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
-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何秤量悲劇?
因為沒有禁止攝影及錄影,所以每當觀眾察覺即將有事發生,或是演員呈現很有意思的狀態時,觀眾們便會將其攝入手機中,或甚至立刻上傳至臉書分享,這些行為表述著我們分明是這場悲劇景觀的旁觀者,但同時我們或許又跟著呼過「沒有人是局外人」或「我們都是XXX」的口號。當我們身處這個有冷氣有聲光效果之地,而不是在人車喧擾的凱道部落時(或你可以代之以任何抗爭或災難現場),我們如何能不是旁觀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
藝視窗 News
「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 六團隊入選
【台灣】 「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 六團隊入選 「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在國內製作結合數位科技的表演藝術創新作品,今年補助結果於日前出爐,共有肢體音符舞團、安娜琪舞蹈劇場、黃翊工作室、種子舞團、薪傳歌仔戲劇團及虎劇團等6個團隊的提案計畫獲得補助,補助金額合計新台幣750萬元。 其中,肢體音符舞團將創團十年的舞蹈作品精華匯集,結合多媒體動畫並運用穿戴式感測、AR擴增實境等技術,提出《月牙泉》創作計畫。安娜琪舞蹈劇場提出的是「安娜琪科技作品輕裝發展暨巴黎與莫斯科巡演計畫」,將再發展成輕便可適應國際巡演的作品。科技藝術家黃翊與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繼續合作發展《地平面以下》作品,運用虛實疊合投影、同步整合等系統,將進行荷蘭世界首演2年計畫。種子舞團年度創作《907公里數》以「思鄉」為主題,運用多媒體科技,作品蘊含屏東在地家鄉味。 而薪傳歌仔戲劇團則運用仿生機械、吊索軌道系統、舞台雨幕控制、快速變景機關遙控等電腦自動控制、全彩雷射立體成像與270∘環場投影科技,重新整編《俠女英雄傳》故事。虎劇團的《雨人共舞》創作計畫,將扯鈴與溜溜球表演結合光纖、感應器、程式控制燈光等科技技術,呈現多層次視覺效果。 四團隊獲選 代表台灣參與2016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 延續往年的外亞維儂藝術節參與計畫,文化部從41組報名團隊中,最後徵選出四組團隊:動見体劇團、飛人集社劇團、頑劇場、丞舞製作團隊,將於7月7日至30日藝術節期間,在亞維儂教皇宮旁的絲品劇院及亞維儂編舞發展中心進行演出。四組團隊演出的劇/舞碼分別為:動見体劇團的《自我否定最終回》,飛人集社劇團的《一睡一醒之間首部曲:初生》,頑劇場的《月亮媽媽》,及丞舞製作團隊已經在國際打響名號的作品《浮花》。 高雄市第五屆「台灣華文原創故事編劇駐市計畫」徵件 由高雄市文化局主辦、今年進入第五屆的「台灣華文原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物的秀場 搬演台灣四十年
筆下以貓狗隱喻人類,以鳥瞰視角呈現人間的蘇旺伸,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動物莊園:蘇旺伸四十年繪畫展」,匯集了一百餘件作品和手稿,展出一九七○年代末迄今各階段代表作,及五件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作。以「動物莊園」為名,除了反映蘇旺伸的題材特色,也讓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讓人循著作品的軌跡,也回顧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種種變化。
-
企畫特輯 Special
感性的末日:藝術作為事件
加上了「聲明」的《水晶城市 002》已然成為一個新的創作,從原本巡迴各國的獲獎作品《水晶城市 002》與「水晶城市」系列中,裂解出一個新的感性形式,不僅只是水平與垂直的視點瞬間翻轉,更是「極簡現代」與「拼貼後現代」的瞬間翻轉,給出了從創作者、策展人、美術館館長到木作油漆勞動者都始料未及的新配置關係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我們一同參與藝術
旅美藝術家李明維的個展「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擅於從個人微小的生活經驗出發創作的他,展場平實一如日常家居,那「藝術」在哪裡?其實李明維是透過吃飯、睡覺、寫信、縫補等生活日常,結合當地文化與東方人的背景,擴展成互動性的空間裝置,邀請觀者參與,而這層「關係」,則讓人回省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