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去年今日此門中
她的「一曲蘇三驚四座」為女性打開了通往京劇藝術殿堂的大門、取得了參與成為京劇藝術家的平權,開啟了令人耳目一新、劃時代的視覺與聽覺!這一切雖非顧姨自己弄來,但她恰出現在那個時間點、恰有承接好幾個青衣派別的才情、恰好完全不曾被埋沒,所以她的舞台生命雖短,卻象徵了京劇旦角藝術不可逆的「一大步」!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跟顧老師學戲 既古典又自由
黃宇琳從顧正秋身上看到一位藝術家的宏觀,除了看哪齣戲好就特別去找那位名師學其真傳外,「老師也看各家版本,從不說自己的版本比較好,只解釋她的版本是如何堆疊角色供你參考。」這樣的高度讓黃宇琳對戲曲有更自由的想法,「傳統不是不可破,只是不能直直戳破,要慢慢揉進而開展,需要時間經驗累積再呈現。」
-
藝視窗 News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台灣】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一代青衣顧正秋,於8月22日因病辭世,享壽87歲。顧正秋1929年生於南京,10歲入上海戲曲學校,以第一名畢業,19歲自組「顧劇團」挑班唱戲。顧正秋曾拜梅蘭芳等名角為師,她的表演兼容各家之長,創造出千迴百轉、獨樹一格的「顧腔」。1948年,顧劇團應邀到台灣演出,原只打算演三個月,卻因兩岸分裂,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締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1953年,顧劇團解散,顧正秋嫁給前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轟動一時。而後夫婿蒙冤入獄,她不離不棄,寫下美麗的愛情傳奇。一九九七年,作家季季訪談顧正秋,出版口述傳記《休戀逝水》,回顧她前半生的京劇演藝生涯。中國京劇院計畫將該傳記搬上舞台,由編劇何冀平編寫為京劇,預計今年上演。(廖俊逞) 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辦「藝術翻新基地」國際論壇 臺中國家歌劇院預計將於9月30日正式開幕,屆時也會邀集東西方頂尖文化藝術人士齊聚,特地於10月1日舉辦一日國際論壇,假歌劇院「角落沙龍」進行。歡迎各界關心台灣藝文發展人士報名參加。 此次論壇以「藝術翻新基地」為軸,用新視角新觀點,全面拆解劇場、城市、藝術、生活與人之間的關聯。論壇邀請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總監謝卓飛(Graham Sheffield)談英國經驗,從巴比肯中心到英國文化協會,如何以劇場力量翻新城市與國家。前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舞蹈雙年展主席費弗爾.達榭(Bernard Faivre dArcier)以其多年深耕文化藝術的豐富實務經歷,帶領聽眾認識舞蹈撼動世界的力量。劇場如何影響城市?劇場如何連結在地、國家及國際觀點,西班牙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總經理暨藝術總監大衛.利弗莫爾(Davide Livermore)和比利時列日藝術節總監尚路易.哥連尼特(Jean-Louis Colinet)與臺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代表,將不藏私分享專業觀點,剖析東西方場館營運中,傳統與當代的互生共榮。 此外參與貴賓還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靜吉博士、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布拉瑞揚舞團藝術
-
戲曲 搶救老戲 復刻重編
李寶春精心錘鍊 演出老戲的現代精神
文武老生李寶春的「新老戲」系列是他的金字招牌,標榜以現代精神體現傳統京劇的樣貌及精華唱段的寓意。這回的演出邀請京劇界名角孫正陽、楊燕毅、王豔、黃宇琳、田磊,排出的劇目堪稱是瀕臨絕種的保護類老戲,包括《巴山秀才》、《鳳還巢》、《斷密澗風雲》,及兩岸首次演出的《渭南之戰》。
-
藝@書
沉吟「顧唱」一甲子
沉吟「顧唱」一甲子 《奇緣此生顧正秋》 季季著 時報出版 一九四八年,「一句蘇三驚四座」唱響了顧正秋和「顧劇團」在台灣的名聲,也唱出「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連公演五年的不朽紀錄。然而,正當聲勢如日中天的她,卻選擇徹底卸下戲服,回歸俗世,與夫婿任顯群在金山農場共度平凡人生,震驚當時京劇界。從當紅名伶到淡泊農婦,顧正秋曾領受台上千萬掌聲,也曾遭遇丈夫的三度繫獄與生離死別,不論順境逆境,她依舊雍容大氣,選擇面對一切境遇。顧正秋一生戲緣情緣交織,成為一場繁複多姿的戲,台上台下一樣精采。今年適逢「顧唱」台灣六十年之際,繼《休戀似水顧正秋回憶錄》後,作者季季再用平實簡單卻扣人心弦的文字,吟唱「一代青衣祭酒」精采如戲的奇緣人生。(杜綺文) 來自詩人靈感的藝術重鎮 《到亞維儂尋找自己的舞台》 孫麗翠著 閱讀地球出版 法國南部的亞維儂很迷你,幾個鐘頭便可以踏遍它的每一吋土地,但它卻透過藝術,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待上一整個月、流連忘返,甚至成為普羅旺斯最耀眼的一塊寶石。亞維儂之於本書作者孫麗翠,是個生命中最為特別的所在,她在這裡結婚、生子,居住長達十年,後來她成立的「上 默劇」團又成為台灣第一個參與亞維儂藝術節非官方活動的表演團體。在這本書中,她告訴你關於亞維儂這個小鎮、亞維儂藝術節、以及台灣表演團體在這裡,許多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廖俊逞) 舞蹈界的畢卡索 《巴蘭欽跳吧!現代芭蕾》 羅伯特.高特利伯著 陳筱黠譯 左岸文化出版
-
焦點
又見昭君,又見王龍 排戲側記
〈梧桐雨〉別離淚漣漣,怎忍拾漢宮帝輦?無端毛賊弄朝權,漢劉王忒煞軟弱。文官濟濟全無用,就是那武將森森也是枉然。卻叫奴紅粉去和番。臣僚送,於心怎安,於心怎安? 家常服,無妝,只一把扇,只一坪方寸間。她一亮相,一吐音,一蹲身,一甩袖素表淸唱,更敎人看全了她的眼神、她的氣韻,她的藝骨,她絲絲入扣地化入昭君的生命情境。不是在舞台上,也沒有場面,綠葉未到,光桿牡丹,竟是這般淸新高華──顧正秋女史。 復興國劇團此次搬演〈昭君出塞〉,是不敢輕付登台的。出於晚輩懇請,出於前輩對戲的深愛,願意傾藝傳授,四十年來無出其右的靑衣祭酒顧正秋,正是促成這齣戲在薪傳的實質意義上,再現舞台的關鍵。又適巧,最初與顧正秋配戲演出的孫正陽,因受邀來台公演,復興乘天時地利人和,請到二位前輩同時傳藝指導〈昭君出塞〉。 「十四歲,我和孫正陽在上海戲曲學校坐科的時候,我們就演過這齣戲。」 「打從學校起,我一直跟著我這大師姊演戲,只差沒跟她來台灣。」 可從兩位前輩在傳藝敎戲時所演示的唱作並轡,歌舞頡頏,其嚴絲合縫的準確和默契,一點也看不出相隔四十年了,而其實早在前年,顧、孫師姊弟即重逢於國家戲劇院,登台演出從〈冷宮〉到〈昭君出塞〉。 「亮相,不要蹶起屁股,不好看。肩膀擺平,腰桿拉直,上身要重,心裡頭要沉。走步的時候,身子不要幌別挑起眼皮瞪眼睛,不美。」夏禕、楊莉娟跟著學扮昭君,只第一闕唱段〈梧桐雨〉,她一遍一遍自扮昭君,又一遍一遍端詳學生扮昭君,一次又一次的去扶正她們的扇,擺平她們的肩,調整她們的角度,她們的位置 對於顧正秋而言,《漢明妃》這齣戲是她必賣滿座的拿手好戲之一,當年她隻身在台灣領軍顧劇團於永樂戲院連演四年,據說逢到劇團發薪的日子,掛牌《漢明妃》一定座無虛席滿堂彩。這齣戲曾經連演一個月,觀衆日日見昭君即唱即做,即動即舞,下腰、臥魚、翻袖、蹉步抖扇幽幽說怨唱恨,卻是蘊藉非凡,不露一絲火氣的中平,無怪看多也不厭。 「不需要誇大,身段是圓的、柔的,眼手一塊兒。」「欵,不要急,有定點的,眼睛左右轉得靈
-
回想與回響 Echo
票友彩爨佳話傳 從辜、嚴伉儷登台演出說起
歲末天寒,心意正炙,辜振甫夫婦偕同顧正秋、孫正陽等以「傳薪遞火、光揚國劇」爲旨志,義演京劇;票友與內行名角同台,傳爲佳話。美事不孤,細數從前,不盡風流奇趣。
-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