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馗自斟自飲,正在喝酒解悶。(李予昕 攝)
專題報導 Feature 專題報導 FEATURE

泉州傀儡大師黃奕缺

黃奕缺是當今傀儡戲界的奇才,黃氏外貌古樸保守,卻以改革創新爲終生職志,他的奇,是奇在觀念新、才華高。在中國大陸一九八八年的藝術職位評鑑中,他是泉州市唯一入選的「一級演員」。

黃奕缺是當今傀儡戲界的奇才,黃氏外貌古樸保守,卻以改革創新爲終生職志,他的奇,是奇在觀念新、才華高。在中國大陸一九八八年的藝術職位評鑑中,他是泉州市唯一入選的「一級演員」。

傀儡戲的演員需要高難的技巧,因爲他的演技必須透過無生命的絲線與木偶去展現。或許有人會覺得:「操縱傀儡的人,反正是躱在幕後嘛!人是否眞情流露,與木偶有何干係?」

如果你親眼看到黃奕缺與他的傀儡之間,那種如影隨形、情同手足,甚至還大演對手戲的模樣,自然會嘆服道:「果眞是人非人、偶非偶,人又像偶、偶又像人,此等演技實在是獨樹一幟。」

從足下踏出改革的第一步

黃奕缺對於傳統戲偶的改革,是從偶的「雙腳」開始:舊偶的雙腳是黃麻編成的,死板板的。他將這種麻編腳改成靈活的關節腳,可以曲膝、可以跺腳,當時他才二十五歲。

黃奕缺之所以會想要做這樣的改革,根源於他自己對表演藝術的理念,不是師傅敎的。他的一生,一直是在追求著一個「至眞」的境界,不論是增加絲線的數目、或是改變木偶的結構,總歸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讓傀儡看起來像眞的、像活的。」

例如,在操演「猴子」這個角色之前,他會先去仔細觀察眞正的猴子以及舞台上的活猴戲,再根據觀察所得,掌握住猴子的動作要領,才據此決定如何去設計猴子的造型、以及如何安裝絲線。這種改革方式,多多少少還是會招來保守人士的「非議」,在偶劇界之內,並非人人皆贊同他的「創新」。

從一個偶到整個演出型式的改革

黃奕缺自幼與傀儡結緣,十三歲即進入傳統的傀儡戲班學藝,當時又名「四美班」,演出的角色爲生、旦、北、雜四大行當,與傳統戲曲是完全相結合的,包括戲文及音樂。

舊時的演出型式是這樣的:先用木板搭個戲台子,台面寬約兩公尺,高約兩公尺,上頭橫掛一條布眉,布上繪著古典圖案,頂端橫書「內簾四美」,兩側寫著一副對子:「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布眉背後則掛著演出的劇本,演員們可以一邊看一邊演。舞台上還會架個彩繪的布屛當背景,布屛背後一字排開,站著四個演員。

黃奕缺年少時曾經追隨多位傀儡名師學藝。二十五歲那年,他正在學習一齣神話劇《三姐下凡》,他所飾演的角色,是個又哭又鬧對著父親撒嬌發脾氣的小孩子,他覺得眞正的小孩子在耍性子時,是會一邊哭一邊跺腳的,所以就將舊式的麻編腳改成靈活的關節腳。當時的老師傅頗不高興:「是誰敎你的?」,黃奕缺則自信地回答:「小孩哭鬧的時候,就是這樣。」

二十八歲時,則因演活了《水漫金山》中的三八小沙彌,而名噪一時。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於,他把舊式木偶的籠腹及肩胛拆掉了,使小沙彌的頭頸能伸縮,而且還在肩頭、臀部及雙腳處加設關節及絲線,才能表演出聳肩、縮頸、搖頭晃腦、連爬帶滾等細膩的動作。另一個原因,是他對這個人物的內心戲,揣摩得很道地。

二十九歲時,他又從西方的卡通中去吸取靈感,創作童話劇《懶貓的敎訓》。

四年後他更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構想:以提絲木偶爲主,綜合杖頭木偶、掌中木偶同台演出。由於受到文革的影響,這個構想一擱將近二十年,直到一九七八年,他已經五十歲了,還是鍥而不捨地又提出這個想法,並且得到泉州劇團全力的支持,終於製作出了綜合式的大型神話劇《火焰山》,並獲得全國性的「演出一等獎」。這一條改革的路子,在國內外均獲得極高的評價,並曾遠赴歐洲,參加第一屆荷蘭國際偶戲節。

到了六十高齡,黃奕缺又峯迴路轉,由繁化簡,創造出一展個人絕技的三齣獨腳戲:《馴猴》、《鍾馗醉酒》、《靑春夢》,在日本參加第十五屆世界木偶聯合會及第十屆飯田木偶節時,震驚國際偶壇,大獲成功。他自己認爲,這種表現方式雖然看似創新,實質是復古,因爲「個人表演乃是中國傀儡藝術一種最古老的演出形式」。

黃奕缺對傀儡戲的最大貢獻,不在於技術的改革,而是在於藝術觀念的改革。他的內涵是純中國的,創意謹守民俗的範疇,如果他的下一代,能夠兼容世界文化,未來的創作之路必然更加寬廣。

也有人覺得黃奕缺的演出,太過於賣弄技巧,關於這一點,對他知之甚深的鄭國權先生所寫的一段話,可以對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做出最佳的詮釋:「藝術離不開技術,但是一旦技術已經溶化在劇情之中、人物身上,技術便成爲色彩斑爛的藝術。」

訪台掀起熱潮

台灣的亞太偶展曾多次邀請黃奕缺來台演出,都因政治因素而未能成行,去年十一月由鹿港天后宮出面邀請,才得以成行,由鹿港巡迴至台北,場場皆爆滿,而且年輕的觀眾極多,足見大師的魅力非比尋常,老少咸宜。

十一月下旬在台北演出的戲碼分別是:《獅子舞》、《若蘭行》、《鍾馗醉酒》、《水漫金山》、《馴猴》,其中只有《鍾馗醉酒》及《馴猴》是由黃奕缺親自操演,其餘都是學生們在搬演(此次黃奕缺帶了四名弟子同來)。

《獅子舞》在動作的設計上別出心裁,與我們一般常見的舞獅有所不同:獅子有隻是大的,有隻是小的,小獅子非常頑皮,時而鑽到大獅子的肚皮底下,假裝吃奶,時而跳到大獅子背上,當馬騎;更好笑的是,當大獅子大喝一聲,尾巴一豎,倒立起來,小獅子趕快也小嘿一聲,跟著倒立;謝幕時,兩具獅皮一翻,底下竟然跳出了三個舞獅的小武行,可眞是令人出乎意料啊!

《若蘭行》是古典戲目,不論唱詞、唱腔、動作都是仿戲曲的。

《水漫金山》亦是古戲,但是由於黃奕缺對戲偶所做的精細改革,使得蝦兵蟹將們在打鬥時,能施展出靈活的身手,再加上著名的三八小沙彌,時常做出一些令人發笑的動作,整齣戲很是熱鬧。

眞正的重頭戲是黃奕缺親自搬演的《鍾馗醉酒》與《馴猴》,他的學生在搬演舞獅時,還會因絲線繁多,有時有點手忙腳亂。絲線對黃奕缺而言,則眞的是如十指、如手足,完全在掌握之中,只見其神,不見其線。

鍾馗醉酒時,肚皮會一起一伏的呼吸著,不論是舉壺斟酒、酒飽而吐,或是拔劍起舞、醉步而行,唯妙唯肖。

據說黃奕缺養過一隻不乖的小猴,創作的靈感就是來自那隻眞小猴。在此齣戲裏,黃奕缺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個操偶人,而是個「猴主人」:小猴兒時而跳到黃奕缺的懷裏撒嬌,時而纏在主人的腳邊耍賴,還會像個賣藝人似的彈吉他、大跳扭扭舞、學人戴面具、穿衣服、翻跟斗,甚至騎單車,而且技術高超,能夠躺著騎、豎著騎、站著騎、蹲著騎,表演完畢時,還會很優雅地掀帽爲禮,如此絕活,觀者只能說「嘆爲觀止」。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