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永續」成為一個標籤以前,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下簡稱無獨有偶)就已經做好準備了。藝術總監鄭嘉音說,最初,劇團的成立,就本不為服務單一概念而做,「我們不只是為了一齣戲而生,一開始想的就是長久營運的想法,因此秉持著愛物惜物的出發點,自然而然就做出了很多決定。後來才發現,這些決定在近年來都能夠被套進『永續』這個議題中去談。」正因如此,今(2023)年受邀為國家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團隊,他們得以用一個更縝密的方式將過去的習慣為基底,將諸多知識融會貫通,無論是資源整合或是人事思考,都向前跨了一大步。
以理性判斷,捨去情感的盲點
無獨有偶的團員,除了有各自的創作身分,其中亦有部分成員加入永續小組,特別處理劇團與永續發展的落實面向。小組長李豐丞為製偶師,聊到與兩廳院合作的這一年,感觸良多。談起合作近一年的變化,他說:「其實跟多數人一樣,我們過去對於『永續』的想法,也會不自覺與『環保』劃上等號。」
無獨有偶多年來承接過許多公私立單位的委託專案,每每需要盡力符合委製單位所需之「亮點」,並達到諸多KPI需求。起初面對兩廳院的邀請,劇團的心情也是這般想像的,以為是要做一場更大型的「煙火式」表演,製作以一齣戲來強調環保的重要——實則非也。「面對永續的議題,兩廳院的觀念走得很前面,讓我們能夠時實實在在進行這樣的行動,而不再只是淪於表面。」李豐丞道。
鄭嘉音解釋:「我們一開始收到合作邀請時,館方就告訴我們,這個合作的重點不在結案的成果,而是整個團隊的經營方向。這讓我們得到一個勇氣,可以好好思考過去有哪些力有未逮之處,能趁這個機會去內化、搜集資料⋯⋯」除此之外,兩廳院亦結合顧問資源,不同單位的整合介紹,使劇團能夠往前跨出劇場的範疇,讓大家不僅只是身為一個創作者,而是以一個「人」的狀態,思考「永續」。
期間,最顯著的差別,是他們習得以「理性」地去判斷,而非感性地選擇。
「過去,我們常常會覺得所有東西都值得被保留下來的,但現在,我們對於什麼該留、什麼該捨的抉擇,學習不以情感為導向。」鄭嘉音解釋。
李豐丞進一步舉例,以木材來說,若小於一個手掌者,多半是需要捨棄的材料,「這些規則也是這些年慢慢發展出來的,我們永續小組在做的事情就是這個,找出方向,思考怎麼取捨,才能讓資源的利用推展最大化。」
捨去感性,建立系統,讓永續不僅只是一種認同感,而是如企劃一般建立起規則,其實也會節省很多情緒負擔。而論及情緒負擔,則得提及劇團在實行永續時,同樣重視的一塊:人才經營。

好好把心放回人身上,而不只是作品
在台灣從事劇場工作,是一件很消耗的事情。主因還是脫離不了整個產業的狀態,所有創作者常得不斷燃燒熱情、不斷推出新的點子、積極投入新的製作,才得以存活下去。
既然如此,人在劇場,要如何才能不被消耗得太快?這答案,也許簡單得不可思議:例如賦予其合理的休假制度,又或者是讓每個人的職權分工明確,卻不知,光是這兩件事,在這個生態中便十分不易達成。特別適逢演出前幾週,眾人火力全開為開演卯足全力,很容易不小心用力過猛,忘記身心其實已被磨損到了極限。
鄭嘉音說:「說實在,要如何好好改善這些事情?其實我們也都還在進行的路上,但彼此心裡有一個設定的基準線,希望在未來5年內能夠實現理想的狀態。」
尚未抵達理想前的這段路,劇團其實也不停歇地做了很多嘗試。李豐丞舉兩個例子,一是職務分布圖的繪製,二是互動式繪本的出現,他說:「我們描繪出無獨有偶的職務分布圖,發現某些人可能身兼多職,就去找出大家會覺得這麼累的原因,進一步思考可以如何解決。」鄭嘉音接著說:「這些勞心勞力的事情,也都會是一齣製作付出的隱形成本。若能清楚看見團員付出的心力,有助於團隊未來接案時,更能抓出合理的預算。」
另一方面,為了照顧團員的心,又不希望以太嚴肅的方式進行,團內還製作了一部繪本,名為《你好啊!旅行者》,李豐丞說:「這故事很簡單,就是所有人啟程一段旅行,路上可能會遇見各種關卡,中間我們設定了許多問答,可以讓團員互動、也請他們可以自己在上面畫圖,增加故事的豐富度。」換言之,在這條美好的旅行中,團員將自己遇見的挫折畫上去,彷彿那是故事主角們要一起破關的魔王題,以童趣的方式建立彼此的認同感,也在現實中引發人持續思考解決之道。
除了上述之外,李豐丞更分享於創作中的例子:「年底我們有一齣戲,叫做《我的老爸,你的老媽》,是一部邀請中生代偶戲創作者劉毓真和邱米溱進行的計畫。操偶演員長年來累積了很大的舞台經驗,卻少有機會發起自身創作,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企劃,讓更多創作者被看到。這個角度,同樣能夠作為人才永續思考的一個環節。」

永續成為日常,創意不被打斷
不過,話說回來,在執行永續以前,眾人之所以齊聚的原因,終究是為了創作。但此般顧慮資源的思考方式,有沒有可能反過來,去損害了創作時的玩興呢?
對此,鄭嘉音打趣回應:「我都會用『地球只有一個』這理由來談,如果資源被消耗光了、人類都沒了,我們要演給誰看?」此外,鄭嘉音談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團員上下若能將永續的想法,視為一種日常行動,而不是特殊的倡議,那麼在執行創作時,很自然就會朝同一個路徑走、在揀選材料時也會有意識地避開某些素材,「像是最近我們的國際駐村藝術家提到要使用玻璃纖維,我們便和她討論其他的替代方案,希望演出過程中不要使用到有毒材料。」
對此,李豐丞進一步以劇團近期將推出的製作為例,「同樣是在12月,我們會搬演一齣親子劇《誰要來喝下午茶》。這齣戲的構想,是希望可以讓觀眾沉浸在跟動物一同喝下午茶的想像世界中,因此設計的原型就不是傳統鏡框式舞台,而是擴大舞台設計的範疇,讓觀眾一起進入現場,有種被布景包圍的感覺。」
李豐丞解釋,光是「擴大舞台」本身就是對永續思維很大的挑戰,畢竟所有布景的尺寸將跟著拉大,使用的材料也隨之增加,「過去我們節省下來的材料邊角,可能都比不過製造一個大製作來得浪費。」他說。然而,愈是如此,團隊愈是積極地思考如何能朝理想的價值觀靠攏,例如,他們拿出過去封箱戲中使用過的不織布地毯,重新拼貼成為現場的地景,「又或者,現場環繞在周邊的場景,採取以平面板材卡榫拼接為立體造型的方式製作,一方面節省材料使用,一方面方便收納與運送,減少碳排放量。」
從物質的取捨,到人才的重視,形成團隊與世界連結的能量。凡此種種,都是無獨有偶的日常。
或許可以這麼說,這趟永續之路,本身就是他們的美好旅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