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界導戲曲
現代劇場導演的古典奇遇
新編戲蔚為傳統戲曲的市場主流,編、導、音樂,乃至舞台美術,都力求創新,現代劇場導演跨界執導,成了近年戲曲舞台最值得關注的趨勢。 從「演員中心」到「編劇中心」再到「導演中心」,戲曲表現以演員唱唸為主,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手段,講究風格的現代劇場導演遇上傳統戲曲,如何以今日的審美經驗介入詮釋、與傳統對話,同時實踐創作理念? 不同於中國「大腕級」的舞台劇導演執導戲曲展現的「破立」氣魄,台灣現代劇場導演跨足戲曲,目前看來,「姿態」都相當謙卑,對戲曲原有的美學保持一貫的尊重。 以一系列「小劇場崑曲」實驗深獲矚目的戴君芳、曾受邀三度執導豫劇的呂柏伸、多次與外台歌仔戲合作的傅裕惠,以及即將上演的全本崑曲《南柯夢》導演王嘉明,看四位現代劇場導演,尋找他們在傳統戲曲的新位置、新座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錯立身?做中學?
順應創新改革潮流的要求,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逐漸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導演」角色。戲曲導演的職能多為新編戲服務。因應現代劇場技術條件,也為貼合現代審美品味,加以對新創作劇本的詮釋、整體風格的樹立與表現,使得導演地位日益隆崇,所受倚重也愈發受到關注。
-
巴黎
怪異貨品節 貝克特「長句」L’image壓軸
標榜自己是「現代劇場實驗室」的藝術活動「怪異貨品節」,今年的壓軸演出是由導演諾基希勒執導的貝克特作品Limage,這齣戲全文不到十頁的內容裡是一個長長的句子,從頭到尾沒有標點符號,諾基希勒在這個創作裡稱自己是概念設計,他用影像、音樂、台詞、身體分別重現同一個時刻曾經發生的「各自事實」。
-
戲劇
少一劑活水的「三合一」
整體來說,《三合一》的演出拼湊梳理不出清晰的創作意念,在編、導、演三合一的融合上,也仍然需要注入一劑催化的活水。
-
專輯(一)
走,到小劇場唱戲去
一九八○年代,蘭陵劇坊《荷珠新配》牽出戲曲與現代劇場的聯姻關係,近幾年,中國大陸則掀起「小劇場戲曲」風潮。兩岸或前或後地展開戲曲進入小劇場的實驗,是偶然的巧合嗎?而這樣的嘗試,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本刊特地針對這個戲曲新趨勢進行探討,並以數齣大陸近期製作為例,讓讀者了解演出概況。而台灣此風方興未艾,我們也以專文描繪本地戲曲人的創作新向度。
-
專題
劇團訓練篇
在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演出背後,總有演員們汗水淋漓的訓練與準備過程。只是,在經費與相關資源皆屬有限的情況下,國内劇場表演訓練的經營一向被認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在今年四月「歐丁劇場」來台演出並舉行工作坊、引起不少關於尤金諾.芭芭與國外表演訓練體系的討論之前,本刊也在三月號的專題中初探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在台灣的影響。現在翻開《破》週報或是上網路劇院的網站時更可以發現,與現代劇場表演訓練相關的坊間課程已是琳琅滿目,似乎也在校園之外為國人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管道。然而,從基礎入門到專業課程,從劇團内部訓練到學院表演教育,多年來摸索現代劇場表演之路的台灣人,究竟在訓練或教育上累積了些什麼値得延續與探討的成果?當前面對的共同課題又有哪些?本刊特別製作此次專題,以上、下兩期,分別針對「劇團訓練」與「校園教育」兩部分,邀請國内現代劇場界的訓練者、表演者與觀察者們一起來討論。
-
劇場思考
傳統之為用
在台灣當代劇場的橫軸上,傳統戲曲與西方劇場間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實驗的成果。儘管不同劇場形式的融合或撞擊乃時勢所趨,終究要瞭解原種戲劇或戲曲形式的特性、内涵,並掌握展現的手法、技巧,才有可能在不同的表演體系中取枝摘葉,另成新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開台灣劇展史
匯演現象產生的背景因素及其發展模式,隱含著對於台灣當代劇場發展的啓示或影響、以及創作藝術本質的提昇與否等議題。像「實驗劇展」這種年度一次的匯演,便對於一九八〇年代以降的台灣現代劇運貢獻良多。因此,縱覽國内現代劇場匯演的歷史脈絡,應該値得成為一個「小題大作」的切入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京劇到現代劇場
藉由異質藝術元素的融合實驗,京劇藝術展現了多元化的現代風貌。本次座談會以「展望─共創世紀的舞台」爲題,邀請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三人講述各自將京劇與現代劇場或其他戲曲藝術結合的經驗,並對京劇未來的發展提出思考。
-
專欄 Columns
一個劇場設計者的體認與省思
劇場藝術是在不斷的演變之中成長,所以不時需要更多的智慧投入,從事創作,面對挑戰,呈現、消失、追求再一個新的生命。劇場設計者永遠要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永續的學習,不斷辛勤工作,不然很容易就會遭到淘汰。我想任何一個認眞嚴肅從事設計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與體認。
-
專欄 Columns
當傳統戲曲走入現代劇場
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結合,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因此,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領域的工作者,相互認知與學習就更形重要;瞭解現代劇場才能運用現代劇場、認知傳統戲曲才能爲傳統戲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