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
即日起~2017/3/5 臺北市立美術館
INFO 02-25957656
「攝影的本質在記錄。」四十年來,王信秉持這樣的理念,透過攝影路徑,見證並也保存了快速消逝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它的意義特別彰顯在以口傳文化為主,在現代化進程中受衝擊最大、也最顯弱勢的原住民族,一九七○年代王信走進屏東霧台、走進大社,也到尚未被現代消費文明「侵襲」的蘭嶼等地,透過攝影,她留下各部落曾有的豐厚生活內涵,以及原始又純粹的文化風貌。
深入部落 記錄真實
許久未公開活動的王信,是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策畫的「另一種目線」展之前,距離上回個展相隔已有廿多年之久,對許多久聞王信之名,卻未曾有緣相見的後生晚輩來說,這是一次本尊現身且原作重現的難得機會。本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
「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它是不是個人的藝術並不重要,同時,我也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在相機尚未普及化的一九五○年代,年少的王信便已擁有一部自己的相機,留日期間又受到老師和前輩影響,選擇報導攝影之路,她將手中這個黑色小方盒對向自己身處的現實世界,希望觀眾能透過她的影像,學習如何觀看以及了解事物,她特別關心原住民,期待消除當時外界、媒體普遍對原住民抱持只會喝酒玩樂、好吃懶做的偏差印象,因而走進山林,拍攝原住民實際的生活狀況。
無論是「訪霧社」或「蘭嶼.再見」系列,王信拍攝的原住民影像有其依循模式:從外部環境循序進入居家住所,建構起原住民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連結,再往部落生活推進,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乃至牲口,從人們工作勞動、生活情景、禮儀風俗到人際之間的互動,影像呈現強烈的敘事性。王信的性格直率,她的影像作品也多流露純真之情,她特別偏好拍攝孩童與動物,如犬、羊等山區常見動物之間的親密互動,細膩且真誠。
滄桑已逝 唯存影像
雖然當年王信希望走訪記錄台灣原住民九大族的志業未竟,但她在一九七○年代拍攝的好茶、大社舊部落都是遷村前的影像,也可能是當前這些部落舊址僅存較為完整的影像記錄,而今看來,該系列影像成了重要的文物資產。當另一位長年拍攝屏東西魯凱族的攝影工作者王有邦進入好茶部落,已是一九九一年的「新好茶」時期了,王有邦拍攝部落人瑞身體力行的傳統典範、族人與新居地間建立的脆弱依存關係。在往後的廿年裡,新好茶歷經多次天災重創,終至滅村,西魯凱族面臨的生存衝擊與傳統凋零的速度更加劇烈,期間,王有邦曾跟隨族人返回舊好茶尋根,他的鏡頭再記錄到的,已是失去人煙的石板屋,在荒山地中等候子孫們返鄉。
無論是王信四十年前的原住民身影,或是王有邦廿多年來累積的西魯凱族人生命變遷,他們都是憑藉一己之力,為部落留下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廿年只是歷史長河的睥睨瞬間,卻能讓數百年的部落文明摧毀殆盡,徒留被封存在影像中的先人身影足堪憑弔,魯凱族作家奧崴尼曾評王有邦的肖像照片:「沒有你的眼睛,就永遠看不見這百合的滄桑史,尤其是他們最珍貴的生命力。」而這或許也是王信數十年來堅持「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之信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