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社
-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暗黑」背後的無限美麗
從一九八六年白虎社來台演出舞踏,造成台灣觀眾的視覺震撼起,這種標舉「暗黑」美學的舞蹈形式,一直讓人覺得神秘難解。全身塗白的扭曲身體,猙獰痛苦的面部表情,其實不是舞踏唯一的面貌;已經成為世界性表演形式的舞踏,到底是源於何種創作思維?又有那些有趣的發展?趁著「山海塾」訪台之際,熟悉日本現代劇場與舞蹈的戲劇研究者林于立立,引領你走進更深刻的舞踏世界!
-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身體落實 舞蹈、小劇場與身體
台灣的舞蹈創作從七〇年代「主題」的本土化,到九〇年代邁入「形式」的本土化階段,一路走來相當漫長。本文從歷史的角度,探索「東方身體觀」的由來、困境,與未來的美學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踏靈魂深處
從一月下旬開始,陸續有許多舞踏團體來台灣表演。 三、四月的「白虎社」和「山海塾」,六月初,八十多歲的舞踏宗師大野一雄也將造訪台灣。 六〇年代,日本在戰後的廢墟中重建。以東京大學爲首的街頭反美運動中孕育一群以舞蹈爲表達途徑的藝術家,他們探索生命的本質,企圖以身體展現「他界」和大自然的種種面貌。 今天,舞踏已成爲一種獨特而重要的藝術形式,影響著世界舞壇。大野一雄說舞踏的目的在呈現「靈魂的形式」,也許就是這種來自靈魂最底層的動力,使舞踏看似可怕猙獰,卻令人深深地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肉體的叛亂 舞踏家土方巽及其美學
「舞踏」在日文中本意指舞蹈,但不同於傳統的「舞踊」,是日本的現代舞蹈,由於形式極爲獨特,引起許多熱烈的爭議。「白虎社」和「山海塾」將在三、四月來台演出,這兩個舞踏團體的掌舵人大須賀勇和天牛兒大都曾經是土方巽的門生,也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但仍延續著土方巽的表演美學及概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混沌之舞 恍惚之美
和日本六〇年代小劇場運動同期的另一群表演藝術家,從日本舞踊和西洋舞之間開始,探索日本人的傳統身體美學,發展出「暗黑舞踏」;這種藝術形式和農耕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花」與舞踏
「花」(Hana)是能劇藝術的最高境界,日本表演理論家世阿彌元淸認爲當一個演員完全發揮出他的藝術時,「將有無盡的花朶盛開於觀衆眼前。」舞踏在發展之初雖有意避免日本傳統劇場的影響,卻仍保有許多日本劇場的精神,例如「花」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