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邦、李斯特在華沙》(DG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他的人生三支柱 盡在其中

奧地利鋼琴家英格夫.溫德是二○一○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二名得主,當年的鋒頭差點蓋過首獎得主阿弗蒂耶娃,他曾說「蕭邦、李斯特、華沙是我自己人生的三個支柱。」他的人生能以鋼琴家身分展開,與此三者息息相關,於是在DG唱片公司錄的這張《蕭邦、李斯特在華沙》,可說是意義非凡。

奧地利鋼琴家英格夫.溫德是二○一○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二名得主,當年的鋒頭差點蓋過首獎得主阿弗蒂耶娃,他曾說「蕭邦、李斯特、華沙是我自己人生的三個支柱。」他的人生能以鋼琴家身分展開,與此三者息息相關,於是在DG唱片公司錄的這張《蕭邦、李斯特在華沙》,可說是意義非凡。

蕭邦鋼琴大賽的榮耀:英格夫.溫德鋼琴獨奏會

11/5  19:30 台南成大成功廳

11/6  14:30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11/9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3682856

蕭邦鋼琴大賽五年一次在波蘭的華沙舉行,華人中率先拿下此獎的鄧泰山說,此賽挑兩種鋼琴家,一種就是人親土親的波蘭鋼琴家,一種則是像他這樣熱愛蕭邦、展現蕭邦氣質的。

蕭邦、李斯特及蕭邦 他人生的三個支柱

本片主角英格夫.溫德(Ingolf Wunder)一九八五年出生於奧地利拉根福(Klagenfurt),顯然屬於後者?他是二○一○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二名,當時還獲得最佳協奏曲、最佳幻想波蘭曲、最佳人緣獎等,鋒頭差點蓋過當年首獎的阿弗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甚至有人拿他與一九八○年的波哥雷里奇事件相提並論。

溫德當年一得獎就被DG簽約,這張唱片則是他在DG的第四張專輯,專輯名稱為《蕭邦、李斯特在華沙》,對他來說格外有意義。二○一五年一月溫德來到華沙,他與華沙愛樂管絃樂團,在指揮卡斯普賽克(Jacek Kaspszyk)指揮下,在華沙音樂廳錄下此片。為什麼有這樣的錄音製作計畫呢?溫德自己說:「蕭邦、李斯特、華沙是我自己人生的三個支柱。」李斯特的音樂是促使他在十五歲時,決定朝向專業鋼琴家邁進的推手。原來溫德四歲便開始學小提琴,十四歲時某位老師認為他的鋼琴素質甚高不應荒廢,他才轉主攻鋼琴。至於蕭邦的音樂,則是讓他廿二歲時讓他回到音樂正軌的關鍵。最後,他的音樂則是在華沙起步且發光發熱。

蕭邦  是整張專輯的核心

所以,蕭邦才是這整張專輯的核心。雙CD中CD1收錄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2》全曲,此曲的創作與首演此曲就在華沙,第二樂章溫德羅曼蒂克的彈奏絕對不可促過。另外,Bonus Track是蕭邦《降E大調夜曲,作品55-2》現場錄音。

CD2收錄得更加精采,蕭邦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作品22》也是他在最愛的城市華沙所寫。接著的《音樂會快板,作品46》是首罕見作品,當時蕭邦為心中期待為「自由華沙」所寫,根據舒曼的觀點,這很可能是蕭邦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然而,無論是「自由華沙」或是「第三號」在蕭邦有生之年都未發生!CD2還有李斯特的《清教徒變奏曲,作品392》,此曲原本是六位作曲家根據貝里尼的歌劇《清教徒》所譜寫的主題與六段變奏。李斯特譜序奏、主題、第二變奏與終曲,塔爾伯格(Sigismund Thjalberg)譜第一變奏,皮克斯(Johann Peter Pixis)譜第三變奏,赫茲(Henri Herz)譜第四變奏,徹爾尼(Carl Czerny)譜第五變奏,蕭邦譜第六變奏。之後,李斯特認為此曲充滿交響色彩,遂把它改編成鋼琴與管弦樂版,同樣符合本片「蕭邦核心」的概念。

片中溫德把史坦威 D型琴彈得如泣如訴,錄音效果自然溫暖,CD1最後一首現場錄音曲末的咳嗽聲也令人印象深刻。十一月初溫德將來台演出三天,如果向隅現場的朋友肯定要來張他的最新專輯,飲鴆止渴一番。而反覆聆聽本片之後,我已經想去華沙走走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