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拿走了乳酪? 創作資源豐沛下的真實
北京市文化局花大錢租下裝修要供表演團體使用、物美價廉的排練中心,出租率只有50%;中央每年撥款廿億人民幣要扶植創作與人才的「國家藝術基金」,80%以上的項目都是由全國各地國有院團拿下。因為申請條件的嚴苛限制,讓民間團體難以跨越門檻,資源看似豐沛,卻是看得到吃不到,而只有隨著政治主旋律起舞才能拿到補助,正是文化政策的目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場刊「國立」被刪惹風波 民政局康文署迴避回應
三月下旬,香港糊塗戲班演出《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時的場刊,出現內部人員的台灣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刪除「國立」兩字,引發劇場界討論。在雨傘革命與銅鑼灣書店五子事件之後,香港的言論與創作自由是否遭限在在引發港民關注,也讓此「去國立」備受港媒關注。而這次事件是香港康文署的自我審查內規或偶發事件,官員也迴避回應,大打太極。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舞動古典名曲的現代詮釋
余能盛與福爾摩沙芭蕾舞團的新作《悸動》,以舒伯特的經典長篇編曲之作《冬之旅》與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為主題,編作全新的芭蕾舞碼,從作曲家的生命史發想,融合現場音樂演奏、聲樂演出及戲劇情節的設計安排,余能盛認為《悸動》比單純的古典芭蕾藝術性更高,「因為它集合了所有的表演藝術在裡面。」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聊齋新編 顛覆性別框架
雖然打娘胎聽的就是梆子戲,《蘭若寺》卻是鬼才編劇劉建幗歷經舞台劇、歌仔戲、跨劇種的寫作磨練後,首度撰寫的豫劇劇本。「『欲』與隨之相伴的『情』,其實是全劇探討的核心命題。」劉建幗強調,《聊齋》原著主要著墨於寧采臣與聶小倩之間,超越人、鬼界線的愛情,本劇則在這基礎之上再做突破,增添寧采臣對燕赤霞的同性情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移動,或不移動的風景 再拒劇團「公寓聯展」
今年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以「位移之城」為主題,邀請五組創作者,跨出公寓,遊走不同的空間,探索人與城市的關係。五組演出為黃緣文的《Re:信》、黃思農的《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十一位各領域創作者參與的《神遊生活》、陳仕瑛的《孩子》與張居米的《從心設定》。不一樣的觀演形式與距離,唯有親身參與,才能體驗創作者提供的非常規劇場風景。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伊蓮.葛莉茉 活在當下,呈現百分之百的自己
以《野性的變奏》一書為台灣讀者所熟悉的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自小展露優異的音樂天分,但也是好動、充滿好奇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但當她選擇了鋼琴,她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在美國與母狼Alawa的相遇,卻轉變了她的人生方向,從此不只是鋼琴家,更是全心投入的自然動物保護者。質樸、率真的她,生命的箴言即是:「活在當下,百分之百地呈現自己,不論是在工作、與人的會面,或是與家庭的關係,都要忠實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
-
企畫特輯 Special
為戲情深 大腕齊聚
精湛的劇本、精采的角色,永遠都是好演員的執著與追求。中國「崑曲王子」張軍心懷大志,為摯愛的崑曲找到精采的新編劇本《春江花月夜》,以熱情感動了四位大腕級的演員北方崑劇院旦角魏春榮、文武崑亂一把抓的京劇名旦史依弘、被譽為中國京劇界男高音的老生關棟天,及崑曲名丑、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李鴻良。五位戲曲界表演菁英同台,排練打磨表演細節,成就《春江花月夜》這齣立基傳統、更上層樓的當代崑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青春無界限 熟齡一族的劇場樂活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全球各地的長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如何從事創造性的休閒活動,讓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 熟齡劇場因而崛起,藉著戲劇活動或遊戲,讓退休的年長者可以排遣孤獨,透過藝術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使生命活得更快樂。 熟齡劇場,讓長者找回人生舞台的精采,例如,碧娜.鮑許的《交際場》找來一批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重新詮釋,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由一群變裝老藝人上演人生悲喜,蜷川幸雄與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合作的《烏鴉,我們上彈吧!》,讓人看見年長者的歲月丰采。 生命經驗豐富了表演藝術,而創作則使人永保活力,例如,當代許多劇場大師如莫虛金、羅伯.威爾森或蜷川幸雄等,都是至今高齡七十以上還持續創作,舞踏大師大野一雄更是活到九十五歲都還在跳舞。 本期特別企畫將從英國、日本和台灣三地,對照熟齡劇場的發展。同時,實際探訪果陀劇場「活化歷史」計畫、雲門舞蹈教室熟年課程、十方樂集「青春鼓」班,一窺長者如何親身參與表演藝術。 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即將訪台,本刊專文側寫日本「地下劇場的帝王」流山兒祥,如何讓素人銀髮演員自信走上舞台,載歌載舞,演繹希臘喜劇《利西翠妲》。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歲月流轉中 共構生命風景
隨著老年人口增長,如何能夠維持他們的身心健康,向來是長照政策的重要課題。然而,藝術作為促進銀髮族福祉的重要元素,如何能夠鼓勵他們參與、並從中獲得快樂與自信?從英國的案例中,長者不只是被動的觀眾,更可以成為主動參與者。運用讓長者的記憶流轉賦權、年輕世代得以理解、照護者亦能培力的企圖。長遠看來,亦是讓文化和歷史具有永續性的做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讓小鮮肉專美 銀髮族革命方興
日本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長壽者比比皆是,也成為重要的政經議題。當年叱吒小劇場的第一、第二世代如蜷川幸雄、流山兒祥,在進入中高年後,也展開「跟同世代的人一起玩戲劇」的行動,創立熟齡者劇團;甚至也有專演音樂劇與全女性的劇團,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表演一樣有趣動人。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也豐富了自己熟齡後的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熟齡「樂塾」魅力滿點 洋溢生活感的真實
在日本有「地下劇場的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年近五十歲時招募素人演員成立熟齡劇團「樂塾」,最初他只想跟同世代的人徜徉在戲劇世界一起遊玩,但是團員活力十足的表演,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每次排練都像做實驗般充滿樂趣。樂塾這次訪台的《女人的和平》,是寺山修司改編希臘悲劇《利西翠妲》劇本的歌舞版,演員演技自然不做作,透露出具有生活感的真實,正是樂塾的獨特魅力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現生命歷史 激發社會複音
台灣的熟齡劇場早自一九九○年代發展,知名的有源自台南的魅登峰劇團,與在台北創立的歡喜扮戲團,前者從生活情境出發創作,後者則走口述歷史路線,撐開更寬廣的歷史想像。近年更有原住民劇團聚焦部落長者,透過故事找回族群記憶。這些故事已不單單只是劇場文本,而是社會的複音、異聲,有了這些,這個社會才不會趨向單一價值的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藉戲劇與青春搭橋 不讓故事埋藏
由劇場工作者蔡櫻茹與果陀劇場共同推動的「活化歷史」計畫,帶領長者到國小校園述說人生故事,與孩子交流互動,一起演戲。藉由表演課,蔡櫻茹希望長者能願意分享一身寶藏,從親身體驗改編成演出劇本,了解自己進而表達自己。透過這個平台,老人家的智慧能傳承給下一代,甚至建立起濃厚的情感,蔡櫻茹說:「許多老人和小孩每年都回來演,就像看自己親生的爺爺孫女,他們也會跟我說自己家裡的八卦,誰誰誰又怎麼了,一同長大,一同老去,像家人一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簡單動作層次分明 柔緩律動舞出創意
雲門舞蹈教室的熟年課程是專為六十歲以上的熟年朋友量身打造,主要針對長輩常見的肌力、關節退化、平衡與心肺功能等問題設計的一套教學系統。一堂課九十分鐘,層次分明地喚醒學員感受了解身體。透過簡單的「拍打」、「延展」、「流動組合」等動作,長者鬆筋活骨,也更享受動身體的自在樂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快樂「青春鼓」 動中有禪注活力
因緣際會之下,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近年開了「青春鼓」課程,教熟齡、退休、銀髮族學打鼓。徐伯年說,他是用健康養生觀點定位「青春鼓」,考量的是如何把手鬆掉、甩下來,在意的是鼓棒跟手、身體的關係,身體跟精神的關係,精神跟靈魂的關係,再來才是微微帶出音樂發展的方向。不少學員透過專注打鼓,忘掉煩心掛慮,抒壓解鬱,學員說,打鼓的純粹開心讓他們彷彿回到五歲小朋友狀態,他們認為「青春鼓」名字固然取得直白,但還不夠,應該叫「幼稚鼓」才對。
-
企畫特輯 Special
聆聽「最完美的音樂形式」——絃樂四重奏
二○一六首屆「誠品室內樂節」以絃樂四重奏為核心,將邀請NSO國家交響樂團的「Infinite首席四重奏」、代表德奧純正音樂傳統的「萊比錫絃樂四重奏」、創立已滿七十年的美國頂尖室內樂團「茱莉亞絃樂四重奏」,演出橫跨十八世紀末至廿世紀初的九首經典作品,音樂內容大異其趣,清楚展現絃樂四重奏雖僅四把絃樂器,卻能做出千變萬化的音樂可能,更因此被譽為「最完美的音樂形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
《仲夏夜之夢》 由內到外挑戰複雜錯亂
莎翁多線交織、錯中帶笑的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在法國編舞家克雷梅尼斯手中,又翻出新貌。帶著百年老店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克雷梅尼斯將舞台視角轉自仙王與仙后,以超現實的手法重新交織原始文本中錯亂的角色安排,別具一格的扮裝反串仙后,從原劇中關係的錯亂,進一步延伸到個體內在的複雜性。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頑童首度編舞
王嘉明《七》 透過身體再探人的「缺陷」
嫻熟於文字遊戲的導演王嘉明,這回放下擅長的武器,第一次編起舞來。《七》與楊乃璇、蘇品文、林素蓮、張堅豪、黃懷德、劉彥成六位舞者合作,透過身體,持續探索人的「缺陷」,他希望讓觀眾經由缺陷去進入真實生活的核心,戳破渴望與別人相同的「完美」的不可能。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
用祖奶奶的話 演當代女子的「更衣記」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找來因犀利語言評點紅毯女星穿著走紅的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打開張愛玲的衣櫃,循著《更衣記》的軌跡,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更衣記」。內容取材張愛玲多篇小說的人物,以禮服、高跟鞋、內衣、名牌包、制服、新娘服等服裝配件對應,展示屬於當代女性的服裝政治學,看今日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伸展台上,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