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從太魯閣到敦煌」
視聽交織 繪就壯麗風光
臺灣國樂團近來投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十月份的音樂會「從太魯閣到敦煌」即是最新成果展現。演出將以音樂與浮空投影描繪敦煌與太魯閣的美麗風光,這次更特邀潘皇龍、李英與張瓊瓔三位作曲家為太魯閣的壯麗景致寫曲,來展現此地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愛情 請小心輕放 柴科夫斯基與《尤金.奧涅金》
昔日拒絕她的人回頭下跪認錯,但她並非感到勝利,而是掙扎、徬徨,因為心中還保留著愛情,她痛苦地在該與不該之間作取捨。提筆寫信,從猶豫不決到下定決心,女主角長達十多分鐘的獨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她的心境。柴科夫斯基筆下的《尤金.奧涅金》一開頭的「寫信場景」,無疑是歌劇史上經典的一幕。 在現實生活中,書信,也跟作曲家息息相關。柴科夫斯機與梅克夫人長年的通信,見證了作曲家多少重要作品的誕生。而他一生中唯一的婚姻,也源於女方對他的書信攻勢。然而那是真愛嗎?在同性戀傳聞不斷下,老柴的故事即使轟轟烈烈,感情世界卻始終如謎。 也許,正因為他將生命中的真真假假,埋藏在作品中,忠實地傳達了內心的聲音,才使得平實的劇情變得有血有淚、感動涕零。 誰說只有柴科夫斯基才是個「搪瓷娃娃」?抓不住愛情時,誰不脆弱?遇上了,只能──小心輕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櫃裡的交響曲
不管生前死後,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同性戀傳聞不曾稍歇,而後世學者更熱中於從其作品中去探索描繪他生前如謎的感情世界。其實柴氏也曾有過異性戀情,甚至曾經結婚,但相較於異性愛情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在同性關係中的他,才真正得以散發創作的熱力,寫出知名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等永銘人心的經典。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少年十五二十時 映照俄國社會實景
普希金作品的四位男女主角各有特質,卻也代表著那個時代俄國上層社會的典型。主人翁奧涅金並不是一位陽光少年,而是外表光鮮、滿心自負、實則空心的紈絝子弟。字裡行間裡,普希金在在展現了,如此的年輕人在俄國比比皆是,表面上看來憤世嫉俗,實則亦樂此不疲,無意亦無力做些什麼。如此的角色特質,在固有的歌劇傳統裡,最多是襯托主角的配角,透過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他站上了歌劇舞台的中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絕對俄羅斯的「抒情場景」
在三幕共十一場的篇幅中,柴科夫斯基摒棄了氣勢恢宏的管絃樂,以充滿民謠色彩的旋律與平實的劇情鋪陳仔細雕琢劇中主角的外顯性格與內心情感,讓《尤金.奧涅金》體現了柴科夫斯基筆下「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同時也讓這部歌劇成為最符合柴科夫斯基氣質的作品。因此柴科夫斯基刻意捨棄了「歌劇」二字,用「抒情場景」這獨特的名詞為《尤金.奧涅金》辯護,宣示的正是引領俄國歌劇走向不同境界的決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回到人類純粹情感 時空距離不再遙遠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十一月把柴科夫斯基的《尤金.奧涅金》首次搬上台灣舞台,將寫下台灣歌劇演出史重要的一頁。這次製作由指揮多蒙寇斯.黑亞、導演馬克.亞當與舞台設計蔡秀錦合作呈現,主要歌者皆一時之選,如飾塔提雅娜的依格娜托維琪,與飾演奧涅金的莫爾納等。導演亞當認為,此劇描述人們的日常需求、命運與夢想,並竭力探究於人性最原始純粹的情感,所以儘管《尤金.奧涅金》背景時空距離台灣樂迷相當遙遠,但他仍信心滿滿,因為情感與音樂是所有人類的共通語言。
-
企畫特輯 Special 秋日午後的「TSO 婚禮蛋糕」
康托洛夫父子檔 聯袂打造甜蜜的祝福
秋光瀲豔的時節,舒適宜人的午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端出一道「婚禮蛋糕」,讓樂迷享受甜蜜溫馨的滋味!這場音樂會,特邀法國樂壇父子檔指揮家尚-賈克.康托洛夫與鋼琴家亞歷山德.康托洛夫聯袂演出,除了演出聖桑為祝福友人結婚而作的《婚禮蛋糕》一曲,也將呈現李斯特、貝多芬和盧賽爾的室內樂作品。
-
演出評論 Review
場無大小,惟夢是依
三齣戲很巧合地都安排了戲中戲的段落,《代戰》三段不相關涉的演出最是代表,《夜奔》硬是安排不擅曲唱的演員秀了幾句林沖奔行的經典唱段,《幻戲》更有完全擺落偶身的武戲《三打白骨精》。運用現成段落的確能方便迅捷代入戲曲元素,但若僅為套用而設,不免僵滯且有自廢武功之嫌。
-
新銳藝評 Review
是誰偷了我們的青春?
舞台風扇具現為時間之輪,無情地推移,在上半場我們目睹劇中人物交錯於情節之中,下半場見證生命更深的起伏莫測。角色/演員在命運幾近透明之際,反身與觀眾以對,一個個聚集下舞台望向前方,翻轉被觀看者的地位,無言之中卻有著最深刻的回眸。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荒謬」進入「日常」
當一九六○年代創作的荒謬劇本進入了當代台南和風茶屋,除了需要面對日常生活場景空間條件所帶來的外在限制或氛圍引導,加上語言使用等不同手法,都必須考慮眾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將會連帶產生多少質變效果?能否繼續維持原來文本普世成立的生命存在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音樂劇新一章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近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無龐大資金的投資奧援,以及音樂劇人才的系統培訓,卻從實戰經驗中,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路線。 綜觀近年國內音樂劇的趨勢,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中小型規模的演出成為主流,題材貼近生活,音樂形式多元,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 本期特別企畫,將有台灣音樂劇的回顧和現況分析,並以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地區的音樂劇環境相互對照,同時搶先預報今年第四季的音樂劇新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仍須努力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品規模另類舞台 懷舊風與小清新的下一步?
這幾年台灣的音樂劇愈來愈豐富,在題材上也展現了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小格局」,如以特殊題材吸引特定族群,改以「如何在特定族群與劇場觀眾間找到平衡」作為創作與行銷策略,或是以少量樂器伴奏演出,又或是在非傳統劇場空間演出。另有「台式/味音樂劇」結合在地歌仔戲與民謠,呈現文化特色。而台灣音樂劇如何在「歷史懷舊」與「都會清新」之外另闢蹊徑,亦值得後續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釧兒》 歌仔戲棚裡的癡愛情緣
澎恰恰的原創故事、曾慧誠執導、李哲藝擔綱原創音樂的音樂劇《釧兒》,將為十月份的「衛武營玩藝節」揭開大幕。以歌仔戲班為背景,將經典戲碼《薛平貴與王寶釧》交織其間,鋪陳生死穿越的相守深情,歌仔戲調與西方音樂劇融為一體,加上戶外舞台的自在氣氛,《釧兒》比照百老匯製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時間進行讀劇、試演、預演,將展現不同以往的台灣音樂劇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寂寞瑪奇朵》 溫暖人心不寂寞
由一群在台灣音樂劇領域中堅分子組成的「天作之合」,從二○一三年起成立,他們的自我定位是關切觀眾的需要,把音樂劇打造成娛樂選項之一,希望製作「溫暖都會人心的音樂劇」。年底將推出的《寂寞瑪奇朵》,故事發生在公寓一樓的咖啡店:樓上住客們有各自的課題心事,咖啡店裡三位創業夥伴則有彼此相異的感情觀,他們的生活在咖啡香氣裡交織綿延,組成了都會中最尋常又細膩的人物群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讀書俱樂部》 情境喜劇交織的生活小品
模擬美式情境喜劇影集的《不讀書俱樂部》,讓各式各樣的角色在一間書店中登場,交織一段段溫馨詼諧的生活小品。去年演出獲得好評,今年《不讀書俱樂部》更展開一、二集的系列連演。不同於傳統音樂劇的工作模式,《不》劇從演員排練發展劇情,進而寫成詞曲,讓戲與音樂能夠無縫接軌。
-
特別企畫 Feature
《Cabaret》 從曲目出發揮灑魔幻力量
瘋戲樂工作室去年開始固定推出的音樂歌廳秀《Cabaret》,由音樂設計王希文與編導王宏元,將國外的Cabaret形式與台灣獨有的「歌廳秀」氣氛相連結。他們從曲目出發、融合音樂劇表演,打造一種獨特的演、歌、秀。「看似歡樂隨性,其實充滿了許多巧思與細節安排。」王宏元說,在近距離的小型演出空間裡,他們和觀眾共同度過一場好似演唱會亦如同樂會、包含即興表演又像綜藝節目的奇妙夜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啞狗男人》 死去之後重新認識人生
這兩年以《美味型男》備受矚目的音樂劇全才梁允睿,成立了「紅潮劇集」,將推出創團作《啞狗男人》,透過本為聾啞的主角死後靈魂出竅,跟著警官辦案才發現自己認知的世界與他人有極大不同。梁允睿包辦編導與詞曲創作,透過搖滾流行的樂風,要帶領觀眾享受一場有笑有淚的音樂劇旅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風華發源早 移植、原創各自繽紛
日本的音樂劇發展發源甚早,可以溯及廿世紀初,更發展了獨樹一格的少女歌劇類型,迄今仍蓬勃不歇。而在西方音樂劇引入後,也發展出翻譯劇潮流,更造就了許多音樂劇明星。另一方面原創性作品也頗有質量,整體形成了劇壇的音樂劇盛景。但日本同樣也面臨觀眾群以年輕世代為中心難以擴展,以及原創作品不如西洋翻譯作品來得賣座等難題,令人好奇未來將如何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光加持助聲勢 資源跨界新契機
韓國的音樂劇產業相當蓬勃,除了觀眾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參與加持與商業資源的不吝投入,甚至連國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來演出音樂劇,替國家「發聲」。對於這種「外來劇種」,除了引進原版演出,購買海外版權然後在地化,或自製原創劇目,都是韓國人駕馭音樂劇的方式,甚至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或結合新科技開發新型態的節目,讓這塊大餅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