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利澤偶聚祭開幕式茶會現場。(林筱倩 攝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
回想與回響 Echo

連結與深化:一個藝術節的偶師之心

2019利澤偶聚祭

在藝術對談裡,除了血緣連結的偶戲家族,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也因偶戲被凝聚,因為相同又相異的創作語彙而成為另一種家人──那是作為製偶手藝人與操偶表演者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或許因為創作者或多或少都得「退居幕後」,讓物件先行表露生命的另一種型態、翻轉投射不同的想像,於是在這裡交流的作品與創作者,都有種靠近的溫柔,沒有區別地共同交流著。這也回應到了一個「偶戲村」的想像,藉由偶戲,共同生活在一起。

在藝術對談裡,除了血緣連結的偶戲家族,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也因偶戲被凝聚,因為相同又相異的創作語彙而成為另一種家人──那是作為製偶手藝人與操偶表演者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或許因為創作者或多或少都得「退居幕後」,讓物件先行表露生命的另一種型態、翻轉投射不同的想像,於是在這裡交流的作品與創作者,都有種靠近的溫柔,沒有區別地共同交流著。這也回應到了一個「偶戲村」的想像,藉由偶戲,共同生活在一起。

2019利澤偶聚祭

2019/11/15~17 宜蘭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無獨有偶工作室的「利澤偶聚祭」雖僅發生三年,卻已成為十一月台灣藝文展演可期待的固定風景。二○一七年,其承接前一年舉辦亞太藝術節的經驗誕生,以「轉角遇見藝術」為核心,由劇團進駐的舊農會穀倉為中心,延伸入利澤老街、老戲院、廟埕等生活場域,並劃分出邀演節目、藝術家對談,以及藝術市集三大主軸,期待交織並陳偶戲於創作、展演、推廣、互動等面向。而此三大軸線,也隨著年年的累積,無論在主題或內容上都更加多元深入。

以偶為共同語言,跨越國界、世代相遇

三年來,利澤偶聚祭的邀演節目數量穩定,並且國內外團隊各有比例,橫跨各世代的創作者,並可以看到作為特定表演形式的偶戲世代或是家族傳承。二○一七年「沙漏劇團」(Sandglass Theatre)的Eric Bass帶來封箱演出《秋天的肖像》,二○一八年戲偶便傳給女兒Shoshana Bass,並再以她從小跟著父母巡演的探尋創作演出《穿你穿過的手套》。而二○一九年,義大利「吉瓦哥與朗黛拉劇團」(Girovago & Rondella Family Theatre)以手指偶炫目搬演《手牽手馬戲團》Manoviva,亦是全家合作的演出:父母操偶演出,兒子施作燈光。

在藝術對談裡,除了血緣連結的偶戲家族,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也因偶戲被凝聚,因為相同又相異的創作語彙而成為另一種家人──那是作為製偶手藝人與操偶表演者彼此間的惺惺相惜。如同偶師對待偶與物,交流彼此獨到心靈。無論是擬人製成的偶,以至物件或多元媒材的創發,或許因為創作者或多或少都得「退居幕後」,讓物件先行表露生命的另一種型態、翻轉投射不同的想像,於是在這裡交流的作品與創作者,都有種靠近的溫柔,沒有區別地共同交流著。這也回應到了一個「偶戲村」的想像,藉由偶戲,共同生活在一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