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仿製考古文明遺跡來創作的涂維政,在這次「身體軌跡的皺褶」個展中,將孩子的玩具,自己的電子產品、拆解的健身器材零件、畫框、工業產品廢棄物等物件,以類似印章壓印凹模的方式,壓印在油土泥版上,展示當代消費文化存在過的痕跡。每次都投入大量勞力在一連串繁複的媒材轉換過程中,涂維政也試圖透過身體的勞動性,打造視覺的物質性呈現,回歸視覺藝術的古典價值。
「身體軌跡的皺褶」
即日起~12/27 台北 耿畫廊
INFO 02-26590798
把油土用火加熱,讓油土從固態變成液態狀,之後取各種現成物壓印其上,當油土再度凝結成固態,接著翻鑄成銅之後上色,藉由不同的氧化速度創造出不同的銅色……涂維政每回創作都使出大把勁力,他自己身體力行,投入大量的勞力在一連串繁複的媒材轉換過程中,這次「身體軌跡的皺褶」個展亦不例外,展出多組件體積龐大、外型如淺浮雕的作品,是為當代消費文化留下曾經存在的痕跡。
對自己的考古
四年前展出的裝置《情人節快樂》中,涂維政首次使用油土原型製作,再以矽膠翻膜、上色成如巧克力的衝鋒槍、阿帕契等軍事武器,把情人節聖品巧克力和象徵戰爭武力的武器相互比擬。延續油土這項素材,這次「身體軌跡的皺褶」將孩子的玩具,自己的電子產品、拆解的健身器材零件、畫框、工業產品廢棄物等生活周遭的可拾物件,以類似印章壓印凹模的方式,壓印在油土泥版上。
涂維政以自身之力,將這些大型圓筒印章滾印在油土之上,在淺浮雕形塑的過程中,身體重量擠壓所留下的痕跡,和無法完全人工控制的油土溫度產生不可知的化學變化,涂維政稱之為「淺浮雕的自動性技法」,回應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繪畫的自動性技法,而重覆壓印成既非圖像、也非文字的淺浮雕,看起來像現代文明積累的文化層,同時形塑個體式的文明,「這是我對自己的考古」。
原計畫想脫離「考古」的涂維政,不自覺中又再度和古文明連上線,他採用類似滾筒印章的技術源自於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出現之前的古老文明,蘇美人透過滾筒印章留下淺浮雕的非文字圖案說故事、或為商業交易的契約之用。
涂維政二○○三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出世神韻:神祕卜湳文明遺跡特展」大型個展,展場內不僅介紹、展出挖掘出土的卜湳文明遺跡與文物,還播放考古團隊挖掘遺跡的影片,和相關衍生商品的販售。這個以假亂真、活靈活現的虛構文明,當時確實唬住許多人,並成為涂維政的成名之作,在此之前,他很認真地在臺南藝術大學校園裡「開挖」出一個大約兩百坪大的文明遺址,「出土文物」包括滑鼠、電腦主機和各種電子產品,南藝大師生成了歷史的「見證者」。這個虛構文明的來源,出自研究所時涂維政仍不擅操作電腦、屢屢產生挫敗感而對科技文明的戲謔。
創作中有強烈的身體感
自卜湳文明起,涂維政每每創作都有強烈的身體感,包括《當.代.美.術.館常設典藏展》將願意釋出版權的其他藝術家作品,加以複製、挪用或仿舊,挑起美術館典藏機制的灰色地帶;在「人體環境測量」系列裡,對外招募志願者參與,並以人體作為城市景觀測量的基本單位;邀集民眾走到生活城市探險的「影像銀行尋寶遊戲」中,所有與尋寶相關的資訊被收納在宛如中藥鋪藥材櫃的抽屜裡,而這一大座藥材櫃是涂維政親自打造……從這些作品不難看出,涂維政試圖讓作品都保持在一種「動能的狀態」,一次次浩大的工程耗費龐大的心力與勞動力,就像薛西弗斯推石頭上山又滾落的不斷反覆,都是他試圖建立個體通往外在世界的鏈結,思考人與物的存在價值。
儘管涂維政作品夾帶思維性的色彩,但他也試圖透過身體的勞動性,打造視覺的物質性呈現,回歸視覺藝術的古典價值。涂維政提及,當代強調觀念性的藝術創作,常見簡化物質性、而導致作品視覺呈現得單薄或弱化,故而,思維觀念與物質的視覺呈現,對涂維政來說並非天平的兩端,而是無法切割開的一體兩面,如這次個展,即是他再思考淺浮雕、鑄銅於當代藝術再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