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表演視界」攝影展意義非凡,它以時間累積記憶,也爲演出留下記錄,應該每年都舉辦,否則一些演出結束就過去了。表演是一種瞬間的藝術,有照片、文章的記錄,表演藝術才會永恆、持續、錄影帶必定還是不夠的。
劉靜敏
優劇場藝術總監,作品透過潘小俠鏡頭展出
小俠的攝影作品用「天眞」形容太簡單了,應該形容爲:從粗糙中顯眞實。他會靠自己去捕捉到劇中角色內在的力量,而不是跟著作品走。這種功力大概是靠他平時拍新聞攝影時所學來的吧!
小俠這幾張優劇場的作品都是在大自然裡拍的,用的也是戶外的自然光,(除了在擊鼓前生火的那一張)。近期的作品更是在我們自己(位於新店)山上的排練場照的;確實把握到優劇場的神秘氣氛以及戲劇張力。
可惜小俠的作品不適合用框框來套住,因爲這麼做就失去了那種自由的草莽性格,使作品看起來有點「怪」。
「一九八五〜一九九五」歷史照片群部分也相當精采,因爲可以憶起一些如今已消失的團體、演出場地(如潘小俠在台北尊嚴拍侯俊明及劉守曜演出的《拖地紅──侯府喜事》)等等。很有趣。
兪秀靑
人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出現在陳少維作品中
和陳少維合作的這系列水底攝影,是去年在實驗劇場演出《不孕年代》中,一支多媒體作品〈人體極限〉裡所放映的部分幻燈片。
在水裡拍照是少維的主意。那天他安排我們(四位舞者加一位音樂師)到一個室內溫水游泳池。我們自由地游,他即興地拍。看到作品之後,我覺得少維的切入觀點很有趣:他以模糊的方式程現人體部分肢體的影像;流動性很強。這種作品屬於他的創作,與「舞蹈」本身無關。在整個攝影展中,相當突出。
另外,我和李銘訓也有非常愉快的合作經驗。或許因爲他有十年拍鳥的背景,所以他善於捕捉剎那間的動感。由於他忠於編舞者的創作,所以他會苦心安排、等待一些完美的畫面,爲不同舞團建立不同的風格。但是,我想他會如此「紅」的原因,在於他極敬業的工作態度。
其他幾位拍攝經歷較長的攝影者(如劉振祥、鄧玉麟、謝安、潘小俠)也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本刊編輯 林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