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曹操與楊修

相關文章 7 篇
  • 陳亞先從知識分子反思的角度寫《閻羅夢》。此為《閻》劇中,國光劇團老生唐文華所飾演的司馬貌。
    深度藝談

    本是天地一秀才 側寫《閻羅夢》編劇陳亞先

    用陳亞先自己的話來說,《閻羅夢》的創作動機屬於「命題作文」一類,少了切身的感悟,陳亞先剛開始編這個戲,使的純粹是專業編劇嫻熟的匠心和技術,直到他從故事裡提煉出一個主題,亦即:「知識分子常自命才高八斗,可以扭轉乾坤,其實,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幾口釘?」他才覺得這個戲不再「違心」,也才具足了征服觀衆的戲劇張力與思想分量。

    文字|施如芳、劉振祥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古意

    巧描君臣間的「戀人」情致 國光劇團演出陳亞先劇作《李世民與魏徵》

    《唐》劇是一部從「小」處著眼的抒情小品,氛圍淡雅而空靈,唐太宗和魏徵的心靈深處,一個是欲迎還拒、欲拒還迎,一個是欲去還留、欲留還去,君臣兩人對彼此的欣賞愛慕「竟如此相似於男女戀愛相交」。

    文字|施如芳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最PAR!

    劇之本不在,戲根著何土? 從中國大陸「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思考本土戲曲創作

    台灣從未認真培育過演員之外的戲曲人才,環環相扣的惡因,導致我們現在正在吞忍本土劇作成熟度不夠的惡果;劇團製演大陸劇本遭質詰,答以:「上哪兒找好的本土劇本呢?」聽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對岸又添了個層級很高的「精品工程」,劇團若沒有認知到本土劇作和劇種乃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大陸編劇台灣製演」的模式只怕更要演變為台灣戲曲的常態了。

    文字|施如芳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河洛的《殺豬狀元》稱得上歌仔戲典型風格的上乘之作。左為飾胡山的陳雅妮,右為飾黨金龍的陳雅真。
    歌仔戲篇

    現在絕不是最壞的時代 從表演語言的角度論歌仔戲的「道地」

    對歌仔戲談「傳統」、「道地」,有時實在太沉重,它何曾有過定於一尊的「典範」呢?將台語的生動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殺豬狀元》固然當得起歌仔戲的上乘之作,但現代人對戲有更多元的要求,當代的創作者絕對有機會以動人的作品重新定義當代歌仔戲的「道地」。

    文字|施如芳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遷台初期顧正秋所率領的「顧劇團」培養了不少本省籍戲迷。八十三年歲末,顧女士並與辜振甫同台推出《王昭君》、《借東風》等歷久不衰的老戲。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文字|王安祈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大陸梅花獎小生王希玲扮演王魁。
    即將上場

    誰說過年只合放鞭炮 鬥陣來看戲

    陽春二月,旣是上班族辛勤工作一年來熱切期待的春節假期,亦是學生們寒窗苦讀與期末考試打拚後的歡樂寒假;因此,以年輕學子爲參與主力的舞台劇活動,在這個月明顯地停鑼封箱。然而,舞台活動並未因此慘淡失色。

    文字|郭玉娟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上海京劇院《曹操與楊修》、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

    文字|施如芳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