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她的「一曲蘇三驚四座」為女性打開了通往京劇藝術殿堂的大門、取得了參與成為京劇藝術家的平權,開啟了令人耳目一新、劃時代的視覺與聽覺!這一切雖非顧姨自己弄來,但她恰出現在那個時間點、恰有承接好幾個青衣派別的才情、恰好完全不曾被埋沒,所以她的舞台生命雖短,卻象徵了京劇旦角藝術不可逆的「一大步」!
黃宇琳從顧正秋身上看到一位藝術家的宏觀,除了看哪齣戲好就特別去找那位名師學其真傳外,「老師也看各家版本,從不說自己的版本比較好,只解釋她的版本是如何堆疊角色供你參考。」這樣的高度讓黃宇琳對戲曲有更自由的想法,「傳統不是不可破,只是不能直直戳破,要慢慢揉進而開展,需要時間經驗累積再呈現。」
【台灣】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一代青衣顧正秋,於8月22日因病辭世,享壽87歲。顧正秋1929年生於南京,10歲入上海戲曲學校,以第一名畢業,19歲自組「顧劇團」挑班唱戲。顧正秋曾拜梅蘭芳等名角為師,她的表演兼容各家之長,創造出千迴百轉、獨樹一格的「顧腔」。1948年,顧劇團應邀到台灣演出,原只打算演三個月,卻因兩岸分裂,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締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1953年,顧劇團解散,顧正秋嫁給前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轟動一時。而後夫婿蒙冤入獄,她不離不棄,寫下美麗的愛情傳奇。一九九七年,作家季季訪談顧正秋,出版口述傳記《休戀逝水》,回顧她前半生的京劇演藝生涯。中國京劇院計畫將該傳記搬上舞台,由編劇何冀平編寫為京劇,預計今年上演。(廖俊逞) 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辦「藝術翻新基地」國際論壇 臺中國家歌劇院預計將於9月30日正式開幕,屆時也會邀集東西方頂尖文化藝術人士齊聚,特地於10月1日舉辦一日國際論壇,假歌劇院「角落沙龍」進行。歡迎各界關心台灣藝文發展人士報名參加。 此次論壇以「藝術翻新基地」為軸,用新視角新觀點,全面拆解劇場、城市、藝術、生活與人之間的關聯。論壇邀請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總監謝卓飛(Graham Sheffield)談英國經驗,從巴比肯中心到英國文化協會,如何以劇場力量翻新城市與國家。前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舞蹈雙年展主席費弗爾.達榭(Bernard Faivre dArcier)以其多年深耕文化藝術的豐富實務經歷,帶領聽眾認識舞蹈撼動世界的力量。劇場如何影響城市?劇場如何連結在地、國家及國際觀點,西班牙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總經理暨藝術總監大衛.利弗莫爾(Davide Livermore)和比利時列日藝術節總監尚路易.哥連尼特(Jean-Louis Colinet)與臺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代表,將不藏私分享專業觀點,剖析東西方場館營運中,傳統與當代的互生共榮。 此外參與貴賓還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
文武老生李寶春的「新老戲」系列是他的金字招牌,標榜以現代精神體現傳統京劇的樣貌及精華唱段的寓意。這回的演出邀請京劇界名角孫正陽、楊燕毅、王豔、黃宇琳、田磊,排出的劇目堪稱是瀕臨絕種的保護類老戲,包括《巴山秀才》、《鳳還巢》、《斷密澗風雲》,及兩岸首次演出的《渭南之戰》。
歲末天寒,心意正炙,辜振甫夫婦偕同顧正秋、孫正陽等以「傳薪遞火、光揚國劇」爲旨志,義演京劇;票友與內行名角同台,傳爲佳話。美事不孤,細數從前,不盡風流奇趣。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