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倫
-
專輯(一)
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
中國大陸的小劇場戲曲 聽上去只不過變換了演出空間,但事情沒這麼簡單;戲曲也會在大禮堂演出,但從未聽人說什麼「禮堂戲曲」。因此,「小劇場」的界定,顯然在空間之外別有他意。
-
戲曲
覺醒盡處是幻滅
如果孟登科死在欽差的獨斷獨行,反諷的張力將無法透視。孟登科三次覺醒,也是三次幻滅:第一次是對官吏政治的幻滅,第二次是對功名經書的幻滅,第三次是對家國命運的幻滅,一次比一次更甚。前兩種幻滅猶可拯救,最後的幻滅是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
-
戲曲
創新與求變的現代川劇《變臉》
魏明倫以其一貫喚醒女性意識、尊重女性社會角色的關懷與省思,創造出狗娃與水上漂這一對祖孫,其實也是另一場男女議題的爭辯。只不過他將重心從男女關係轉化成爲祖孫情感,更符合傳統苦情戲的特質。
-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
名家訪談
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
潘金蓮,家喻戶曉的壞;在我看來,她應有値得理解之處。諸葛亮,中國最神的男人;在我看來,他是智慧和美德(愚昧)的結合。至於孟登科這個巴山秀才,從一個不問窗外事的迂腐人,變成愛打抱不平、有點小聰明和幽默感的人;偏巧,他的結局正是可苦笑幾聲的官場幽默。我想,從事任何藝術創作,都要有自己的獨特發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
戲曲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
-
戲曲
所謂「荒誕劇」
西方荒誕劇奠基於「荒謬主義」,此派作者拒絕用理智手法反映生命的荒誕;《新編荒誕劇潘金蓮》卻是一步一脚印佈局淸晰地敷演。在形式上,一如原劇作者所謂「乃是一個四不像的特殊品種」;在內容上,有關兩性議題的探討,化整爲零,反到形成一份意外的「荒誕」感受。
-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
人物檔案
九齡童魏明倫
他自小台上生旦淨末丑都演,台下詩詞歌賦劇全學。他的劇作總是轟動兼爭議,或爭議兼轟動。在中國作家協會中,他是唯一連小學文憑都沒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