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國立亞洲博物館外觀。(羅仕龍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國立亞洲博物館戲劇大展 罕見藏品首度亮相

法國國立吉美亞洲博物館從四月中展開「從能劇到瑪塔哈理:亞洲戲劇兩千年」文物特展,內容主要涵蓋印度、東南亞、中華、日本等四個文化圈,藏品類型包括考古文物、實際穿用的戲服行頭、野台或室內巡演使用的道具、舞台模型,乃至戲劇主題的刺繡、繪畫等。豐富精采的展品中,知名舞台劇《蝴蝶君》的人物原型——時佩璞的京劇行頭,也因主人翁的傳奇色彩,特別引人注目。

法國國立吉美亞洲博物館從四月中展開「從能劇到瑪塔哈理:亞洲戲劇兩千年」文物特展,內容主要涵蓋印度、東南亞、中華、日本等四個文化圈,藏品類型包括考古文物、實際穿用的戲服行頭、野台或室內巡演使用的道具、舞台模型,乃至戲劇主題的刺繡、繪畫等。豐富精采的展品中,知名舞台劇《蝴蝶君》的人物原型——時佩璞的京劇行頭,也因主人翁的傳奇色彩,特別引人注目。

位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於四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底止,推出「從能劇到瑪塔哈理:亞洲戲劇兩千年」(Du Nô à Mata Hari, 2000 ans d’Asie en scène)文物特展,搭配一系列亞洲戲劇專題演講、放映等活動。展品除了吉美本身館藏之外,並向巴黎布朗利(Quai Branly)人類學博物館借調,甚至連漢學家班文干先生創立的郭剛(Kwok On)博物館珍藏,也遠從葡萄牙赴此巴黎盛會展出。

能劇是西方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戲劇藝術之一,瑪塔哈理則是廿世紀初期以表演印度舞而風靡歐陸的荷蘭間諜。從展覽名稱便可得知,主辦單位不僅希望體現亞洲戲劇原味,更想進一步呈現亞洲戲劇對歐洲視野的影響,強調其與東西方現代人審美情趣的連結。事實上,一九○五年瑪塔哈理就曾在吉美博物館的圖書館舊址演出婆羅門舞蹈,當時圖書館還特地裝飾成帶有印度教風情的神廟。

展現四個文化圈戲劇面貌

此次展覽內容主要涵蓋印度、東南亞、中華、日本等四個文化圈,藏品類型包括考古文物、實際穿用的戲服行頭、野台或室內巡演使用的道具(如輪車、放映器)、舞台模型,乃至戲劇主題的刺繡、繪畫等。涉及劇種則包括真人演出的戲劇(如能劇、京劇)、偶戲、皮影戲,以及電影中的傳統戲劇,樣貌可謂多元。

隨著展廳參觀動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亞洲多國的傳統戲劇面具,包括中國儺戲、地戲,以及西藏戲劇的面具等,掛滿整片牆面,營造出鬼魅般的儀式氛圍。隨之在旁的是印度戲劇展區,以史詩主題的掛畫、壁面浮雕,以及大型戲劇場景石雕震懾人心。而最引人注意的,當推近十尊卡達卡里舞劇與鳩提耶耽梵劇的全身戲服展示。解說淺顯直白,讓一般參觀者可以大致明瞭印度戲劇的美學表現方式。此外,國際知名導演彼得.布魯克曾於一九八○年代改編印度史詩鉅作《摩訶婆羅達》,當時所使用的戲服,也出現在吉美博物館的展廳裡。

東南亞戲劇展品量少質精。深受印度史詩影響的泰國舞劇(Khon)、柬埔寨舞劇(Khol)戲服,乃至其他各種懸絲、皮影戲偶(如印尼爪哇的瓦揚偶戲wayang kulit等)皆有展出,獨不見前殖民地越南的相關展品,或許也是刻意為了沖淡一般亞洲展覽給人的西方帝國印象。

日本展區藏品甚豐,從淨琉璃人偶、歌舞伎梳頭與戲服,乃至戲劇題材浮世繪,可說無一遺漏。日本文物一向為法國收藏強項,這次展覽亦可說是四平八穩。

傳奇人物行頭引人注目

中華戲曲展區兼顧文物考據與實際演出雙面向,先以漢代陪葬的皿器打頭陣,讓參觀者一窺古代中國的歌舞表演姿態。一旁櫥窗則陳列有廣東地區演出《白蛇傳》使用的戲偶。

然而,中華展區最大的亮點並非巨幅京劇攝影,也不是英語播放的戲曲紀錄片,而是多套秀麗精緻的京劇行頭。這些戲服、鳳冠、帽巾、玉帶等物件,原為京劇藝人時佩璞所有,上世紀七十年代躲過文革浩劫,歷史意義非凡。時人為時佩璞繪製的水彩戲裝畫,也在戲服旁悄然亮相。

時佩璞何許人也?展場文字僅說他師出一代名伶姜妙香門下,氣質優雅,男女角色演出皆收放自如。然而老一輩法國民眾或許知道,時佩璞曾與法國駐華外交官布爾西科維持長達廿年的伴侶關係,育有子嗣,並利用他進行諜報工作。此事真相於一九八三年暴露後,喧騰一時,被美國華裔劇作家黃哲倫改編為知名舞台劇《蝴蝶君》,後又有尊龍演出的電影版。昔人已逝,所藏戲服輾轉流入他人之手,此次竟意外現身吉美,無異為展覽憑添幾許傳奇色彩!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