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田孝慈

相關文章 11 篇
  • 《微舞作》的三位編舞家:(左起)鄭皓、田孝慈、蘇品文。
    舞蹈

    田孝慈、鄭皓、蘇品文的《微舞作》 「神話」為題 掘探生命當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鄭皓、蘇品文、田孝慈擔綱上陣,這回的命題是「神話」,三位新生代編舞家各自從自身體驗取徑:鄭皓的《觸底的形色》從近年的生命低潮狀態,發展為對於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思考;作為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倡議者的蘇品文,則希望讓觀者在《嗯哼》閱讀到女人與性的關係;田孝慈則以《清醒夢》作為個人創作階段性的回顧,質疑僵固的慣常。

    文字|羅倩、陳長志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廿屆國家文藝獎公布 金希文、姚淑芬、陳勝國獲殊榮

    【台灣】 第廿屆國家文藝獎公布 金希文、姚淑芬、陳勝國獲殊榮 「國家文藝獎」於12月5日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公布第20屆得獎者名單,分別為:詩人李魁賢、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作曲家金希文、編舞家姚淑芬、劇作家陳勝國、建築師黃聲遠、電影音樂創作者林強。 表演藝術類獲獎人的獲獎理由分述如下:作曲家金希文創作獨具風格,作品種類眾多、質量均佳,著重於探索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台灣元素與意象;編舞家姚淑芬透過女性細膩視角,創造多元而獨特的舞蹈風格,舞作關懷社會議題,並積極與國際連結,打造舞蹈創作平台;劇作家陳勝國則是因其編創的歌仔戲劇本,充分掌握語言、表演、場面、技術,展現戲劇表現力、手法靈活、風格獨具又親近觀眾,為台灣傳統戲劇開創新局。 國藝會將於2018年3月底、4月初舉行頒獎典禮,分別贈予7位得獎者獎金100萬元及獎座乙座。 2018年「雲門創計畫」獎助揭曉 田孝慈等6位入選 2018年第三屆「雲門創計畫」,鎖定台灣創作人才,獎助創作排練空間及費用。去年12月20日,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公布第三屆獲獎助名單共有:田孝慈、李治達、邱昱瑄、黃詠淮、劉亮延與駱宜蔚等六位。 本屆創計畫得主中,劉亮延計畫以京劇演員特長為中心,新編詞曲及身段,找到傳統故事的當代詮釋。田孝慈則將重心放在探問意識與身體的關係,以及重新檢視與整理個人的肢體語彙。李治達希望找到誠實乾淨的身體,呈現最直覺的動作狀態。黃詠淮將從生活經歷出發,與三位舞者共同找尋身體與情感的連結。舞者出身的邱昱瑄,因身體受傷感到焦慮,並開始察覺身體使用方式,試圖透過創計畫對生命提出疑問,藉由舞蹈記錄走過的日子。駱宜蔚將與多位舞者工作,觀察與磨合舞者間的身體使用方式來探討人在群體中的處境。 第29屆傳藝金曲獎開放報名 文化部第29屆傳藝金曲獎自107年1月1日至3月1日受理報名送件作業,凡於106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期間首次發行的傳統暨藝術音樂專輯以正式公開展演的戲曲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田孝慈《洞》中身體乘載的動態,是畏縮的、不確定的漂浮感。
    舞蹈

    洞內滲光,但光從哪來?

    透過身體,編舞家們真實反映了目前生命階段,他們向內探詢,一個探到了黑洞,一個撕裂成好幾個自己,指向存在的分裂、畏縮與漂浮感,也就是失主體,或如王墨林所言「主體尚未被建立的狀態」。這的確是創作必須經歷的探索內在過程,田孝慈花了三年創作《洞》,與生命或情緒的黑洞纏鬥,黃懷德的《撕裂》也是,都是往死裡鑽,只盼鑽出一條血路

    文字|樊香君、陳長志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田孝慈的《洞》希望能對同世代人的困惑,探索出口。
    舞蹈

    田孝慈與暗黑自我的對話 探索內在的《洞》 讓風吹進來

    從卅分鐘發展迄今成為一小時的長篇,七年級編舞家田孝慈的《洞》除了在作品中保持一貫探索肢體表達情緒的可能性外,也試圖將濃稠的黑暗情緒找到開口。甫結束半年的法國駐村,孤身在外的她更能用另一種角度思考「困頓」,對於同世代人的低迷氣氛她感同身受,藉由舞作《洞》,她「希望把這個『口』打開,看看出口在哪,能不能讓一些風吹進來。」

    文字|張慧慧、組合語言舞團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洞》充滿了視覺上的Magical moments。
    舞蹈

    邁向下一步的開始

    造型如灰頭土臉的五人,一人在前,四人迆邐在後,畫面的塑造極其有味。我想及近期瑪姬.瑪漢來訪的May B,但不同,自成其世界。畫面的經營,已有了國外大師級作品用心的影子。五人動作中的隱晦,又讓我想起勅使川原三郎,同樣的克己、有時潔癖一般地,但內裡的豐富,其實華麗炫目無比!

    文字|鄒之牧、陳長志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陳詠俐《潛行》
    舞蹈新訊

    以舞療癒 三位新生代編舞家的「自我對決」

    舞蹈家們在舞台上的「自我對決」會是什麼景況?組合語言舞團新銳創作展「ID迷藏」便邀請了台、美三位優秀新生代創作者,以舞蹈治療的觀點,檢視生命中的陰暗角落,並展開自我內心的對決與質疑。 三位編舞家分別是來自台灣備受肯定的新生代創作者田孝慈、在美國創立 Yung-LiDance 的陳詠俐與美國紐約著名舞團Kate Weare Dance Company擔任排練指導的 Doug Gillespie。 陳 詠俐的《潛行》來自社會心理學家艾美.庫迪(Amy Cuddy)的「姿勢決定你是誰」理論。舞者藉由姿勢,假裝為自信有力的模樣,再透過不斷持續的運作,直到內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成為真正的自信。田孝慈的 《洞》則從內省的角度出發,檢視與探索自身生活中所出現的「情緒」與「漂浮感受」的狀態和行為發生的原因,演繹生命黑暗洞穴可見的靈光。Doug Gillespie的ECHO則是一場內心的心靈對決,聆聽到心靈裡那些微小的回音,透過獨舞的肢體表達內心掙扎、對抗、衝撞到協議的過程。

    文字|盧家珍、Alexandra Vainshtein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矮小的舞者仰頭看兩位「大姊姊」的怪異行徑。
    舞蹈

    眼裡的洞

    像火車般的轆轆行進聲中,三人齊齊地一起動作。語彙隱晦,但迷人非常!畫面壯大了起來,如同非洲的戰鼓加上玻璃杯盤的碰擊聲。三人團團轉。無論是情感、敘事、燈光,或是設計、內涵上,這部距前作一年多後的新作已蔚然成家,有了自己完熟的風格,田孝慈成為一位可以期許的編舞家,值得我們正視。

    文字|鄒之牧、陳又維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張堅豪《合體》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新人新視野「音樂舞蹈篇」 擦撞跨界火花

    為培育新一代表演人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兩廳院合作舉辦「新人新視野」創作演出計畫,將年輕戲劇、舞蹈創作者引介給國內觀眾,自二○○八年起至今已來到第五年,今年的舞蹈篇也前所未有地加入音樂人與舞蹈跨界合作,新秀登場,跨出原本專擅領域尋求創作的刺激和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的新人有「想讓聲音成為被看見的可能」的音樂人王雅平、與三個親弟弟組成「長弓」舞團的張堅豪、曾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的田孝慈,以及擁有多次國內外編創經驗的林素蓮。 王雅平的《諷刺詩文》,題名意象強烈,在「音樂劇場」的概念下與編舞者林宜瑾合作,試圖顛覆劇場中聽覺與視覺的傳統主客關係,製造一場實驗性的聆賞過程。張堅豪以舞者身分多次與國內編舞家合作,反思舞者的身體若不隸屬於某個編舞家而是自己的,該是什麼模樣?與張堅志、堅貴兄弟三人在《合體》中,表現具一體性又各自獨立的身體/舞蹈。田孝慈的《旅人》從生命就是一場漫長旅行的意念發展成舞蹈。林素蓮的《細草微風》則脫胎自一段結束的戀情,從中觸動創作者思考「愛」呈現在生活的微小事件中,如何被表述、被實踐、被分享。

    文字|鄒欣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葉名樺這次要在舞台上,豪氣落下二十萬片花瓣,以《脫落》表達「逝去的過程,也是新生的希望」。
    即將上場 Preview

    二○一○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啟動!--四位舞蹈新秀 挑戰不一樣的自己

    「新人新視野」十一月展開舞蹈風景!曾在前兩屆中嶄露頭角的林佑如、李國治、田孝慈與葉名樺,這回也要挑戰不一樣的自己,從生活觀察著手,反思生命經驗,再從舞作中煥發精采的舞思。

    文字|朱安如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顯微鏡下的一滴海水》中,表情強烈的配樂雖然適合搭配舞蹈,但對可能意義巨 大的外文原文是否公平?
    回想與回響 Echo

    創意舞動 開花結果

    去年參與「新人新視野舞蹈篇」的四位編舞者,長期以來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創作成績,從這次的演出,也可觀察出他們的發展脈絡,呈現了「開花結果」的方向。若說這批新人與指導的顧問間多所重疊或許言重。彼此間的互相扶持、不可分割,只反映了舞蹈界深摯的情誼,何況,一切只在萌芽階段,只是,益發想看他們個別的面目與思想,尤其,已證明了自己掌握創作精髓的慧根!接下來,就是自我表述的勇氣與語彙了。

    文字|鄒之牧、黎家齊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台灣為視野,以藝術為形神 八組編舞家 寫就「台灣舞蹈煉金篇」

    兩廳院「藝像台灣」系列,在舞蹈部分推出了「台灣舞蹈煉金篇」,徵集了八組十位才華洋溢的編舞家,包括孫梲泰、魏光慶、陳武康與葉名樺、黃懷德、蘇詩堅、賴韋君與田孝慈、林向秀、賀連華,兩個週末的演出,讓你看到當代台灣舞蹈的耀眼「金」活力。

    文字|周倩漪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