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崩世代與崩世界
兩位導演似乎都使用了說反話的語言策略,但是反話或反諷,通常表現的是對語言的嫻熟,他們儘管機智外露,卻是用笑鬧表現哭不出來,用流行語彙表達他們對自己的感受詞窮。他們說反話,是因為喪失直接溝通的能力。請別誤會,這不是缺點,反而證明了他們敏銳地抓住了年輕世代的處境。
-
演出評論 Review
擺爛不成反成痞
真實生活的狀態不會完全像導演在創作說明所述的如此單純與單一,還是經由人類複雜的大腦運作,去想像、思索、實踐出來的。因此,生命中「擺爛」的狀態,也不是在舞台上隨便擺幾個芭蕾的動作,讓沒有舞蹈動作底子的人模仿諧擬,引起觀眾竊笑不已,就是一種擺爛,當「擺爛」成為一種態度的時候,就只是淪為一個流裡流氣的痞子而已。
-
演出評論 Review
旅館很大,創作者不想說清楚它的形狀
將觀眾深鎖在旅館裡,玩起蔓生變形知識分子的遊戲,出口並非主動闔上書頁而是無能地等待時間流逝。另外,還要擔心隨心所欲安插三兩句翻轉、後設、嬉鬧之詞,恐誤解線索拼湊,而這或許是許多心思細膩的創作者常有的慣性,將觀眾如筆下角色般戲弄,卻忘了觀眾只參與你的作品一次,僅僅一次。
-
演出評論 Review
遲到的馬勒
在這場的開季音樂會中,近乎完美的呂紹嘉與NSO,卻險險敗在好整以暇的磨刀霍霍之上。話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來得早也好,來得巧也罷,我們慶幸還好當天馬勒只是遲到,但終究還是降臨在呂紹嘉的棒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用藝術打造一把通行世界的鑰匙
龍應台部長認為,台灣在面臨政治困境重重、軍事外交不足、經濟布局有限的狀況下,更應以文化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於是文化部積極規劃「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在內強健環境與團隊體質、培育優秀人才,對外則透過參與藝術節與藝術家駐村,以及台灣品牌團隊「母雞帶小雞」的效應,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通行無阻。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開創先鋒 打造全民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曾經擔當許多次「第一」的衝刺角色,陳國慈再次被賦予重任,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第一任董事長。任重而道遠的她,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典章制度,為旗下三館未來的順暢運作與合作無間奠定基礎。她感謝文化部在中心籌備階段對體制的轉型與接軌做了完善的安排、並邀集一群優質的董監事成員;更欣然中心有三位優秀藝術總監李惠美、王文儀、簡文彬。她期待未來:「我們從這裡出發,希望將來讓全台灣,無論在各個角落的觀眾,全部進到三個場館來欣賞表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作曲家
王乙聿 嚴肅又愛搞怪 身兼多角為音樂
他是作曲家、指揮、二胡演奏家,也是兩個小孩的奶爸,在台上指揮時嚴肅冷冽,創作時卻常常展現「搞怪」的靈光他是王乙聿,在音樂路上多元發展,也都有亮眼成績。他的二胡創作曲《藍色星球地球》已成為職業樂團招考及比賽熱門曲目之一,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但他仍持續思考「國樂到底要怎麼發展?要寫什麼樣的東西?」,他的音樂腳步,也持續多變多樣地向前走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青年演員
余少群 站上舞台 修練基本功
因在電影《梅蘭芳》中演出青年梅蘭備受矚目的余少群,將與北京國家大劇院來台演出劇作家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這是學習戲曲出身的他,第一次的舞台劇挑戰。為戲曲演出上台對他來說不難,但舞台劇演出不像戲曲有音樂烘托,演員得通過台詞、通過肢體、通過情節的鋪墊才能達到情緒高點,對余少群而言,就是另一種學習挑戰,是表演功夫的磨練。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藝術的故鄉 建構未來的亞洲文化中心
光州是韓國知名的文人輩出之地,也是特定曲藝與畫派的發源處,種種因緣讓它有了「藝術的故鄉」美名;而一九八○年慘烈的「光州事件」,讓它成為韓國近代史的重要地標,也因此規模宏大、企圖深遠的文化造鎮「亞洲文化城市」計畫就落在這裡,期待與亞洲各國攜手合作,將源源不絕的資金、人才、創意聚集在此地,並且塑造光州成為亞洲地區文化資源匯聚、交流、整合的大型平台。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透過「阿卡貝拉」 串起滿滿感動
舉辦迄今已是第四屆的「唱響亞洲音樂節」,以無伴奏人聲音樂阿卡貝拉為主題,八月中在光州舉行,活動包含大師班、論壇及音樂會,透過響亮的歌聲,讓所有與會者分享著滿滿的感動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消遁的主體與荒誕的生命
七月中、下旬,香港話劇團先後在大會堂劇院和壽臣劇院推出兩台新戲:一是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的《三個高女人》;一是馬丁.昆普(Martin Crimp)的Attempts on her life(直譯是:對她生命的多種企圖。香港話劇團演出時改名《安.非她命》)。別開生面的劇作手法與舞臺呈現,給觀眾帶來嶄新的劇場體驗,也讓人一睹世界戲劇前沿的新趨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出歌劇的「弦外之音」
若把劇本和樂譜的記載當作「正身」,舞台上的指令當作「分身」,我們可以見到:瓦茲身為編舞家,從譜上的音樂與歌詞中導出新的舞蹈動作,賦予戲劇象徵性的神秘氣氛;寇斯基身為劇場導演,從譜上的舞曲裡導出默劇,以宴會的場景深化主角們的內心衝擊。舞蹈異於文字與音樂的動作特性,使其在今日歌劇製作中,可以在不更動「神聖」的文本(劇本與總譜)情況下,扮演導演意志的「分身」。
-
企畫特輯 Special
兩年一度的藝術饗宴 別開生面的舞台風景
今年第七屆的「新視野藝術節」,一如以往為表演藝術愛好者準備了多樣的藝術佳餚,舞蹈方面除了三檔曾在台灣演出的節目,還有進念.二十面體製作、邢亮與黃大徽演出的《無|雙》;戲劇方面則有藝術節首度監製的易卜生的名作《海達.珈珼珞》,日本名導蜷川幸雄與埼玉金世代劇場的《烏鴉,我們上彈吧!》。另外,還有道地「香港製造」甄詠蓓戲劇工作室的《黑色星期一》、一舖清唱的《大殉情》與香港話劇團的《感冒誌》。繽紛菜色、創意演出,一場藝術盛宴就此展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還是會繼續在天堂練舞
光環舞集舞團藝術總監劉紹爐,以「嬰兒油上的現代舞」、「觀音聽舞」系列舞作享譽國際,九月一日因腦瘤復發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劉紹爐愛編舞更愛跳舞,即便病痛纏身,仍持續創作、舞蹈。本刊特邀劉紹爐老師的學生、曾為光環舞集舞者的青年編舞家蘇文琪,以此文回顧與劉紹爐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人看見他愛舞也樂於與人分享舞蹈的一生。
-
藝視窗 News
第一屆衛武營玩藝節 莎劇《仲夏夜之夢》打頭陣
【台灣】 第一屆衛武營玩藝節 莎劇《仲夏夜之夢》打頭陣 10月初甫於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演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仲夏夜之夢》將接力至首屆「衛武營玩藝節」演出,愉悅歡鬧的南國氣氛恰巧為位於豔陽港邊的玩藝節打頭陣。 類似過去的「華山藝術生活節」,玩藝節從10月初至11月下旬,長達一個半月的玩藝節共邀來11檔國內外製作,包括首次在台灣演出的香港「拉闊劇團」改編自九把刀的原著小說《上課不要看小說》;台灣「奇巧劇團」新作《我可能不會度化你》,以歌仔戲、豫劇等元素融為歡快動人的宗教狂想曲;台灣「故事工廠」的《三個諸葛亮》;韓國「梯子肢體實驗室」的《女僕》等,此外尚有近五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透過音樂、表演、工作坊等拉進表演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詳參www.waf.org.tw/index.php。 OISTAT國際論壇 探討藝術與社群的互動 今年度正式掛牌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北中南三大場館肩負深掘、開拓與教育等任務,未來將提供給表演藝術圈什麼樣的可能性,藝術家與民眾皆高度期待。只是這些文化地標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何種互動模式適合台灣?拋出可能性的同時,眾多疑問也不斷增生,10月5日、6日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主辦的「文化地標X在地社群2014年藝術管理國際論壇」匯聚國際重量級講者經驗分享,期能撥開迷霧,窺得天光。 論壇聚焦「藝術社群」、「藝術推廣」與「藝術與多元空間」,以國際經驗為軸,庶民社群為緯,規劃了三大主軸議題:「當藝術回歸到人與人之間」從文化地標和政府的角色出發,探討城市居民如何影響所居住城市的藝文發展策略;「換個角度推廣藝術參與」剖析如何將藝術的感動帶給每個人;「藝術沒有圍牆經營在地社群的創意實踐」,從藝術節和文化地標組織的角度出發,談藝文策展如何打破圍牆,擴於整個城市。 講者有墨爾本市政府文化藝術局經理Jane Crawley、美國藝術行政教育協會前任主席,同時為全美最大的藝術贊助機構Fractured Atlas董事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姬蘭時代落幕了
關於和紐瑞耶夫的往事,姬蘭至今提到時,仍會哽咽。她說她那時年少,頑固又不經事,而紐瑞耶夫也不好相處,紐瑞耶夫選她合跳時,她並不是很有信心,但是紐瑞耶夫發掘了她的才華,和他合舞,讓她知道如何投入情感,紐瑞耶夫無論何時,眼睛總是深情地注視著她,使她無所遁逃。
-
企畫特輯 Special
切線輕觸圓周:《運動之後》的兩種運動
關鍵或許正在於「身體運動」是否能源源不斷摺曲「社會運動」,此亦即為何碧娜.鮑許可以「輕觸」三一八學運,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譯者的職責〉中所用的切線與圓周之比喻。碧娜.鮑許教會我們一種輕盈與逃逸的可能,不陷落在圓周的既定範疇中「圓」地打轉,而能輕切圓周,在交會處創造摺曲點,奇異而不可預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二○一四年「1+1雙舞作」之周先生與舞者們
《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幕後
攝影:陳長志 時間:二○一四年五月八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廖瓊枝 拭淚之後繼續挑戰
秋老虎發威,燠熱的台北午後,蒸騰的熱氣讓人眼皮沉重。推開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大門,萎靡的神經被一聲聲的悽悽慘慘給喚醒。 「念念不忘袂吃睏,為伊英台失神魂,全身無力站袂穩,三頓粥飯無愛吞」《山伯英台》梁山伯病中的唱詞,愛情無望的悲嘆,酸到人的骨子裡。 這聲音出自歌仔戲界最會哭的女人、「第一苦旦」廖瓊枝。為了九月下旬在北投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最後一場活動,正在練唱,雖然,角色身分由旦角轉為生角,招牌的哭腔催淚依舊。 二○○九年,廖瓊枝以《陶侃賢母》封箱演出,揮別歌仔戲舞台。五年來,可沒過著閒適的退休生活,七十九高齡的她,每天開著車奔波趕場,教學、演講、開會、為學生排戲、整理劇本;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更首度跨入小劇場,參與法國編導法布里斯.度比(Fabrice Dupuy)劇作《殘酷日誌》演出。 即使日前下車時不慎踩空,左腳腳掌裂開,腳上還穿著厚重的護具,行走不便,廖瓊枝咬著牙,一跛一跛趕場,大家心疼不已,要廖瓊枝休息一陣子,她卻說,從小阿媽就教誨:「答應別人的事,就親像頭殼斬落來。」瞻前顧後,肩上的擔子一個都不肯放下。 廖瓊枝的後輩學生都清楚,廖老師個性倔強,總是委屈求全,承受不了時,躲在角落哭一哭,眼淚擦乾,繼續做下去。 廖瓊枝笑說,她對自己也不太了解,踢到鐵板,被人誤會,就想為什麼還要做,不如退出藝界。但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事情過了,又想找事來做。 「我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如今受到大家的肯定,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這呢多歲還能為社會服務,人生的路愈走愈甜,趁著身體還能動,要為歌仔戲多做點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人靈歌」創作者
駱維道 自比「乞丐」傳播音樂之道
因為從小接受教會音樂薰陶、與堅實的基督信仰,駱維道牧師從在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就萌生了要創作台灣式聖歌的念頭。他將原住民音樂、台灣民謠等元素編採入樂,打造「黃人靈歌」,他說:「我要做的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上帝透過台灣人的藝術來表達『基督的道也能進入黃人身體』,在台灣表達這樣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