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俠的影像總給予人一種詭異的氛圍。然而,潛藏在這詭異氛圍背後的,並不是現代藝術裡的殊異性格……
易言之,並不是人在物質富裕化的社會中,對精神疏離的那種空洞化、抽離化,以及焦慮或底層的吶喊。對了!不是那種現代人精神危機的底層的吶喊,卻是另一種和土地息息相關的底層的吶喊!
跟隨著台灣這十數年來文藝風潮的回歸本土,基本上,我們可以在影像世界中發現兩種面向的攝影作品,在逐次地導引著台灣的影像風格:其一是報導攝影作品的出現,正深邃地影響著攝影作爲一種藝術作品,朝向記錄、見證生活記憶的事實;其二則是充斥在沙龍迴廊中的影像作品,也有大量的作品以所謂鄕土爲取材背景,在經過美化之後,展現出有別於過去山水印象式的作品。
潘小俠開始從事影像工作時,也有著強烈的報導攝影傾向,然而,他是以一種和他生活記憶相關的方式,在民間生活的底層從事參與式的觀察,因而,在風格上顯現出一種幽邃的人性本質,反而不是那種人道精神的高度展示。
在優劇場五週年的活動中,我們看到了潘小俠延續過去在民間生活底層從事影像工作的本質,以接近於民間祭儀性觀察的記錄風格,將優劇場這些年來的表演化爲影像,呈現在他的藝術生涯中。
優劇場以探索東方人身體美學爲原點,歷經了五年艱辛而坎坷的道途。而所有和身體本身發生關係的舞台上的質素,事實上,都在回歸於「身型」和「氣韻」的結合,亦即,身體的展現如何眞正回歸到東方的精神層次上。這同時,又如何在台灣民間祭儀中去探尋和發現「身」的原型。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發現潘小俠在優劇場的影像工作,展現的正是那種由民間生活的祭儀性記憶中,漸次去掘發出來的一種精神世界的呈現,異於都市消費表演型態的特質。
這五年來,他深入「優人」的精神世界中,經由鏡頭記錄了優劇場的每一次演出。今年,潘小俠將與優劇場合作出版一部影像集(暫定九月出版)。這部集子由「唐山出版社」出版,影像的涵蓋面,從〈重審魏京生〉開始,一路到優劇場在五年前成立之後,一系列的影像作品:包括,〈鍾馗之死〉、〈七彩溪水落地掃〉、〈山月記〉、〈水鏡記〉……等演出的影像呈現。
文字|鍾喬 優劇場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