未完成的第三號交響曲補上結尾並修補樂譜草稿,一九九八年由英國BBC交響樂團首演,讓此首未完成交響曲圓滿問世。
你可以把這本書想像為一種可以帶你穿越時空、與過去對話的契機,也可以把它作為工具書,演奏作品前可翻閱參考的詮釋引導。在開放性文字的帶領下,讀者可依循著作者給予的線索,無限探究作品的更深層意義,並找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布下的符碼。音樂的創作,反映著我們生命的各個關鍵時刻、也滲進了每天充滿生命力的日常中,不管你是音樂專家,抑或是古典音樂新鮮人,先去掉對古典音樂的既有印象吧,當重新歸零並跟隨著書中的文字軌跡後,再決定自己是被撫慰了,還是從此開啟另一種音樂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