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
焦點人物 印尼操偶師、甘美朗音樂家
孫德裘 「跨文化」之下,追尋同源的偶戲本質
日前首演的《一個皇帝在南洋》,以「六度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在南洋國度『滿者伯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與傳國玉璽的過程」為情節線,並且運用建文帝、鄭和、馬歡(船隊翻譯)3人的視角,反覆切換來進行講述;另外,還有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俱盧族和般度族戰爭,以及印度教濕婆神的創世神話,這兩條故事線同時交織於作品之中。 除故事線的多線交錯與並行之外,《一個皇帝在南洋》不只是將主角與故事帶到了南洋,更讓台灣布袋戲與爪哇杖頭傀儡、皮影戲與畫卷戲彼此結合,同時將甘美朗音樂帶到現場,與布袋戲後場音樂共譜旋律,呈現出台灣與印尼共創的「跨文化展演」。 導演陳昶旭在創作過程中,就曾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並親身感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差異;其中,劇本可以說是全劇發展最久的環節,嘗試將兩種形式、藝術文化運用故事的方式達到有效的連結。而來自印尼的孫德裘(K.R.A.Tejo Bagus Sunaryo, S.Sn.,M.A,後簡稱Bagus Sunaryo)可以說是《一個皇帝在南洋》重要的靈魂人物,啟動了故事與形式的想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自東到西又到東 繪聲繪影說浪漫情事
以中國為主要發源地的「皮影戲」,在時光流轉中,也傳到了歐亞邊界土耳其,並各自發展出特色。在致力於發揚亞洲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牽線下,北京皮影劇團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大師成吉斯.歐塞客,合作了這齣穿梭時空的現代皮影戲《人間影》,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羅斌說:「劇裡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
-
回想與回響 Echo
光影的轉折與消逝
為了兼顧傳統與現代,創作上確須有所取捨。站在保存的立場,當然希望傳統風味越濃越好,但若站在延續發展的立場,則當中的優劣勝敗,相信大家已心知肚明。「唐山市皮影劇團」演出的改良與創新相當成功,畢竟,戲劇的生命來自於庶民生活,這與所謂(曲高和寡)的「藝術」是否有衝突與矛盾?相信只是見仁見智。
-
世界民族戲台
生命之影 中爪哇的皮影戲
中爪哇皮影戲表面上是一種娛樂劇種,也兼作敎育工具,但從一開始就和宗敎信仰及哲學思想息息相關,所以它富有更深邃的哲理;它影射了人生的善惡衝突、生命循環和神秘主義。它是生命之影。
-
台前幕後
光與影裡的傳奇 專訪皮影老藝師許福能
對於傳統藝術表演,首先要取締無牌照的劇團,不讓它出來演出,其次取締露天電影,那麼傳統藝術要再發揚,才尙有希望。
-
回想與回響 Echo
皮影戲劇場的聖與俗
今年的「台北國際偶戲節」,算得上是台灣所謂國際藝術節中,少數用心策劃的活動。這次活動可以說是以「皮影戲」為主題,我們從演出中看到皮影戲實際上是一種身體的民族法,甚而包含了身體超越了現實的存在意識,在另一個意象化世界裡飛築起民族的身體觀。
-
焦點
有影無跡話皮影 華洲園皮影戲
雖然,皮偶的以假演眞到底比不得眞人實演的戲劇,但在童稚心靈中,在民間草台上,孤燈映影的皮影戲在台灣一直流傳不滅。由布袋戲起家、演出已二十多年的華洲園戲團,與大陸現代新型皮影戲接軋,呈現傳統的精緻面貌與創新風格。
-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天地
風靡一時的布袋戲,曾是我們成長中共同的熱情記憶。懸絲偶、皮影戲、大傀儡、現代布偶偶戲的魅力像它們的面貌一樣,變化萬千。這樣的魅力在世界各地,翻陳出新,是所有大文化中最生動的假面。讓我們一探偶戲的精粹,尋找人與偶得更多關聯。
-
專題報導 Feature
泉州傀儡大師黃奕缺
黃奕缺是當今傀儡戲界的奇才,黃氏外貌古樸保守,卻以改革創新爲終生職志,他的奇,是奇在觀念新、才華高。在中國大陸一九八八年的藝術職位評鑑中,他是泉州市唯一入選的「一級演員」。
-
專題報導 Feature
台、閩偶戲藝術的衍變關係
木偶本無知,粉墨登場, 暗幕中誰牽線索; 小人誰作態,堂皇高坐, 舞台上大顯威風。 古傀儡戲台聯 中國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戲團和偶戲大師黃奕缺,近兩年幾經波折,終於在十一月間來到臺灣,在邀請單位鹿港天后宮的安排下,於台灣南北各地巡迴演出了十幾場技術精巧的泉州傀儡戲。然因諸多因素的不協調,大多是在一般廟宇前大小高低不一的簡陋戲台上表演,燈光音響效果不佳,使得這趟演出,美中有許多的不足。除此之外,見不到眞正「泉州嘉禮」的藝術特色,是最大的遺憾。 這次泉州木偶戲團和黃奕缺在台的每一場表演,觀眾都爆滿,對一般觀眾而言,也確實是看了一場精采、熱鬧,而且印象深刻的偶戲演出。這次演出,除了不是在「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之類的劇場表演之外,卻是所有大陸來台表演團體當中最風光的一團,起碼有一些來自閩南原鄕、能以台語交談的親切感。傀儡戲也是台灣傳統劇種之一,泉州文化、泉州傀儡戲與台灣文化、台灣偶戲之間,有很深的文化淵源關係,這或許是泉州木偶戲團這次來台演出,引起一般民眾很大興趣的另一主要原因吧! 中國偶戲的歷史發展 中國傳統的偶戲,大致可分傀儡戲和影戲兩種不同的表演型態,歷史久遠、種類亦多,自古以來是宮庭嘉會裡重要的表演和「禮」的內容之一,也是民間社會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娛樂項目。這兩種偶戲各有不同的程度的歷史發展,和對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重要影響。遠在十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