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一個劇場設計者的體認與省思

劇場藝術是在不斷的演變之中成長,所以不時需要更多的智慧投入,從事創作,面對挑戰,呈現、消失、追求再一個新的生命。劇場設計者永遠要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永續的學習,不斷辛勤工作,不然很容易就會遭到淘汰。我想任何一個認眞嚴肅從事設計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與體認。

劇場藝術是在不斷的演變之中成長,所以不時需要更多的智慧投入,從事創作,面對挑戰,呈現、消失、追求再一個新的生命。劇場設計者永遠要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永續的學習,不斷辛勤工作,不然很容易就會遭到淘汰。我想任何一個認眞嚴肅從事設計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與體認。

非常榮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頒給我第三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能得到這項意外的肯定,覺得高興,也有一些不敢當。實在說,表演藝術界有貢獻的、有成就的、該獲獎的朋友還多得很,應該不會是我才對,我僅僅是一個作設計的而已;不過由於這個獎的獲得,倒也引起一個自我省思的機會。回頭想一想,自己這幾十年來,在劇場裡扮演的是一個什麼角色?究竟爲表演藝術又做了些什麼?我對劇場設計的認知是什麼?我的劇場設計理念又是什麼?現在已經跨入一個新的世紀,對未來劇場設計的看法又是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忽然在心裡浮現,纏擾不休,總想理出一點頭緒,尋出一個脈絡,用來對應對我的獲獎。

劇場特質:「唯一的機遇」

一般來說,設計工作是分析,是去發現問題,然後把問題組織起來,使它系統化,以專業知識與技巧,通過理性與想像的思維找出答案,使其成爲一項創造性的表現,構成一件作品,服務於一個特殊的目的。就劇場設計來說,它是去創造一個表演的動作環境。這個環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生理的,一是心理的,也可以說一是外在的,一是內在的。更進一步說,它是文本的視覺化,以想像力使其延伸展現,詮釋意念,輔助表演,增加表演的張力。通過演出呈現,與觀衆溝通,與觀衆共同創造和分享一段前所未有的生活經驗。

這就如美國著名舞台設計家愛德門.瓊斯Ed-mond Jones所說的:

一齣戲,就是一個機遇(Occasion),劇場設計者是一個「機遇藝術家(An Artist Of Occasions)」。每一個演出,都是一個機遇,都有它的性格、品質、氣氛。設計家的職責就是用他最大的功力,去強化這特殊的性格、品質、以及氣氛。他要創造一種張力,當幕升、燈亮,以這種張力使演出能夠跨過舞台前緣,湧向觀衆。(註1)

我想這種「唯一的機遇」或可說「唯一的機緣」,就是劇場藝術的特質:它是「朝生暮死」的,而又要「日新又新」。這使得劇場藝術變得非常地脆弱、無常。它是一個過程,是即刻發生即刻消失的東西。它的創作、演出過程,著實使人興奮著迷,但是燈滅了,幕落了,人散了,戲演完了,也會使創作者感到無限落寞。

劇場藝術是在不斷的演變之中成長,所以不時需要更多的智慧投入,從事創作,面對挑戰,呈現、消失、追求再一個新的生命。劇場設計者永遠要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永續地學習,不斷辛勤工作,不然很容易就會遭到淘汰。我想任何一個認眞嚴肅從事設計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與體認。

劇場設計是一項專業,它是要通過學校敎育作專業學習,但它更是藝術與技術並重的。它不能完全依賴書本及課堂宣講,更重要是在實際劇場裡學習,換句話說,劇場實務加上學術修養,兩者兼備才是較完整的設計者的條件。劇場表達的範圍非常之廣,運用的媒介種類繁多,感覺上它是無所不包,因而我常說除了學校、劇場之外,更要向社會、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環境學習。一個不重視人文社會發展的設計者,是很難與社會的脈動、當代思潮與審美觀念相交會,也難能跟隨時代脚步一起向前。

進一步看劇場設計者,他簡直是要「全能」才行,繪畫、繪圖、雕刻、光、攝影、建築、室內、服裝、電腦……無所不用,無所不涉獵,事實他又並非專屬於哪一項,更不是哪一門的專家,但他要知道這些,運用這些作爲素材或作爲手段,那也就是爲什麼劇場設計的硏習範疇,是多方面的,要不停地學習,增加廣泛的見識,熟練多樣技巧,才能適應劇場設計這項專業要求。

東西方互向的藝術潮流

由於領悟的不同,不同的設計者,會有不同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在我看當今世界的劇場美學潮流是東方走向西方,西方走向東方。我們的現代劇場,無論是在技術劇場上,或是整體表現風格上,正在大量移植西方劇場的一些東西進來:劇場形式、編導技巧、表演方法、技術執行、工具設備等在在都有;可是在移植的過程之中,由於認知程度、傳達方式、文化差異與劇場環境等等限制,難免造成粗糙簡化和一些一知半解的搬弄,因而不少時期,有劇場藝術的生態失調,出現「東西對抗、新舊衝突」的現象。當然這些現象,經過時日沉澱,想來逐漸會度過一個「共存」階段,慢慢走出「和諧共生」的可能。

做爲一個本土劇場設計者,我努力追求的是東西劇場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相容。讓現代之中有古典精神,古典的具有現代感,進而讓古典眞切地古典,讓現代誠意地現代。思想與技術並重,藝術與科學並存。

每每我們討論藝術的時候常說:所有藝術都該有語言能力。理想一些,劇場設計當然也是藝術語言的一種。在劇場裡,劇場設計者就像演員一樣,只是他用其他不同的媒介表達而已。他用的是:色彩、線條、紋理、造型、光影……說出信息,表達態度,營造氣氛,產生意義。爲一齣戲、一支舞,一首歌,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同時這個環境,還必要產生效能,能與表演融合在一起,一起呼吸,一起動作。正如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當代英國著名導演)所期望的:

今天劇場設計不是二度空間的繪畫,也不是三度空間的雕刻,他思考的應該是四度空間,不是靜止的舞台畫面,而是流動的舞台時空。(註2)

因此我們所要追求的是「四度空間設計」,是戲劇動作,而不是單純的舞台造景。只有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劇場設計才有其存在的價値;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弄些漂亮的畫面擺起來,那只算是裝飾背景,是淺薄地對待這項藝術創作,對演出的意義沒有多大。

認知到劇場設計的特質,追求突破創新就該是其中很大的關鍵,不然設計很難出衆,同時也會因爲陳腐呆滯而遭到淘汰。藝術創作總是要不斷地實驗,而創新的實驗總又要含有幾分「藝術的冒險」,要受實際劇場演出的考驗才能成立。因此一些實驗性的演出,應該給予鼓舞,而身爲一個創作者也要有接受觀賞者檢驗的勇氣,能夠有承受批評的容量。任何實驗都不是一蹴即至的,經驗是集積起來的,所謂「經典」之作,沒有不是多少成功與失敗的互動,多少褒貶與毀譽的交織與篩選,慢慢凝聚而成;不過另一方面,我也想說,創新實驗的基本態度,一定要建立在眞誠上,以藝術說謊,是極不妥當的事。在這樣一個充滿謊言的時代,以眞誠的態度去從事創作是有必要的,也是可愛的。事實完全以詭辯是不足以掩飾創作的粗糙與淺薄,簡單並不等於簡陋,通俗不等於粗俗,空無的外在,要有豐厚的內涵,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

駕馭技術的藝術

另外還有一個劇場設計上的話題也値得探討:當今的劇場技術發展非常快速,無論設計、執行、管理,自八〇年代起,幾乎都已經進入數位時代,很多事都可以通過電腦完成。於是科技與藝術結合,是劇場設計者不能不去面對的問題。就我個人的經驗,由於電腦的輔助,在劇場技術層面產生了效率和精密,在藝術創作上,由於電腦人性化的增進,業已逐漸提供不少新的可能。劇場藝術「團隊創作」的特質,電腦更提供了溝通上的方便。如像一個設計者與導演間的溝通,利用電腦作業就是個極好的渠道。再有,現今電腦網路的發達,使資訊的交換與取得,更爲廣泛與便捷。

當然一項使用工具的改變,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幾年前,劇場界大家對電腦輔助設計,帶有很強的排斥感,但今天卻已經在逐步地接受它,認同當中。平心而論,我也深深欣賞過往人爲操作、手工繪圖的一些趣味,但面對日益龐雜的劇場技術需求,設計者往往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不得不著眼時代趨勢。同時劇場技術執行的電腦化已是事實,設計者焉能不將電腦輔助設計列入思考因素。電腦只是工具,只是幫手,運用得法也許還會是個有力的推手,只要不在其中迷失就好。我們要努力使它更人性化,更貼切於我們的創作,才正是我們未來與電腦相處之道。

大致上而言,西方舞台設計是自二十世紀初就有很大變遷,隨之到五〇年代起,就有了很具體新的傾向如:1.強調舞台與觀衆間距離的調整。2.重視立體造型,減少以繪畫平片組合,用立體實面代替繪畫平面。3.以隱喩或象徵符號作爲設計的基礎,而不直接模擬自然景象。4.簡化舞台,以形式、材料來反映並結合文本抽象的內涵。5.重視運用舞台燈光以及其他高科技。6.趨向多媒體表現,使舞台有多元焦點,觀衆可得到偶然性和積累性劇場經驗。7.突破舞台鏡框,增加表演區深度等等(註3)。二十一世紀劇場設計的未來,應該還是會朝著這些傾向往前走。我想劇場設計理念上的議題,將會是本土、國際、多元、新科技、新技術、環境的關懷以及人文精神的重建。

基於上述基本認知與理念,我於劇場工作、學習、生活了幾十年。其間我曾設計過大大小小、各式各樣近一百五十個演出。漫長的學習,持續的工作。一路走下來,其中有挫折、有沮喪、有歡樂、也有愉悅,談不上成績,只是我曾經伴隨著台灣現代劇場度過艱辛發展的歲月。眼見台灣的劇場藝術逐漸成長,而且也稍具規模,諸多位藝術家已經有了相當成就,劇團多了起來,劇場專業敎育也建立了完整體系,這倒是極其値得欣慰的事。當然劇場的發展是無限的,面向如此具有挑戰性的未來,我想我會誠摯的繼續在劇場中學習、創作、生活,隨著大家去追求理想劇場的實現。

註:

1. Robert Edmond Jones, THE DRAMATIC, IMAGINA-TION PP.69-70, Theatre Art Book。

2. Peter Brook, THE EMPTY SPACE p.92, Avon Books

3. Darwin Reid Payne, DESIGN FOR THE STAGE PP.7-10, Southern l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文字|聶光炎  資深劇場設計師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