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張愛玲

相關文章 32 篇
  • 林奕華說劉若英就像是一壺水,乾淨清澈透明。而且可以變化各種不同形象。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性格,決定了愛情和命運 我與張愛玲的《半生緣》

    我一直覺得張愛玲是把「中國男人」看得最透徹的作者,她寫的雖然都是三、四十年代的人,但通過她的觀察描繪,我們仍舊可以清楚看見今時今日的中國男人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

    文字|林奕華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丁乃箏瞪大著眼睛,表示初次和林奕華合作,感覺像坐雲霄飛車,過程很危險、卻很刺激、過癮。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演出「張愛玲」,顛覆「顧曼璐」 遇上林奕華,丁乃箏經歷角色新體驗

    想到和林奕華排戲的初體驗,心中的惶然仍讓丁乃箏記憶猶新。不過,從合作《張愛玲,請留言》的忐忑到如今詮釋《半生緣》中顧曼璐的優遊自在,丁乃箏的演員生涯不僅打開另一扇窗,同時對於演員尋找角色的過程似乎更有一番新體驗。

    文字|廖俊逞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劉鳳學將舊作《曹丕與甄宓》重新整編。
    舞蹈

    五月舞風,吹襲國家劇院 新古典舞團《曹丕與甄宓》與「2004新點子舞展」

    五月的國家戲劇院,舞風正熾!你可以嗅到新古典舞團大型舞劇《曹丕與甄宓》的詭譎氣氛,也可以聞到「2004新點子舞展」的清新味道,除了四位獨立編舞者的作品之外,三十舞蹈劇場先《祝你身體健康》,然後台北越界舞團將帶大家《尋找張愛玲》!

    文字|盧家珍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導演選用乾冷的方式處理張愛玲,以文本的閱讀方式,來調控全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戲劇

    雙重距離外的《半生緣》

    《半生緣》的好處在張愛玲能由原先對筆下角色的嘆息與批判,轉至寬厚的最終同情;而在胡恩威與林奕華的處理下,原先辛辣的味道淡去,濃濃對張愛玲的緬懷,與對文本瞻仰般的愛,籠罩頭尾。

    文字|阮慶岳、許培鴻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樹寧‧現在式單位《獨行俠與亂世佳人》
    專輯(一)

    走出主流,多元紛陳 比往年更活潑的戲劇類節目

    今年的戲劇類節目,多元而活潑,有明星主演、頗具票房號召力的《家庭作孽》與《再生緣》,也有來自英國的原味莎劇。還有頗受矚目的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帶來、向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札記》。而本地劇團「樹寧.現在式單位」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亦將演出多媒體劇場作品。

    文字|魂游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愛玲說,請留言》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最PAR!

    面貌百變不執著,一以貫之來批判 香港導演林奕華的創作面貌

    劇場編導鴻鴻說,林奕華一向絕頂聰明,他擅於批判、作品論點犀利;所謂的「變化」,不過是他使用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他想說的東西。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則表示,他認識的林奕華一直如此,總是不斷改變,不斷變換作品形式,而且很有意識地選擇與傳達自己要談的東西。

    文字|傅裕惠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戲劇

    好沉重的林奕華留言 表演工作坊、非常林奕華《張愛玲,請留言》

    導演林奕華對於張愛玲的理解(appreciation),將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與他所身處的當代(香港)社會與現代成功女性的形象加以連結並置,確有獨到之處。但當他試圖將張愛玲的人情世故,轉化為現代男女的性別/感情/社會教育素材的意圖,就不免讓入有所保留了。

    文字|陳正熙、林鑠齊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愛玲說》逐步建構出黎海寧心中的張愛玲,也間接顯現了一幅編舞者的自畫像。
    台前幕後

    肢體寫下的閱讀筆記 台北越界舞團的文學靈感「不完整的寓言」

    小說充滿視覺意象的想像世界,一再引發編舞家以肢體敘述與文本對話。「不完整的寓言」亦將與古今文學作品,進行一場遊走在語言、影像、文字與肢體之間的辯證。

    文字|陳品秀、陳德昌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 何曉玫編舞擅長抓住視覺與視覺底層汨流的情感,但並未投注野心於感覺背後的挖掘。
    舞蹈

    回歸編舞家的「主張」 台北越界舞團「不完整的寓言」

    取文學為材,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如何切入。先確立了三支作品面對文學對象所採取的「主張」,再來檢視舞作是否提供了觀衆另一種閱讀經驗。

    文字|盧健英、白水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這是真的》探討飲食男女對愛情的期待與嚮往,想望與慾望、同情與愛情。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是真的》 與張愛玲共舞愛情

    繼二○○一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導演丁乃箏再續「張」緣,以張愛玲的極短篇《愛》為本,編導新作《這是真的》,全劇以愛情為軸線,畫出一個圓弧,情境與場景拼貼,遊走寫實非寫實之間,沒有邏輯明確的起承轉合故事,也沒有貫穿全戲的角色或情節。並邀來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和葉名樺,與謝盈萱、時一修與劉美鈺三位劇場演員,一同探索舞蹈劇場的變換可能。

    文字|廖俊逞、陶維均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秦海璐說,卅歲這年,她終於在舞台上豁然開朗,找到了人生的蛻變。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實力派女演員

    秦海璐 簡單中,找到自己的紅玫瑰

    廿歲就以《榴槤飄飄》得到金馬獎影后榮銜,秦海璐卻不像其他當紅大陸女星一樣演出商業大片,她持續演舞台劇、演新導演的電影,走一條人跡罕至的演藝之路。十一月,她將隨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的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訪台演出。秦海璐說,田沁鑫是她表演生涯中的貴人,為了讓一開始找不到感覺的她體會紅玫瑰,田沁鑫讓她從六歲開始演,先找六歲時紅玫瑰的感覺。之後慢慢演到十二歲、十八歲最終,秦海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紅玫瑰

    文字|李晏如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 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
    演出評論 Review

    狂放一場 卻終究「悲喜分明」

    張愛玲寫的就是通俗劇,卻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她的時代裡,那些世間男女種種細瑣的人情世故,看在聰慧如她的眼中,雖然可笑卻也可憐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寫白了或許應該隱晦的,說出了或許應該沉默以對的,閱讀、觀賞、思考的趣味,也被有點多餘的道德感給稀釋了。

    文字|陳正熙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上一頁12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