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團排練(王煒昶 攝)
焦點 焦點

有影無跡話皮影 華洲園皮影戲

雖然,皮偶的以假演眞到底比不得眞人實演的戲劇,但在童稚心靈中,在民間草台上,孤燈映影的皮影戲在台灣一直流傳不滅。由布袋戲起家、演出已二十多年的華洲園戲團,與大陸現代新型皮影戲接軋,呈現傳統的精緻面貌與創新風格。

雖然,皮偶的以假演眞到底比不得眞人實演的戲劇,但在童稚心靈中,在民間草台上,孤燈映影的皮影戲在台灣一直流傳不滅。由布袋戲起家、演出已二十多年的華洲園戲團,與大陸現代新型皮影戲接軋,呈現傳統的精緻面貌與創新風格。

《影子大地》華洲園皮影戲

11月18、19、21、25、26、28日 19:30

11月19、20、26、27日 14:30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親子皮影戲示範

11月12日 16:00

中正紀念堂廣場

皮影戲的表演是藉著一面影窗,利用燈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像來表現,將紙偶或皮偶影射出來,配合音樂、唱白來表演戲劇故事。平面的藝術造型,卻有著與眞人扮演截然不同的觀賞趣味。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皮影戲雖然可能是最早的戲劇表演,但是在傳統劇場中,影戲的地位不過如皮偶之「以假演眞,眞仍是假」,到底比不得眞人登場之「以眞演假,假卻當眞」;戲之迷人如是只在虛實之間。然而,對於兒童而言,孤燈幻影下現形的皮偶,恰巧可以滿足童稚對表演藝術中假人物、眞性情的好奇心思,這皮影戲的小小影窗在童稚心靈中儼然成爲娛樂的大戲場。於是「兩手托起千秋將;孤燈照出萬古人」的皮影戲,在粉墨登場的舞台世界中留下了不滅之影。

台灣至少在淸代中葉以前,已有皮影戲的流傳,俗稱皮猴戲或皮戲,所唱戲曲音樂概稱「潮調」,一直流傳於高雄和屛東地區的農村當中,期間雖一度上了城市劇場,不過是爲了滿足城市觀衆的好奇心,很快的就退居農村草台。台灣傳統皮影戲因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影子,在中國戲曲史的硏究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値。然而長期以來它在表演藝術上,例如戲曲唱腔、口白、身段動作的種種缺失,若論表演內涵,實是有限。目前台灣皮影劇也僅剩下高雄縣境內的四個團,瀕臨失傳的危機。

由布袋戲到皮影戲,家族性的全員參與學演

華洲園皮影劇團是一個小型家族戲班,於一九九三年由團長林振森創立。林振森生長於台灣中部的農村,靑少年時期開始學演布袋戲,展開其一生的演戲生涯。一九六九年結婚之後在台北創立「華洲園布袋戲團」,夫妻倆相偕演出布袋戲,轉眼二十多年了。在這二十多年當中,布袋戲對林振森夫妻而言,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當林家第二代的三個子女逐漸長大,並且能夠幫忙家中的演戲事業之時,台灣的布袋戲表演也已經逐漸沒落了。而當演戲已經不成爲生活的重擔時,偶戲的表演藝術開始成爲他們所努力追求的目標,也開始注意和喜愛皮影戲。林振森夫婦在偶然的機會裡見到中國湖南木偶戲、皮影戲的演出情形,興起了學習皮影戲的念頭。一九八七年起,夫妻兩人多次帶著三個子女進入中國大陸內地觀賞和學習皮影戲的製作和操縱的技巧,在台灣則參加文建會所舉辦的劇場藝術硏習,學習現代劇場和舞台燈光音響技術,思考偶戲表演藝術上的一些問題。經過五年的觀察學習和實驗,林振森夫婦毅然決定開創演藝事業的另一個起點──成立「華洲園皮影劇團」。

由於林振森夫婦較能接受創新和追求現代劇場的觀念,皮影戲對華洲園劇團而言,仍在實驗和開創的階段,以呈現傳統的精緻面貌和具有創新的現代藝術風格。林振森並不標榜他的演出的是中國的皮影戲,他同樣肯定台灣傳統影戲自有文化藝術上的價値。他謙虛的表示:「我只是喜愛這種新型的皮影戲的表演而已,也鼓勵我的小孩接觸新的偶戲表演藝術,如果他們也想繼續吃這一行飯的話。目前演布袋戲是他們的工作,再讓他們對同性質的表演藝術多一分興趣,也許會比較好吧!」台灣民間戲曲界對林振森一家人去中國大陸學皮影戲的動機,總是饒舌兩分、嘲笑三分、懷疑五分。「演皮影戲敢是爲了賺錢?能賺嗎?要拼倒台灣的皮影戲嗎?蔭墓粿敢拼會倒田草擔?」面對許多閒話,林振森則是說:「我們一家五口人,再包括我妹妹、姪女,前後去中國大陸不下二十次,短則一、二個月,長則半年,所花費的經費也不知多少了,如果不是因爲有興趣,如果不是爲了我的小孩,只是爲了多一項賺錢的工具演皮影戲,那麼我也未免太不懂得投資了。」

華洲園劇團是傳統民間劇團中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他們的作爲還需要考驗,但是他們求新求變的精神,是可予以肯定的。傳統戲曲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保存,而民間藝人在面對現代社會的改變,在個人的藝術追求上,同樣需要自我改革的嘗試勇氣。

《哪吒鬧東海》加陣頭

此次華洲園皮影劇團應邀在國家劇院演出,內容方面雖仍以中國大陸的幾個劇本爲主,但是採用台灣傳統戲曲音樂和口白、唱念。爲呈現傳統偶戲的優良文化傳統,戲偶的造型兼採傳統與創新的造像;音樂方面視劇情的需要而參入北管、南管、歌仔、高甲和漢樂、八音等戲曲音樂,並特別請彰化縣二水鄕的明世界掌中戲團(註)擔任後場演出。在演出劇目上,採用能融合現代劇場表現風格的傳統劇目《哪吒鬧東海》。全劇以武戲爲主,結合各種劇場燈光音效與皮影戲表演藝術。此外,在《哪》劇之前加演皮影戲的特殊表演技藝,如鬥雞、抬轎、舞龍、舞獅、乩童……等趣味性的陣頭表演。

由於偶戲表演藝術的可塑性大,飛天遁地無所不能,尤其非常適合兒童的欣賞。一般而言,傳統偶戲兼顧了大人與小孩的視聽之娛和寓敎於樂的文化藝術敎化功能,因此,十一月十二日下午四點至六點半,華洲園皮影戲團將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舉辦一場親子劇場的示範演出。現場除示範幾折簡短的兒童皮影戲之外,並有一千隻皮影戲偶「鶴」分送給觀衆,當場敎導皮影戲偶的製作和簡單的操作原理。另外,現場會有兩個簡單的皮影戲「影窗」(舞台),讓觀衆親自在皮影戲的戲台前玩皮影戲,在短時間的遊戲中了解皮影戲的基本構造,燈影、戲偶之間的關係和操作原理。不但能在欣賞和遊戲學習中了解皮影戲藝術,更能自然誘發兒童細膩觀察動物行爲和喜愛動物的童稚心思。

:二水明世界掌中戲團的後場是台灣布袋戲團當中最具改革創造力的一個團體,自六、七〇年代起,已灌錄了數十張唱片和錄音帶供台灣全省的布袋戲團使用。相對於北管或南管布袋戲而言,二水明世界掌中戲團的布袋戲後場音樂,已爲台灣布袋戲建立了屬於台灣本土特色的藝術風格。

 

文字|江武昌  任職國立藝術學院表演藝術中心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