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溫慧玟

相關文章 9 篇
  • 堅持藝術的追尋,或是轉業另尋春天?離開了校園,表演藝術新鮮人的挑戰正要開始。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問題篇

    附:產業、校園多交流 讓人才及早起跑

    根據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與推動計畫」的預估報告,到了二○○六年,台灣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的人才供給數量將達二千二百零三人,但實際上的需求推估量只僅二百三十六個職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飯吃,意謂學校不斷釋出畢業生,產業規模卻未同步成長。 放下身段,路會更寬廣 面對這樣的統計數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建議,不妨調整心態,路將更寬,「很多人一旦無法實現舞台夢想,便轉頭離開,其實是人才的浪費,可惜了一身絕學。」從事藝術行政及相關教學,也可以是理想的實現及延續。萊比錫音樂經紀執行長黃星瑩也說,具有專業音樂背景的人才,轉戰藝術行銷或經紀絕對佔有優勢,「但切記要放下台上的身段,學習團隊分工與人際溝通。」 另外,中國市場可能是未來的就業趨勢,「大規模的劇院硬體建設紛起,許多的國際團體也選擇到大陸巡迴演出,對台灣學生是很好的就業契機,不過有一個前提,優異的雙語能力不可少!」國際工作經驗豐富,現任兩廳院演出技術顧問的林家文,建議有志往對岸發展的舞台監督人才,要在英語上多下工夫,才能同時在中國人及香港人的競爭下脫穎而出,邁出國際舞台的第一步。 建立資訊平台,加強產學交流 而面對藝術界總是嚷嚷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畢業生也哀嘆找不到工作的產學斷層現象,則有賴於完整就業平台的建立。目前擔任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劉叔康,便提出成立「表演藝術資訊平台」的構想,在表盟網頁上設立公開的交流平台資料庫,整合表演藝術團隊營運、補助、求職、求才訊息,以達到有效的就業謀合。 溫慧玟也呼籲,學界與產業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不妨將其他產業的「企業求才說明會」、「建教合作」等方式套用進來,一方面讓實務界走入校園,創造「儲蓄人才」的機會;另一方面則給學生及早接觸實務的機會,從實作中了解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有時間去調整心態或副修其他課程,在時間點上先起跑,為就業作準備。

    文字|鄭淑瑩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雲門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像回家

    一九八三年,我才廿來歲,白天在電子公司當會計,連續半年,每週三晚上,在萬華甘谷街雲門實驗劇場,參加技術人才培育課程。那是我劇場的啟蒙。因為雲門舞集十周年,在當時的中華體育館演《薪傳》的劇場實習,因緣際會進了雲門辦公室。冬天雲門演出《紅樓夢》,是當年臺北社教館(現城市舞台)的開館首演。 一九八四年,雲門到臺南文化中心,也是開館首演。《流雲》、《白蛇傳》、《梆笛協奏曲》、《春之祭禮.一九八四》,一個晚上四個作品的組曲。卅年前那一幕,如同昨日。開演日下午彩排《流雲》,台上都還是雲門第一代舞者。我坐在觀眾席裡,林老師應該也在,但他坐哪裡,我渾然不知。感覺整個觀眾席似乎只有我一個人。 看著《流雲》的白色大幕,舞者的天藍色緊身衣,馬勒第五交響曲流瀉,人影舞動,那樣的情景,對廿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奢侈,好像整個舞台只為我一個人演出,當下熱淚盈眶。或許就是這樣的幸福感,讓我一路走來,時有顛簸,卻依然不疲。 回想那個年代,臺南文化中心的成立,確實以成為在地文化基地的使命而發展。記得剛成立時,似乎沒有圖書館,卻有國際展演中心,展現嚮往表演藝術的企圖。 一九八○年代,沒有兩廳院,台北市社教館也才成立一年,接著就是臺南文化中心。三層樓,將近兩千個座位,氣勢規模可見一斑。那時的主任是陳永源,瘦瘦黑黑的,印象中,老有他蹲在地上的畫面,前前後後東摸西撿,把文化中心當成花草一樣照顧,後來知道他愛種樹,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文化工作裡關於人的價值吧,當人是對的,某些事情就會被做對。 回顧臺南文化中心卅年,確實有著人本思維的軌跡,也許曾因環境、人事變換而更迭。但過去十年,又重新扮演回不只是場地提供者,而是把團隊演出當成自製節目一樣的對待。許多人說: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像回家。 如果說藝術行政是協助藝術家實現夢想,是藝術家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橋梁。某種程度,對文化館所的想像也是相同的。而我心中駐留的臺南文化中心,像是一個花園,有許多好的園丁努力澆水鬆土,期待讓各種奇珍異草可以滋養、成長。

    文字|溫慧玟、黃佩蔚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Showcase演出讓國內外策展人與經紀人看到國內團隊的表演。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

    打造與生活零距離的藝術體驗

    每年秋天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已邁入第四年,邀集兩百個表演藝術團隊舉行正式展演、藝術體驗、文化論壇、國際策展人交流與showcase等四百五十場活動,堪稱國內表演藝術最大市集。如何籌辦一場兼具專業與推廣性質的藝術節慶?怎樣誘導鮮少走進劇場的民眾親炙表演藝術魅力?且聽計畫主持人溫慧玟與執行團隊表演藝術聯盟娓娓道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最PAR!

    有法可循,給表演團體一個名份

    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表示,這套規則不但能讓藝文團體建立公信,便利未來接受各界的贊助捐款外,亦能享有各種減免稅賦優惠。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政策制定,將有更明確的統計數字和參考依據,在明訂「權利義務」的情形下,讓表演藝術生態更具產業價值。

    文字|傅裕惠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雲門舞集以連鎖的方式,全台設點,對台灣的舞蹈生態起了不小的影響。
    專題

    雲門律動,吹皺舞池春水

    雲門舞蹈教室是台灣第一個企業化經營的舞蹈才藝班,他們自行培養師資、自創教學法,以生活律動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加以戲劇、音樂等藝術元素於課程中;而如此嚴格控管教學品質,加上雲門舞集的高知名度,如此的經營方式,對台灣的藝術教育市場,的確掀起不小的漣漪。

    文字|王凌莉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文化生態

    藝企相投,豈一個「緣」字了得?

    在公部門補助資源有限且日漸萎縮,整體環境生態又不利藝文團體生存發展的態勢下,藝文團隊如何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讓藝術產業與企業謀合互惠,是現今藝文產業面臨的急迫課題。但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接軌,並非「因緣際會」、「氣味相投」三言兩語就能交代得盡,其中的路徑還是需要藝文團體、企業和公部門三者間共同披荊斬棘,殺出一條常態性的贊助管道。

    文字|廖俊逞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溫慧玟表示,也許從文化界内部開始討論文化的共識,不失為「亡羊補牢」的一種做法。
    現象視察

    一場被合理化的「婚姻」?

    若政府能提出文建會與體委會兩者結合的必要與迫切,又能就未來的改變,對照現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評估,幫助我們一同想像改變之後的各種好處,民間自然能支持這項政策。可是當我們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來評量今天兩會所提出的合理性報告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解釋。

    文字|傅裕惠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第二場座談會討論場面熱烈,甚至一度散發些許「火藥味」。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

    文字|黃國禎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黃永洪希望三天的座談能蒐集藝術界的各種聲音。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在第三場的討論中,表演藝術界熱烈發言,期待成立一個「聯盟」,以相互幫助、有效監督未來基金會的運作。

    文字|黃國禎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