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蕭渥廷

相關文章 11 篇
  • 過渡愛情1001夜之二《一個新娘五個尪》。
    即將上場

    一個新娘五個尪

    這是蕭渥廷一系列以台灣爲主題的舞蹈之一。由浦浩明設計舞台佈景,「MIT樂團」的團長馬大衛擔任音樂設計,林璟如製作服裝,以舞蹈劇場的形式來表達編舞者對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的熱愛和反省。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蹈作為行動的可能

    當代舞蹈的趨勢,早已以低調、自主、貼近日常現實的身體,取代了擴張性、奇觀性、非本質性的動作取向。因此,舞蹈欲彰顯的主題,已非過去抽象式純粹美感的追求,更開始關心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存在問題,這樣的發展自然無法孤立於我們身處的生活之外。表達社會關懷的舞蹈作品,在國內舞壇,並不罕見,只是創作意圖不同,美學策略亦有所差異。 走過四十年的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對時代的觀察與體悟,皆反映在各個時期的舞作中:在全民悲憤的中美斷交背景中產生的《薪傳》,激起強烈的族群共同體意識;在國際政治弱勢中,激發人民群情激憤的抗議。《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捕捉台灣經濟起飛,被迫面對都會化帶來的種種巨變。為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量身編創的獨舞《輓歌》,以單一的旋轉概念,表達對六四天安門血腥屠殺的愴憤。《家族合唱》藉由塵封的影像資料和口述歷史記錄,和舞蹈相互交織,轉化台灣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總結了島嶼的威權年代。 曾受政治迫害的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辭世後,由舞蹈家蕭渥廷延續她的舞蹈命脈。每年舉辦的「蔡瑞月舞蹈節」,從藝術拉出文化、社會的深度與廣度,主題貼合時事議題和脈動,包括土地、反核、居住、死刑、服貿等,交由國內外編舞家各自表述。展演之外,另有文化論壇,來自各領域的參與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切入,談人權、談文化資產、談自由、談環境。今年的舞蹈節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為題,要年輕人起身行動,倡行公民參與的積極態度。 去年十一月,在被拆除的台北華光社區,一片殘磚破瓦的廢墟之上,編舞家蕭紫菡與八位素人舞者,為被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人而舞。觀眾與表演者同時置身於拆遷現場,腳下的瓦礫堆、頹圮的牆、四散的門與窗,讓我們在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同時,又無法置身事外。這一層觀演關係,潛伏成為思考或行動的可能,讓人想:「可以做些什麼改變世界?」。由蕭紫菡發起的「土地計劃」,是一個以藝術介入公共議題的公民運動舞蹈是表達抗爭的手段,身體是社會論述的場所。 時常現身社會運動場域的編舞家余彥芳,曾編創設計「反核操」,號召千人一起在凱達格蘭大道做反核早操;太陽花學運時,她也帶領群眾在林強的《向前行》音樂中擺動身體,成為另類的身體公共實踐。回到劇場,她的作品也總與社會議題緊密連結,在「下一個編舞計畫」中發表的《關於消失的幾個

    文字|黎家齊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蕭紫菡《土地計畫》在幾已被法務部拆除的華光社區裡演出。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他們用舞力 激盪我們的思考

    將社會性議題編織入舞,在台灣早有先例:從蕭渥廷主持的「蔡瑞月舞蹈節」每年推出與社會議題和脈動貼合的主題,到年輕一代的編舞家如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蕭紫菡、賴翠霜、余彥芳等,積極回看台灣這方土地,深入研究相關議題,或在事件現場起舞,或選擇另類空間與各種觀眾接觸宣揚理念,以舞作介入社會是一條漫漫長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支持。

    文字|許雁婷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 1980s-1990s 碧娜式身體 權力與論述的角力戰場

    早在八○年代,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就已經在台灣悄悄地展開了創作的影響力。隨著當時解嚴、社會運動的興起,編舞家們以舞作反映對社會議題的思考,而舞蹈劇場的形式正適合進行這樣的呈現,林懷民、陶馥蘭、蕭渥廷等編舞家,即以這樣的「碧娜式身體」,進行各種論述、權力的辯證。

    文字|陳雅萍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
    舞蹈

    舞動三款大師風貌

    由蕭靜文舞蹈團所主辦的「CT(Crossing Tracks)──國際藝術文化交軌」活動,將在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屆,今年主題為「文化之匯(A Meeting of three cultures)」,邀請包括蔡瑞月在內的三位前輩舞蹈家,將三個國家、三種膚色、三樣文化、三款不同風格的舞蹈表演在台灣做一次精采的呈現,也成為國內舞蹈界的一大盛事。 這三位舞蹈大師除了「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已數度來台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Elizabeth Dalman)外,還有首度應邀來台的「美國黑人現代舞大師」埃立歐‧波瑪爾(Eleo Pomare)。 開拓澳洲特色現代舞的伊麗莎白‧陶曼 製作人蕭渥廷表示,伊麗莎白‧陶曼和埃立歐‧波瑪爾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且兩人均師事德國表現主義庫特.裘斯(Kurt Joose)等重要舞蹈大師,而我國編舞家游好彥與舞蹈教育者雷大鵬等人又師承陶曼與波瑪爾門下。蕭渥廷希望透過兩人的舞蹈,及排練過程中的訪談,深入探尋台灣與國際在舞蹈交流上的網絡拼圖。 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為澳洲現代舞主要開拓者之一,其成就影響澳洲現代舞主流,她曾多次訪華做舞蹈交流及演出。陶曼從鄧肯、朵瑞斯.韓福瑞、瑪麗.魏格曼等舞蹈巨擘汲取精神,並由他們的傳人得到實質的教益,一九六五年創立了當時澳洲唯一的現代舞團「澳洲國家現代舞團」,一九九○年於澳洲南威爾斯的喬治湖畔創立了密拉姆藝術中心(Mirramu Creative Arts Centre),並於此開始進行許多特殊的跨界創作,近期舞作內涵傾向往大東亞地區探索。陶曼雖是向歐美學習現代舞,卻有開拓具澳洲特色現代舞的雄心,創作相關澳洲原住民神話的舞作。 批判力道強勁的黑人編舞家埃立歐‧波瑪爾 而另一位美國黑人現代舞大師埃立歐‧波瑪爾,則是Dancemobile舞的創始者,不同於大家較熟悉的艾文.艾利舞團所展現出黑人愉悅、有精力、向上的光明氣質,波瑪爾總是挖掘美國社會中,黑人種族在被壓迫環境下而產生的墮落、酒精、毒品、性交易等灰暗面,展現其直言不諱的功力與對人權的關懷。由於波瑪爾非常擅於將社會批評融入舞蹈之中,因此《紐約時報》形容他為「美國

    文字|盧家珍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從前半世紀的女人到這世紀末的女人,蕭渥廷不自主地以女性的角度關愛女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時代浪潮下的深情體驗

    台灣舞蹈從八〇年代末期開始,舞台上不斷地呈現藝術創作者對本世紀的省思,歷史事件所衍生出的社會議題成爲作品靈感來源。蕭渥廷對社會議題的關懷日趨明顯;陶馥蘭則從舞蹈劇場轉向身心靈的契合;劉鳳學從肢體的探究轉而對社會現象的關心,透露出對人的關懷。

    文字|王凌莉、林凡妤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早從五、六〇年代開始「中華舞蹈社」就是台灣舞蹈的搖籃。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與文化圖騰的驛站 蔡瑞月舞蹈館

    中華舞蹈社不拆了,如今已更名爲「蔡瑞月舞蹈館」,這幢近六十年歷史的老建物走出了風雨搖擺的命運,從去年開始活力旺盛地成爲台北文化歷史的地標之一。

    文字|盧健英、許斌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白蛇傳》累積了老中靑三代不同版本。
    藝術保存

    烙下舞蹈的印記

    舞作保存不僅可以讓舞蹈家的創作累積更具體化,同時也是國家藝術發展軌跡的有形表現。而團齡長達二十五年的雲門,在一百四十四部作品裡,也只有少數作品趕上錄影科技而被保存下來,另外還有五成以上的作品「來不及」記錄。

    文字|王凌莉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台北市政府舊大樓究竟要怎麼利用?引發了藝文界一連串的討論。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台北閒置空間「甦活」起來!

    最近,由於台北市舊市府大樓的再使用問題,引發了大家對台北市「閒置空間」如何利用感到關切。拿舊市府來說,有人建議改爲「台灣文化館」;有人建議闢爲畫家的藝術村;有人認爲應該提供給場地不足的表演團體;有人呼籲應該讓「建成國中」原地復校。不管衆說如何紛紜,「市民空間」意識抬頭是不爭的眞實。究竟台北市的「閒置空間」該如何運用?表演藝術團體對「閒置空間」又是如何思考呢?

    文字|江世芳、李文吉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第二場座談會討論場面熱烈,甚至一度散發些許「火藥味」。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座談會紀實㈡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

    文字|黃國禎、林俊宏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蕭渥廷編舞的《一個新娘五個尪》
    舞蹈

    從《過度愛情1001夜之二──一個新娘五個尪》講起 談台灣戲劇舞蹈批評現況

    在質和量都不斷提昇的台灣劇場界,我們目前最需要的是一羣「報導先於批評」的評論家,讓他們以劇場的專業知識和訓練,創造一個中肯、踏實、專業的評論空間。

    文字|于善祿、李銘訓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