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海神家族

相關文章 7 篇
  • 《海神家族》交響曲世界首演由國臺交助理指揮范楷西(右)代替因病無法上場的簡文彬完成,圖為作曲家賴德和(左)也上台謝幕。
    音樂

    一部超越了自己的鉅作

    《海神家族》交響曲固然是由陳玉慧的同名小說引起靈感,在曲中也刻意引用突顯小說人物時空背景的音樂(例如日本國歌、京劇片段、法文歌曲等),不過,這些都僅止於象徵的引用(quotation)。沒讀過小說的人,光用純音樂的角度來欣賞,照樣被交響曲的音樂內容感動。也許作曲家沒有強烈的自覺,但是,曲中反映出的難道不是作曲家自己一生的心境轉折嗎?

    文字|陳惠湄、國家臺灣交響樂團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既然回家了,為何仍言無處著落?

    到劇場當中,(小說中)敘事者的聲音不見了,只剩下頗為動聽的歌仔新調,和由大提琴與鋼琴綿綿不斷的樂聲,將整場演出層層包覆的音樂情境。原本小說中在場的敘事者也不見身影,只以形式化的舞者/舞蹈取代,戲劇動作在缺乏時間感(歷史感)的場景變化中,跳躍著勉強前行。

    文字|陳正熙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書

    愛情瓷器,皆易破碎

    正當評論家讚譽《海神家族》為陳玉慧創作以來高峰代表作之時,陳玉慧又默默地轉向,投往更吸引她的領域瓷器與愛情。費時五年,近期出版的小說《China》探討工藝、政治、秘密、愛情、真偽,陳玉慧突破她以往慣用的女性視角,以西方男子Wilhelm第一人稱的日記體寫作。

    文字|劉梓潔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誰在吹口琴》中,陳玉慧僅僅在台上用一個轉角的階梯,就讓盲人院的生活有了曲折。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冷靜與最熱情之間 留下「安靜的片刻」

    充滿熱情也充滿冷靜的心靈,讓陳玉慧的筆鋒常帶感情。 文字之間的留白,舒展到舞台上,則轉化成不經意的安靜片刻。 這些安靜的片刻,讓人可以留個念想。而且,會想很久。

    文字|李立亨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戲螞蟻》將明華園、搖滾樂、現代舞、實驗影像、和現代詩一爐共冶,這嘗試彷彿今日「歌仔搖滾音樂劇」《海神家族》的雛形。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個人冒險到集體記憶

    不論你是否認同陳玉慧的劇場美學,都可見出她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創作者。陳玉慧最熱中的,無疑是動用所有彼此矛盾的劇場元素,冶煉出一盆巫婆湯。如果擔心《海神家族》的原作者自任編導,會不會太過拘泥文本、「忠於原著」、導致文學性壓過劇場感,陳玉慧是我們最無須為此擔憂的創作者。

    文字|鴻鴻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海神家族》
    特別企畫 Feature

    《海神家族》 永恆的神話魅力

    這本書最意味深遠、最有詩意的地方,還是在於它無意間並置了人與神、媽祖與女性雙重的流浪軌跡,況且也是千里眼與順風耳兩尊隨侍神像尋找女主人的過程。殊不知,媽祖也是由人得道昇天,祂在得到信徒的尊崇之前,也是從別人家飄洋過海而來的女兒,這點跟書中的主角的際遇沒什麼太大的不同。

    文字|周芬伶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延續二十年前《戲螞蟻》的戲緣,陳玉慧(中)再度與將明華園及孫翠鳳(右)合作,這次連孫翠鳳的女兒陳昭婷(左)也來「共襄盛舉」。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靈魂對話,與人相處

    如果你以為《海神家族》這本小說如此動人,那麼在劇場裡,陳玉慧也會「利用」歌仔戲表演、而讓觀眾情緒被渲染得「血肉模糊」,那可是嚴重的「誤讀」。她問:「私底下,生活裡,妳真的覺得台灣人話很多嗎?」陳玉慧對照自身生活經驗,「台灣人的話,不多,所以,這齣戲絕對不會是話劇。」從語言反差的角度切入創作立場,陳玉慧想要用西方歌劇的結構,來呈現這齣充滿歌仔戲曲調的表演。

    文字|傅裕惠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