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斯特劇團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台北與世界交匯
創立已屆四十年,不管招牌響亮也好、聲名狼藉也罷,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原來存在於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可視為美國前衛劇場代表之一的「伍斯特劇團」,將因臺北藝術節而到訪,帶來全新製作THE B-SIDE全球首演。伍斯特劇團以獨特的解構美學而聞名:敘事時空斷裂、展演邏輯不一、風格並置混亂,此外元素龐雜、演出媒介多元也是其主要特點,演員,聲響、影像等各種媒體,看似各說各話、互相干擾,但是在文本、框架、交織疊陳之下,卻展現出他們強烈的風格與獨特的美學。 THE B-SIDE導演凱特.沃克,其劇場生涯活動幾乎等同於伍斯特劇團的創作年表,近四十年來可謂每戰皆與的她,和劇團創立者伊莉莎白.勒坎特、後來成為知名電影演員的威廉.達佛等人時常並肩合作,他們就是伍斯特劇團的表與裡。THE B-SIDE的演出形式,和劇團為人熟知的形式風格有所不同,如此的製作概念,也與三年前沃克執導的《早期震教徒靈歌》相同,該戲由勒坎特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等五男五女共同演出,以「一張專輯的詮釋」為副標題,重現震教徒當年的舞蹈與音樂。THE B-SIDE則以一九六四年灌錄的《德州監獄的黑人民謠》專輯為藍本,透過場上的三位演員即時傳唱,重現當年錄製現場每一個細微的聲音、每位勞動者獨特的呼吸與個性。 除了伍斯特劇團選擇在台北發表新作之外,台南人劇團與法國當代最重要的編導演之一帕斯卡.朗貝爾合作共製的《一家之魂》,更是以現今台灣的六位演員作為創作素材,融合他自身長年於亞洲工作的觀察見聞,企圖以不同的視角,切入當代亞洲文化。朗貝爾擅長在表演者的身上尋得其特質與故事,並將之萃取、提煉,幻化為角色個性,習慣使用大量文字與聲音節奏,將日常生活轉化作詩。近幾年,他的代表作品《愛的落幕》在中國與日本等地,以不同語言重製,之後他也將帶著《一家之魂》前往東京、重新搬演,而台北,即是這一切的開端。 此外,我們也繼續窺看亞洲其他地域的表演藝術境況,無論是從中國當代舞蹈,認識當地編舞家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或是延續上一期專題,從泰國的「表」深入至「裡」,帶您深入這個微笑之國的表演藝術領域。當然,您也可以放鬆一下,在夏夜裡的晚風吹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伍斯特劇團 美國劇場先鋒
承接謝喜納的「表演車庫」空間、創立了「伍斯特劇團」, 伊莉莎白.勒坎特與已故的斯伯汀.葛雷,以及許多創團核心成員們, 攜手開啟了美國前衛劇場的新時代。 四十年來, 伍斯特劇團不停嘗試融合劇場、舞蹈、音樂、科技與各種多媒體素材, 實驗也實踐後現代拼貼美學, 也讓他們成了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伍斯特即將訪台之際, 讓我們一同回顧他們跨時代、開先例的獨特作品, 也藉機一探美國廿世紀末至今,您不可不知的幾個前衛劇場團隊。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定義著前衛
一九七五年就展開創作活動的「伍斯特劇團」,由出身前衛劇場導演理查.謝喜納「表演劇團」的兩位成員伊莉莎白.勒坎特與斯伯汀.葛雷所創,他們在紐約曼哈頓伍斯特街卅三號的「表演車庫」持續劇場實驗,以獨到的「解構美學」樹立其前衛劇場地位,每個作品皆元素龐雜,同時進行顛覆與建構,分分秒秒彷彿都有多則文本、多個聲部、多層框架、多幅畫作並行且交疊著。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經典拼貼重構 爭議超越時代
伍斯特劇團創作迄今,作品內容相當多樣,所關注的多為女人受迫、種族歧視等各種社會議題,及用多種角度檢視現代人性漸失的問題。形式則跳脫線性敘事,運用自傳、訪談、新聞、錄音、影像,並改編或挪用經典劇本,重新組構劇場的呈現。本文透過該團幾齣重要的製作,一探其劇場實驗軌跡。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專訪THE B-SIDE導演
凱特.沃克 前衛近四十年 做劇場的慾望一直在
在伍斯特劇團創團之初就加入的凱特.沃克,一直以來是該團的核心創作成員,除了上場演戲,她也擔綱導演工作,如執導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的THE B-SIDE。沃克表示,THE B-SIDE這齣戲的關鍵點就在於真人實況演出所傳達給觀眾的,以及預錄的聲音所傳達給現場觀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THE B-SIDE 苦中作樂的美妙人聲
二○一四年,伍斯特劇團以緬因州「安息日湖震教徒姊妹會」一九七六年錄製的專輯《早期震教徒靈歌》EARLY SHAKER SPIRITUALS創作同名劇場演出。對於信仰方式已然於世上消亡的震教徒們(Shakers)來說,音樂與舞蹈,幾乎可說是其教義核心。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不只伍斯特 他們也很前衛
八○年代創立的伍斯特劇團是美國前衛劇場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後起的前衛團體都深受其影響,本文介紹九○年代之後崛起的前衛劇團如「電梯維修服務」、「建築者聯盟」、「紐約戲子」、「奧克拉荷馬自然劇場」,與伍斯特劇團或多或少都有淵源,承接其劇場詮釋的開放性思考,但走向各異,也為美國前衛劇場綻放繽紛色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春心藝動 香江文化盛宴開
每年二月的香港藝術節,是凜凜寒冬中首檔迎春的藝術饗宴,今年雖然遭逢金融海嘯、景氣低迷,但去年十月中展開的門票預售,卻是破紀錄地超過五成。新場地與頂尖藝術家、話題性製作,都是吸引觀眾仍願在景氣寒流中購票的原因。本刊特邀香港劇評人潘詩韻,為大家預先介紹這次香港藝術節中不可錯過的多檔演出。
-
環球舞台
兩個人的理想,把世界帶到倫敦
雖然倫敦號稱世界戲劇之都,但是在二十年前要說服倫敦人接受外國團體的演出,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LIFT以實際的行動打破大衆的疑慮,並以雙年展藝術節的形式,在夏季帶給觀衆豐碩的藝術饗宴。二十年來,每屆平均觀衆的參與人次為七萬多,而與LIFT合作過的藝術家超過四千人,分別來自美洲、中南美洲、亞洲,歐洲、澳洲等五十多個國家,演出的型態結合劇場表演、偶劇、默劇、舞蹈、音樂、皮影戲、多媒體創作以及很難歸類卻又叫人嘖嘖稱奇的現代劇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