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沉睡的巨獸 民主大哉問
舞蹈空間舞團與荷蘭海牙科索劇院聯手共製新作《沉睡的巨獸》,將演出模擬成一種微型社會,透過台上特別席的觀眾下達特殊指示進行表決等互動,使整個演出與社會的模式產生共鳴。
-
劉守曜《我的洋娃娃》 女性展現自主
劇導劉守曜改編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滿滿二十七車的棉花》的作品《我的洋娃娃》,採用荒謬劇概念來演繹,保留原著中的喜劇基調及情節發展,翻轉女主角性格,更具自主權。
-
紙風車《順風耳的新香爐》 創造台灣新童話
為了讓孩子們學習傾聽、合作與專注,具備面對挫折的勇氣,紙風車劇團六月即將上演的新戲《順風耳的新香爐》,就是希望提醒孩子,要培養各方面的才能,更貼近社會的現況與需求。
-
高瀚諺打擊樂獨奏會 踏著夢想階梯而上
台灣首位獲得比利時國際木琴大賽冠軍的年輕音樂家高瀚諺將舉辦個人第二次獨奏會,透過這場名為「夢想階梯」的音樂會,讓觀眾看見與聽見一個年輕打擊樂家追求夢想的歷程。
-
天津京劇院經典名劇大匯演
天津京劇院再度受邀來台,主要演員出自各流派,多為梅花獎與梅蘭芳金獎得主,六天推出不同的經典好戲,包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王寶釧》《霸王別姬》《戰宛城》等。
-
利恰卡爾古樂團 重現原味巴赫
今年適逢「西方音樂之父」巴赫三百卅年冥誕,比利時利恰卡爾古樂團由身兼古樂演奏者、教師、研究員的團長皮埃洛領軍卅多位享譽歐美的古樂獨奏家們登台演出。
-
法國鋼琴家巴佛傑來台演奏四大音樂巨人作品
在上個樂季創下演出多達廿四首鋼琴協奏曲驚人紀錄的法國鋼琴家巴佛傑,週五起接連在台舉行三場獨奏會。這次,他將在舞台上為其演奏生涯帶來深刻影響的四位音樂巨人作品。
-
四把椅子劇團冀望創造屬於台灣的文本經典
西方經典劇作再怎麼台灣化,對觀眾來說,仍然有相當的距離感。編劇簡莉穎提出質問:「屬於台灣當代的文本在哪兒?」這個想法,與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許哲彬的創作理念一拍即合。
-
臺中國家歌劇院序曲年開跑 引導民眾認識古典樂
臺中國家歌劇院營運推動小組正式開始運作,將今年定為「歌劇院序曲年」,透過一系列校園講座音樂會、歌劇院沙龍與表演活動,培養中部民眾重視古典音樂,為臺中國家歌劇院在當地紮根,扮演推動藝術文化的重要角色。
-
雲門劇場開幕 春鬥昂揚
雲門劇場四月二十四日正式開幕,雲門2以「春鬥2015」演出全新舞作《來》、《暫時而已》和《衝撞天堂》打頭陣,為雲門舞集開啟嶄新未來。
-
2015靜岡富士山世界演劇藝術節 《觀》震撼日本藝文界
應靜岡縣舞台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宮城聰的邀請,無垢舞蹈劇場前進被譽為日本最具實驗性及藝術性的「富士山世界演劇藝術節」演出《觀》,當地媒體爭相報導,受到熱烈回響。
-
「對幹戲劇節」開幹上演
黑眼睛跨劇團五月推出「對幹戲劇節」,每週一齣全新製作,試圖以新文本寫作跳脫傳統戲劇思維,省略時間、場景、角色等背景介紹,以純粹的語言呈現,挑戰創作者激發創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時代之聲
新文本,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嗎?在我看來,是,也不是。西洋戲劇史從希臘悲劇開始、莎士比亞、莫里哀、歌德、契訶夫、易卜生、布萊希特、亞瑟.米勒、貝克特,每個時期的劇作家,無不在創造一種與過去決裂、與時代對話的劇作書寫形式。也就是說,每個時代都有新文本,但為何在廿一世紀,我們特別高舉新文本的旗幟? 回顧廿世紀的劇場發展,「導演劇場」的崛起,改變了過去以劇本為核心的「劇作家劇場」;劇本不再是演出唯一的依歸,導演也不再是作家文本的傳聲筒,劇作家的退位,讓導演成了劇場藝術最主要的「作者」,一如法國戲劇理論家亞陶(Antonin Artaud)所說:「戲劇的典型語言是圍繞導演而形成,導演不再是劇本在舞台上的簡單折射度,而是一切戲劇創造的起源。」 如是,新文本運動的發生,可視為文本的回歸、劇作家傳統的復返?這話只對了一半。新文本在劇本形式上的解放,諸如不界定角色、情境和語言,眾聲喧嘩的多線敘事語法、以述說取代對話、以當下取代再現的手法,為劇作家與導演的關係,找到了新的可能。因為文本的開放性,導演的詮釋獲得自由,劇作家的書寫更加肆無忌憚,彼此的角色從拉鋸、對峙到和解、對話,共同激發出劇場的新能量。 還有,更迫切的是,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眼光及新的解讀方式,我們無法再以透過經典與時代對話為滿足,尤其科技的飛快進展、網路時代的到來,這是一個前所未見、資訊流量高度膨脹、廿四小時都在變化的時代。新文本的劇作家正以激烈的手段,要我們正視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讓我們無法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就像英國劇評家席爾茲在著作《直面劇場:今日英國戲劇》所定義的,「直面劇場」就是「揪著觀眾的頸背狠狠地搖,直到他們接收到某種訊息。」 和大多數的美學論述框架一樣,新文本運動只是戲劇學者、評論家研究、論述的總結。雖然新文本在歐陸蔚為風潮,但大部分的劇作家們不見得有身處「運動」之感,也對被貼上「新文本」的標籤不置可否,但這波趨勢,確實是在相近時間崛起的年輕劇作家們,集體投射出創作的豐碩成果。本期的「新文本」特別企畫,將從九個關鍵提問開始,探究何為新文本?同時從新文本的發跡地英國出發,摸索新文本在歐陸及香港的發展現況,並獨家專訪英國新文本劇作家馬丁.昆普。 新文本,其實一點都不新,說穿了,新文本的出現,只是提醒身為劇場工作者的我們,重新思
-
專欄 Columns
長篇(六)
那三腳貓式的馬師傅教學法,居然鐵砂掌的火候,也悄悄地在兩位年輕人身上有幾分了。練得勤的一個階段,約第十個月左右,走路經過平常都不太敢經過的山路,或野墳公墓,都比以前膽大、氣足,心裡明白,跟掌上的陽剛氣有關,很微妙的理論,但是就是那種感覺,邪神亂鬼近不來。
-
專欄 Columns
習慣的制約
為什麼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早睡的人只剩下很少進劇場的老人和小小孩時,為什麼我們的演出時間還必須放在七點半?當我問這個問題時,往往可以得到幾個說服不了我的答案。試問:當習慣不合時宜時,是否可以改變?畢竟所有習以為常的事,不也都曾經是新的做法,不是嗎?
-
專欄 Columns
「患病」鋼琴家
晚上演出的上半場,我突然覺得一切都很美好,但在下半場時,我的胃突然絞痛,雖然如此,我還是繼續演出,而且還要「演」得很好,不能表現出一丁點不舒服。表演結束後,一堆人來後台照相加哈拉,我還是努力撐住,希望看起來很歡喜。 所以,在這樣慘痛的經驗之後,我能更了解蕭邦的音樂嗎?我能把他的作品彈得更好?告訴你實話,我不這麼認為。
-
專欄 Columns
系(下)
最可怕的是讀劇會嚴重影響系統其他部分的想像,例如空間。或許有人認為至少讓演員安心,但是劇場本來就是充滿危險未知的森林荒野,又不是育幼院或心理輔導室,演員如果本身不具備強大駕馭的能量,以碎嘴掩飾恐懼,如何帶領觀眾踏入黑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言論「太自由」?! 鋼琴家莉西特莎遭樂團解約
四月初多倫多交響樂團宣布取消與烏克蘭裔鋼琴家莉西特莎的合約,不讓她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聲明中的原因是她對當前的俄烏戰事發表的言論,引起某些烏克蘭媒體的關切,但莉西特莎在網路上反擊是多交畏於壓力,逼得多交出面澄清,原來是莉西特莎在推特和臉書上的言論有些近乎人身攻擊,讓多交覺得已經逾越了加拿大的言論自由尺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耶穌受難日罷工 《睡美人》停演
復活節前的週五耶穌受難日是演出黃金檔期的開始,但為了讓訴求受到更多注目,原訂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舞劇《睡美人》的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舞者們就選在這一天進行罷工,歌劇院來不及發出取消演出通知,以至於發生觀眾全部到場之後才得知罷工的事件。當晚芭蕾舞者高掛舞鞋舞衣,在歌劇院外發放罷工文宣,要求更好的工作保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謝克特遇上皇家芭蕾 《不可碰觸》讓人耳目一新
近幾年在創新上企圖心旺盛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近與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合作,推出新作《不可碰觸》。曾來台演出《政治媽媽》的謝克特以重心下沉的肢體及震耳欲聾的節奏為特色,與強調向上跳耀、輕盈優雅的芭蕾如何結合?讓人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