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水滸演到最終回 是英雄歸途或末路?
由當代傳奇藝術總監吳興國、作家張大春和音樂人周華健攜手合作的《水滸108》系列製作,從《上梁山》、《忠義堂》到這次將演出的《蕩寇誌》,以華麗造型、繁複影像加上搖滾曲風,打造了「搖滾京劇」新品種。《蕩寇誌》敷演《水滸》七十二回至一百廿回,英雄開始尋找自己的歸宿,人在江湖,終歸何方?朝廷招安、體制收編,是歸途還是末路?
-
戲曲
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 二度混搭上梁山
繼○七年結合搖滾、嘻哈、流行等時尚視聽元素、敷演《水滸傳》首卅回的《水滸108》,應今年香港藝術節之邀,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再度攜手上梁山,打造續集《忠義堂》,以蒙太奇手法拼接第卅一到第七十一回的《水滸傳》,狂飆能量風靡了香港藝術節,也顛覆了京劇的刻板印象。這次回台,將展現比○七年「美學更精練,形式更大膽」的演出。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Ⅱ─忠義堂》
睇看,搞什麼革命 當代傳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滸108》,打的是嘻哈、饒舌、青年 軍,主帥不上場,滿場粉蝶兒(服裝視覺之感)群飛,少了京劇說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戲曲編腔、場次結構),多了大作家(張大春)演繹英雄聚義的哲理新 詮,整台戲靠著說書人提點精神,但終究骨幹氣血不足,不免疲洩。這回再戰《水滸108Ⅱ─忠義堂》,聲腔混搭(戲曲編腔加新編搖滾)仍是革命重點,賴宣吾 的服裝視覺意象透露了電玩版的華豔詭異,上海戲曲學院的班底比起當年五人飾廿八個角色壯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帥(吳興國)領軍上陣,張大春繼續壓陣內帳 叫戰,有了宋江這號「皮反骨不反」山寨頭子的心機剖陳,忠義堂的聚散分合應該更有戲劇衝突主幹。其實,革命只是我用來戲說劇團每回的「玩很大」,劇團從不 革戲曲的命,滿堂耀眼繽紛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兒動不動人,〈三打祝家庄〉擺成了足球對仗,這場戲到底如何唱得,還是耐人尋味。
-
焦點專題 Focus 契訶夫的故事穿越時空
《歡樂時光》 精采短篇搬演台灣人情
繼改編《等待果陀》獲得頗佳回響,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思考「中西結合」的下一步;他反思:怎麼樣的劇場形式,怎麼樣的作品內容,才更能呼應時代、貼近觀眾內心?他懷想陳映真、黃春明筆下的人情百態,進而追溯影響頗深的根源契訶夫;適逢契訶夫一百五十年誕辰,一個開闢複合性園區,結合戲劇與生活,透過台灣民眾共同記憶,召喚人性溫暖關懷的想法,就此誕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一夜,台上誰演眷村事?
竹籬笆內的世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雖然「眷村」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
-
戲曲
當代傳奇的「暴」發力
《水滸108》安排以純傳統的京劇唱腔與文武場演出,立刻銜接電音搖滾樂和搖滾舞蹈,再配上搖滾節奏的彩色燈光。這中間沒有漸進式的流轉脈動;沒有從傳統到現代的進階過度,讓觀眾的情緒快速跨越時空,經過跳躍式的轉換,而產生勁「暴」的效果。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水滸》兩好漢 回歸傳統搞叛逆
對談時間:八月十五日 對談地點:NEWS98電台錄音室 對談主持:廖俊逞 記錄整理:廖俊逞、張孟穎 八月二日,當代傳奇新作《水滸一○八》記者會上,導演吳興國、編劇張大春兩人特別挑選「水滸味」濃厚的茶酒館,以「水滸英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方式宣告兩人的合作;好酒下肚,兩人即興唱了一段《二進宮》,吳興國唱老生、張大春扮花臉,秀出張大春不為人知的好京嗓。 張大春從小看戲,長大後接受嚴謹的中文系教育,吳興國則是劇校坐科,師承台灣京劇四大老生周正榮。這兩個傳統背景深厚的創作者,在以外人看似離經叛道的革命姿態,闖出自己的新江湖後,卻又不約而同地回到傳統的路上,在古典裡挖掘創新,在前衛裡發揚傳統。趁著《水滸一○八》的合作,我們請他們聊聊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傳統叛逆,以及他們的革命水滸。 問:兩位是怎麼認識的?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我認識他很久了,搞不好他也認識我很久了。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面做事,很早以前他寫過電影劇本,我也讀了很多他寫的小說,最厲害的是《城邦暴力團》,五十萬字。最主要還是透過電台,我以前上飛碟宣傳時聽他在廣播說書,一聽就上癮了。他對傳統經典相當熟悉,用文學或古典小說的方式來說武俠,尤其面對這種大型小說思緒要很清楚,要把那種味道說出來,非常不容易。 後來慢慢了解,他非常懂京劇、也唱京劇,而且大春因為家庭的關係,從小就看京劇,他會把真實表演的感覺和文學作品結合,那是我在大學時候上過俞大綱老師之後,第二次這樣子接觸古典文學小說。所以,感覺這次請大春來寫《水滸傳》會非常過癮,我們一起改劇本時就會哼哼唱唱,當然我知道他忙得不得了,我們聊過才知道,在電台說書好像是他的副業,他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包括為下一代做一套古典文學的教材,這是一個很長遠的路,你看不到盡頭。 張大春(以下簡稱張):我大概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看京劇,興國在學校演出時我就看過他的戲了。這很特別
-
戲劇
後現代吿別式
莎士比亞大多數的劇本,敍事之複雜不在《我妹妹》之下,傳統戲曲也多是場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詞或唱詞不難淸楚交代時空背景。編劇在這方面疏於經營,偏又出現複雜的寫實佈景,實在怪不得導演力不從心。如果把大頭春的回憶比作樹林,樹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見樹不見林。雖然樹有樹姿,林有林相,可是樹林如果讓人迷路,恐怕難有美感可言。
-
台前幕後
吿別的年代
屛風表演班將張大春所著的《我妹妹》搬上舞台,試圖藉由在原著中各角色成長的心理紀實側筆,描摹眷村中外省族群的樣貌, 呈現人際互動的網絡;世紀末,李國修將藉由《我妹妹》一劇,整合自己人生經歷及劇場生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