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的制約
專欄 Columns

習慣的制約

為什麼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早睡的人只剩下很少進劇場的老人和小小孩時,為什麼我們的演出時間還必須放在七點半?當我問這個問題時,往往可以得到幾個說服不了我的答案。試問:當習慣不合時宜時,是否可以改變?畢竟所有習以為常的事,不也都曾經是新的做法,不是嗎?

為什麼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早睡的人只剩下很少進劇場的老人和小小孩時,為什麼我們的演出時間還必須放在七點半?當我問這個問題時,往往可以得到幾個說服不了我的答案。試問:當習慣不合時宜時,是否可以改變?畢竟所有習以為常的事,不也都曾經是新的做法,不是嗎?

有些事我實在想不懂,比方說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自然有其發生的原因,但當日換星移之後,這個習慣是不是還合時宜,其實是需要被挑戰的,然而往往會有一種不明的牽制,保衛著過時的做法繼續下去。

工作忙碌  悠閒不再

舉個例子來說吧,現在台灣表演藝術節目的晚場開場時間,為什麼大多仍然數十年如一日地訂在七點半?我實在無法理解。當年,大約三、四十年前,晚上的表演設在七點半開始是件愜意的事。大家工作完畢後,吃個飯,搭個公車,來到現場,愉快地進場觀賞演出,真是風雅。後來各種演出漸漸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普及,藝文事業的蓬勃,如雨後春筍般以倍數成長地增加。傳統的、當代的、藝術的、娛樂的、跨界的、國內的、國外的,各式各樣的表演活動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尤其在大台北地區藝文薈萃,集中了絕大多數的表演活動,隨著趨勢也出現了一批衷心的表演藝術觀眾群。這批觀眾總是把看演出當作生活中重要的事,他們守護著演出的品質,關心著表演團體的動態,支持著創作者的變化和成長,沒有了他們,我們的表演藝術就要宣告崩盤。

另一面,我們的大環境也在這數十年急速地變化著。都市人口增加不說,交通方式也是年年更新,每到一種孰不可忍的狀態就會有新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但……這廿年來最大的改變,是我們工作的方式,因為電腦、因為網路,我們的工作速度和工作量大幅增長。當年可以在五點鐘下班的情況已經成為天方夜譚,現在你要談公事,六、七點鐘打電話給人家一點也不會沒有禮貌,因為事實上他可能才剛從一個會議的現場退身出來,那時接電話正好。各行各業充斥著加班的現象,不加班變得像放假般令人欣喜雀躍。

趕路看戲  緊張焦慮

所以這兒我們看到了一個景象。一個打算晚上去看場表演的資深觀眾,在下午五點過後就開始掛心他可以出發往劇場去的時間。不幸的他下午還有會議或是急待完成的工作,所以他一邊做一邊偷偷地瞄眼看時間。會議及工作進入到一個緊密的狀態,他全神投入,期待用最有效的方式做個階段性的完成。突然間,斜頭一瞄,赫然看到時間已經來到六點鐘,可是結論尚未出現,他開始焦慮,儘管平常六點鐘對下班來說是一個還早的時間,但今天不同,於是他開始努力地為現狀找結論。幸運地在六點半之前他結束了今天的工作,於是他在辦公室交代了一下事情,收拾東西,上了洗手間,在六點半剛過不久踏出了辦公室,他一邊走一邊慶幸,今天會趕得上演出的開場了。

接下來的情節就是走路、坐車,也許轉車、再走路,來到劇院附近,看一下時間還有廿分鐘,隨手買個三明治囫圇吞下,抹一下嘴,進去劇場找到位子,吐一口氣,現場開始撥放令人放心的演出須知,心想,不錯!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這是順利的案例;而不順利的包括,無法在勉強可以的時間離開工作崗位,開車遇到塞車,換車不順,路途遙遠,下雨的日子等……那各自就看著辦吧!大不了演出後再去吃飯,於是資深觀眾的生理作息就亂成一團。表演藝術成了散布緊張焦慮的推手。

只是我想不懂的是,為什麼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早睡的人只剩下很少進劇場的老人和小小孩時,為什麼我們的演出時間還必須放在七點半?當我問這個問題時,往往可以得到幾個說服不了我的答案。試問:當習慣不合時宜時,是否可以改變?畢竟所有習以為常的事,不也都曾經是新的做法,不是嗎?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