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狂飆繆思
瞬間完美的決定
卡迪耶‧布列松大師回憶他到印度去為甘地拍照時的情景,那是在一九四八年, 他與甘地相談甚歡,會面結束,離去不到十五分鐘,他聽到槍聲,趕緊拿著相機衝回甘地遇刺的地方,按下了一個讓全世界都難忘的快門。真的很難想像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還好他可以含著眼淚按下快門,但是他內心的悲痛,卻要以冷靜的判斷去決定按下快門的那一個時刻。
-
表演視界
音樂精靈的捕手
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最難懂,卻又最直接地刺入靈魂深處去撼動人心。作曲家完成一首音樂,可能想透過音樂表達些什麼,我們又不完全能根據聽音樂所得,試圖從音樂去百分百解讀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因為,音樂被作曲家創造完成後,它也同時被賦予獨立的生命,與聽者溝通共鳴,這個情形也多少發生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 ──詹朝陽
-
舞與影的對話
舞蹈攝影,是舞蹈還是攝影?
正如同攝影是否可以作爲藝術形式的爭議, 舞蹈攝影也同樣具有這種妾身不明的尷尬, 但露易絲.格林菲爾德就找到了一條出路。
-
回想與回響 Echo
只爲你 專訪碧娜舞作攝影家卡波內
二月廿日〜三月九日期間,在香港的文化中心大廳,爲了配合碧娜在藝術節的最後一檔大製作,特別展出自一九八二年就開始只爲碧娜的舞團拍照的義大利攝影家法蘭契斯可.卡波內(Franceso Carbone)的碧娜舞作攝影展──Only You. 十六歲就開始學攝影至今,卡波內原本是從事電影攝影、後來因感覺拍電影太浪費時間,才改做報社的攝影記者。晚上爲了調和白天的工作壓力,經常躱到劇場裡看演出,並在看過碧娜的作品後,毛遂自薦地跑去烏帕塔,爲碧娜及團員們拍照。沒想到,在一個下午之內,碧娜的氣質及工作態度深深地感動了他,使卡波內決定走上舞蹈攝影這條辛苦但愉快的專業。 這次攝影展的題目:「只有你」,雖然部分原因是借用碧娜去年以美西爲主題的新舞名,但卡波內表示,更重要的,是因爲他只爲碧娜一人奉獻他的技藝。十五年下來,卡波內已經隨碧娜及舞團到世界各地記錄了他們無數場的演出。即使一九九三年時,他在巴黎歌劇院拍烏帕塔舞團演出《伊菲珍妮在陶里斯》時,摔斷了脚,如今走起路來還一跛一跛的,但他仍欣然地跟隨碧娜到全世界,自願爲她及其舞者辛勤創作出的瞬間畫面,留下永恆的回憶。 (本刊編輯 林亞婷)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現代音樂協會擴大徵求會員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擴大徵求會員,對象分三類: 1.愛樂會員:歡迎所有喜愛與關心現代音樂人士加入,參加者不限年齡、性別、所學等。 2.正式會員:⑴作曲家必須提出涵蓋三種或三種以上編制之作品五首,其總長不得少於三十分鐘。⑵演奏家必須提出演出現代音樂五場以上之節目單。⑶音樂學家必須提出五篇有關現代音樂之文字論述。(除符合前述條件之外,並需經理監事會議通過) 3.贊助會員:凡喜愛音樂並贊同協會理念,願意定期贊助協會之個人或法人,均歡迎成爲協會贊助會員。 詳情請洽(02)702-5449莊效文。 (編輯室) 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將於八月十九日至九月十一日舉辦「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活動。此次參加的靑年編舞家有四人,包括台灣的蘇安莉、香港多空間藝術總監馬才、城市當代舞團嚴明然,和來自大陸出身廣東現代舞團,目前任職於城市當代舞團的喬揚。 硏習營於八月十九日上午十點半舉辦舞者甄選。 詳情請洽(02)896-1000轉舞蹈系辦公室。 (編輯室) 台北芭蕾舞團舉辦「芭蕾硏討會」 台北芭蕾舞團爲推廣國內芭蕾敎育,自七月二十七日起以全省各地芭蕾敎師爲對象,分別在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桃園、宜蘭及台北縣市等地,舉辦「芭蕾硏討會」。 此項硏討會將以演講、座談和示範敎學方式進行,與各地芭蕾敎師在敎學觀念及方法上交換意見,並針對台灣孩子的體型討論適合他們的肢體使用法,期望能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敎材,供敎育主管單位作爲未來芭蕾舞蹈敎學的參考。聯絡電話(02)707-8003。 (編輯室) 中澳舞蹈交流頻繁 ㈠中澳舞蹈聯合演出:由左營高中舞蹈實驗班和澳洲昆士蘭工技學院舞蹈系,於六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在高雄聯合
-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影像的殘影再生產 謝安攝影作品中的「時間」論
無論是大野慶雄的舞蹈呈現了身體從一面轉到另一面,或是《九歌》的舞者從趴下到爬起,諸類積極地用鏡頭捕捉動作連續感的影像,似乎成為謝安的「『我看』舞蹈」攝影展想要建構的論述,卻也強調了「時間之形」的主題。
-
即將上場
在靜止與流動之間──謝安.近五年舞蹈攝影展
如同單細胞的繁衍,舞者的呼吸在延續,透過鏡頭,謝安創造了從沒有過的視覺經驗。
-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
台前幕後
舞台面貌與變貌 十二位表演藝術攝影者「視界」中的舞台
十二位攝影者透過鏡頭,主、客觀的再創造或紀錄了表演瞬間撼人之美,由靜至動、沈潛至飛騰。然而驅使他們按下快門刹那的意念爲何?他們如何看待、挑選心目中的「表演」呢?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舞台上、紙上、牆上、螢幕上再回到生活上的距離
攝影作品,只是「看」表演者作品的方法之一、它不等於表演者的作品。有了「紙上攝影展」、「牆上攝影展」之後,未來,我們希望還會有「錄影帶、電影作品展」的出現。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是流動的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只爲了舞台上的一次光芒,表演者蟄伏構思、流汗苦練,幕後的情緖醞釀、暖身、彩妝;幕前的展露揮灑;幕落後的輕鬆,不管是否被「觀衆」看見,這一個心靈歷程便是一場動人的演出。透過鏡頭的捕捉與記錄,刹那的絕美可以變成永恆的璀璨。今天我們回顧一幀幀的舞台攝影作品,點的串聯顯影了歷史的軌跡,通向人們美感的記憶深處──讓我們都來做一次表演紙上藝術演出的觀衆。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生涯劇場
-
編輯室
影像與歷史
做「目睹者」大概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這是所以火災現場總是圍滿了觀火的人,馬路上只要有幾個人一聚,立刻就會有人要好奇湊近去看──是的,湊近去看,看得越眞切越好。我們讀書讀史,也充滿了這種想要「看得越眞切越好」的心理:女媧以黃土「搏人」,我們眞想看到她用這種方法把我們這些黃種人造出來是個什麼奇景;項羽被困垓下,與虞姬生離死別的場面,當然,我們也都希望望親見。而所有的歷史家、小説家、劇作家以及演員,事實上所做的事都是在滿足我們這個想要目睹親見的心理。 然而即使是集合了寫作者和演出者的舞台直接呈現,也是轉瞬即逝,它的時間生命只在現場,目睹的空間也只在現場,要等到攝影機發明了,「現場」的有限時空才終於得到了無限延伸的可能,那最不免要瞬息間消失的「表演」的藝術,也才終於有了較精確的記錄者。攝影之爲記錄者,甚至於在有了電影有了電視,有了方便的手提錄影機讓你我都能自己做動畫紀錄時,它的威力都仍在有增無己,「照片」的氾濫是我們每個人都日日在目睹的事。 原因無他,照片的記錄和組合的能力,它的掌握神情意味乃至於「發生」時的關键意義的作用,很難被其他媒介所取代。這種功能上的特質,使它成爲我們日常最現成的「挽留時空」的憑藉。倘若它面對的是舞台的短暫美感和無可回復的時空特質,則更構成了攝影者最大的挑戰和誘惑。 《表演藝術》雜誌在考量到七月是表演的「淡季」,兩廳院也將閉館作例行的年度維修,報導性的專題因此會大幅減少時,以這一期來「爲台灣的表演藝術作一次視覺回顧」的提議立刻得到最多的贊成票。是的,讓攝影機爲我們作一次台灣的表演環境變遷的見證,讓我們看看鏡頭中演出的成長和滄桑,讓我們隨著攝影者的手眼去體會表演者台上台下的人生,讓我們看看一次又一次舞台上的光采與幕後的努力這三、四十年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的動向事實上是我們整個社會發展、經濟成長的大環境中一個最有活力的切面。可惜的是我們仍受限於篇幅和經費,也受限於蒐羅的困難而無法作更全面的呈現,只希望這是一個嘗試的開端,能以後續不斷的努力來達到完備。 在這個單元之外,聶光炎先生的舞台設計專題也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回顧單元,聶先生事實上就是使台灣舞台走向專業化和精緻化的最重要的一位推動者,他的作品是「視覺回顧」的不可或缺的一環。《表演藝術》一貫自期爲中國人的舞
-
書介
優人的影像 《優劇場:潘小俠攝影集》
潘小俠的影像總給予人一種詭異的氛圍。然而,潛藏在這詭異氛圍背後的,並不是現代藝術裡的殊異性格
-
書介
以鏡頭捕捉舞台的精靈
「咔察」「咔察」,瞬息間,用鏡頭捕捉舞台上的曼妙舞姿。他不是專業攝影家,也非攝影記者;他是企業界叱咤風雲的人物, 但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舞蹈攝影痴狂者。
-
書介
飄浮狀態 葛琳菲爾德即興舞蹈攝影集
葛琳菲爾德(Lois Greenfield)住在紐約,她拍攝的歐美舞蹈作品經常見於《舞蹈雜誌》、《村聲》、《君子》、《時代》。這本書選錄她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一年的八十七幅有關即興舞蹈的攝影作品,由攝影史學家W.A. Ewing作序並採訪。 William A. Ewing. Breaking Bounds:The Dance Photography of Lois Greenfield, Thames and Hudson出版,1992年 120頁.定價14.95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