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朱文走鬼

相關文章 7 篇
  • 郭亮廷&周伶芝,資深同學,一起寫稿、翻譯、看戲、看中醫。專欄名稱是女兒取的。
    黑夜白

    遙遠的現場

    西方當代藝術喜談劇場與媒體的區別,強調媒體生產的是觀眾不在場的、間接的、虛擬的訊息,劇場創造的是直接、當下、現場的真實體驗。劇場首要的是現場感,這一點,我想看電視國劇的老伯伯也不會反對;可是,劇場必須和劇場以外的其他地方截然對立,這很像電子媒體時代的劇場,被逼到絕境的某種症狀。失去和其他地方的地緣關係,劇場的「現場」要座落在何處呢?同樣的道理,沒有過去和未來,那個「當下」究竟是什麼?

    文字|郭亮廷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朱文走鬼》是否能讓角色之間的「常」與「非常」因舞踏的身體直接進入梨園戲的部分表演中,為劇中人創造新的肢體可能?
    回想與回響 Echo

    跨得過的舞台,跨不過的身體

    傳統戲曲在現場的「全面性」因導播概念的進入而限制了觀賞視角,當該段落聚焦於某演員時,另一位演員的表現又怎能清楚地被看見?戲曲中時常使用的對稱、均衡,是否也因「聚焦」而失其畫面與意義上的完整?更甚至,鏡頭有沒有可能影響表演?這都是我在線上展演中,所看見、察覺到的問題。當然,在呈現的燃眉之急下,《朱文走鬼》在直播上的表現包含字幕安插、角色特寫等都已經可以看見精密的計算與設計,實屬難得。

    文字|林立雄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林雅嵐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梨園戲旦角

    林雅嵐 出走傳統 觸探身體的無限可能

    出身舞蹈系卻因緣際會被傳統戲曲吸引,又踏入梨園戲的林雅嵐,曾演出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學習過日本舞踏、印尼宮廷舞,也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對林雅嵐來說,這些過程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文字|游富凱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朱文走鬼》場上四位南管演員的演出恰如其份,生動精準地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戲劇

    各自精采的舞踏與南管

    由於劇本本身詼諧逗趣,《朱文走鬼》若是照本演出其實已經相當討好。可惜南管和舞踏雖然各自表現得可圈可點,卻在融合時出現了落差,除了南管演員在舞踏的表演上味道不足之外,整體性也因為這樣的落差而被削弱。

    文字|王于菁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朱文走鬼》反映了作者對性格軟弱的書生朱文的嘲諷,同時歌頌了敢於大膽追求愛情婚姻的女主角一粒金。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千年古董梨園戲裡的前衛思維

    為了愛、管她人?鬼!

    《朱文走鬼》故事大抵反映了作者對性格軟弱的書生朱文的嘲諷,同時歌頌了敢於大膽追求愛情婚姻的女主角一粒金。而劇中對於是人是鬼、是真是假、是虛是實,也提供了諸多可供詮釋的曖昧空間。

    文字|廖俊逞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揭曉 江之翠《朱文走鬼》抱走百萬大獎

    【台灣】 台新藝術獎揭曉 江之翠《朱文走鬼》抱走百萬大獎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上月十五日於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舉行頒獎典禮,表演藝術類的大獎由江之翠《朱文走鬼》獨得百萬獎金。決選評審認為,在《朱文走鬼》中, 江之翠劇團邀請了日本「友惠靜嶺與白桃房」合作,很純熟地、極簡地將傳統的南管音樂、梨園戲文本,與日本能劇、舞踏的美學融合在一起,產生了很純粹的藝術 新作。這個作品代表了江之翠劇團十幾年來默默耕耘、實驗創新的一個重要成果,同時,讓我們看見跨文化合作以及從傳統創新的藝術發展路線的可行性,值得高度 肯定。本屆表演藝術的決審委員包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法國秋季藝術節總監瑪莉.可麗(Marie Collin)、韓國首爾表演藝術節總監金哲理、香港二十進念體藝術總監榮念曾、南台科技大學講師楊美英等五人。(廖俊逞) 首屆應用音樂博覽會「南方樂浪」 南藝大登場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將於五月十九至二十日,於校內銅境廣場舉行首屆音樂博覽會「南方樂浪」。現場分為南方主題館「樂Touch」、「樂feel」、「樂move」以及「樂play」;南方遊戲「玩樂廣場」;南方夜間秀「繽紛樂」、「新影樂」、「13樂」。 「樂 Touch」邀請邀請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得主曾偉豪,利用油墨導電原理之互動裝置藝術,讓觀眾親身DIY,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響;「樂Feel」結合 音樂、文字、影像、裝置藝術以及燈光投射,來傳達童年、飛翔、夢想之意念,製造出另類的Lounge Bar情境;「樂Move」則以4D特效程式,3D立體視覺、創造眩目之感官效果。「樂play」則為高中生設計,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音樂軟體。 另外「玩樂廣場」將邀請配合獨立唱片銷售以及創意藝術市集、街頭藝人表演、出身「春天吶喊」的地下樂團共同演出。夜間的重頭戲則是在主舞台的南方夜間秀, 「繽紛樂」邀請日本「異次元音爆者」宮岡攝,與台灣數位音樂創作者史擷詠,以「肢體音樂互動裝置」,打造台灣版 「Blue Man Group」;「新

    文字|廖俊逞、耿一偉、羅苑韶、李秋玫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羊喚劇場工作室《羊喚.楊喚》

    施如芳 戲曲編劇、文化大學兼任副教授級專技人員 本月我要看 加拿大達辛妮亞劇團《唐吉軻德的雙面繆思》、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 《唐吉軻德的雙面繆思》原劇名為「達辛妮亞的嘆息」,中譯名所以拈出「唐吉軻德」而捨「達辛妮亞」,想必是因為賽凡提斯《唐吉軻德》所創造的這個騎士形象,早已跨越文學和國界,相較之下,被唐吉軻德私心自許(而當事人毫不知情)並重新命名的「意中人」達辛妮亞,吸票的能量實在輸唐吉軻德太多。這個中譯名很容易讓人有「項羽的女人」、「布萊希特的情婦」之類的聯想,但實際上,這個作品是達辛妮亞劇團的主導(演)者,藉著豐富的現代劇場語彙(戲、舞、歌、偶戲、多媒體)跨越古/今、虛/實,與世界名著中的同名女子對話,最吸引我的是,達辛妮亞.朗法德以黑色喜劇享譽國際,這場對話的氛圍和內涵,可望從女人的歎息聲中抽拔出來,一新耳目。 《朱文走鬼》也以女性角色為主軸,看得到江之翠沉浸南管藝術十多年的功力,並從戲和舞美的角度,幽微地揉入了日本舞踏、能劇,讓徘徊於虛實之間的人鬼之戀吃透戲曲無中作有的美感,具足戲劇的說服力,非叫人驚豔不可。 林琬千 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 本月我要看 羊喚劇場工作室《羊喚.楊喚》 童年的夢,最美 前一陣子在瀏覽近期的演出訊息時,忽然被一個小小的標題吸引住了,「羊喚劇場工作室【創團作品】《羊喚.楊喚》非童話劇場」。什麼是「羊喚.楊喚」/什麼是「非童話」,而居然有一個工作室叫做羊喚??我有一種小孩的玩具被侵佔的感覺,好像有「楊喚是我的!」那樣的氛圍,但同時也有一種很親切的感受油然而生,原來,「詩」,還沒有從地球上消失,讀詩的人也還有,寫詩的人也還在,而童詩(雖然我一直沒有把楊喚的詩視為童詩)也仍然有欣賞的人,這些事情是如此的令人欣慰。 記憶回到那一本詩集,小時候常常跟大人去逛舊書攤,《楊喚詩集》好像是從舊書攤買來的,經常翻來覆去地讀,記

    文字|施如芳、林琬千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