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慧玟
-
與你一起勾勾手 去《永遠不要長大的地方》
長大?不長大?!還是你長不大?或是不想長大?這在你的生命經驗中是個問號嗎?驚嘆號?還是莫名其妙的長大了不管如何,每個人就是會長大。其實,無論是小朋友或成年人,在面對「長大」這兩個字,都有著千言萬語,看似不同卻又相同的體驗或領悟。如果有個地方,讓你我永遠不要長大,會想去那裡嗎?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像回家
一九八三年,我才廿來歲,白天在電子公司當會計,連續半年,每週三晚上,在萬華甘谷街雲門實驗劇場,參加技術人才培育課程。那是我劇場的啟蒙。因為雲門舞集十周年,在當時的中華體育館演《薪傳》的劇場實習,因緣際會進了雲門辦公室。冬天雲門演出《紅樓夢》,是當年臺北社教館(現城市舞台)的開館首演。 一九八四年,雲門到臺南文化中心,也是開館首演。《流雲》、《白蛇傳》、《梆笛協奏曲》、《春之祭禮.一九八四》,一個晚上四個作品的組曲。卅年前那一幕,如同昨日。開演日下午彩排《流雲》,台上都還是雲門第一代舞者。我坐在觀眾席裡,林老師應該也在,但他坐哪裡,我渾然不知。感覺整個觀眾席似乎只有我一個人。 看著《流雲》的白色大幕,舞者的天藍色緊身衣,馬勒第五交響曲流瀉,人影舞動,那樣的情景,對廿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奢侈,好像整個舞台只為我一個人演出,當下熱淚盈眶。或許就是這樣的幸福感,讓我一路走來,時有顛簸,卻依然不疲。 回想那個年代,臺南文化中心的成立,確實以成為在地文化基地的使命而發展。記得剛成立時,似乎沒有圖書館,卻有國際展演中心,展現嚮往表演藝術的企圖。 一九八○年代,沒有兩廳院,台北市社教館也才成立一年,接著就是臺南文化中心。三層樓,將近兩千個座位,氣勢規模可見一斑。那時的主任是陳永源,瘦瘦黑黑的,印象中,老有他蹲在地上的畫面,前前後後東摸西撿,把文化中心當成花草一樣照顧,後來知道他愛種樹,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文化工作裡關於人的價值吧,當人是對的,某些事情就會被做對。 回顧臺南文化中心卅年,確實有著人本思維的軌跡,也許曾因環境、人事變換而更迭。但過去十年,又重新扮演回不只是場地提供者,而是把團隊演出當成自製節目一樣的對待。許多人說: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像回家。 如果說藝術行政是協助藝術家實現夢想,是藝術家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橋梁。某種程度,對文化館所的想像也是相同的。而我心中駐留的臺南文化中心,像是一個花園,有許多好的園丁努力澆水鬆土,期待讓各種奇珍異草可以滋養、成長。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
打造與生活零距離的藝術體驗
每年秋天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已邁入第四年,邀集兩百個表演藝術團隊舉行正式展演、藝術體驗、文化論壇、國際策展人交流與showcase等四百五十場活動,堪稱國內表演藝術最大市集。如何籌辦一場兼具專業與推廣性質的藝術節慶?怎樣誘導鮮少走進劇場的民眾親炙表演藝術魅力?且聽計畫主持人溫慧玟與執行團隊表演藝術聯盟娓娓道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問題篇
附:產業、校園多交流 讓人才及早起跑
根據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與推動計畫」的預估報告,到了二○○六年,台灣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的人才供給數量將達二千二百零三人,但實際上的需求推估量只僅二百三十六個職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飯吃,意謂學校不斷釋出畢業生,產業規模卻未同步成長。 放下身段,路會更寬廣 面對這樣的統計數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建議,不妨調整心態,路將更寬,「很多人一旦無法實現舞台夢想,便轉頭離開,其實是人才的浪費,可惜了一身絕學。」從事藝術行政及相關教學,也可以是理想的實現及延續。萊比錫音樂經紀執行長黃星瑩也說,具有專業音樂背景的人才,轉戰藝術行銷或經紀絕對佔有優勢,「但切記要放下台上的身段,學習團隊分工與人際溝通。」 另外,中國市場可能是未來的就業趨勢,「大規模的劇院硬體建設紛起,許多的國際團體也選擇到大陸巡迴演出,對台灣學生是很好的就業契機,不過有一個前提,優異的雙語能力不可少!」國際工作經驗豐富,現任兩廳院演出技術顧問的林家文,建議有志往對岸發展的舞台監督人才,要在英語上多下工夫,才能同時在中國人及香港人的競爭下脫穎而出,邁出國際舞台的第一步。 建立資訊平台,加強產學交流 而面對藝術界總是嚷嚷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畢業生也哀嘆找不到工作的產學斷層現象,則有賴於完整就業平台的建立。目前擔任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劉叔康,便提出成立「表演藝術資訊平台」的構想,在表盟網頁上設立公開的交流平台資料庫,整合表演藝術團隊營運、補助、求職、求才訊息,以達到有效的就業謀合。 溫慧玟也呼籲,學界與產業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不妨將其他產業的「企業求才說明會」、「建教合作」等方式套用進來,一方面讓實務界走入校園,創造「儲蓄人才」的機會;另一方面則給學生及早接觸實務的機會,從實作中了解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有時間去調整心態或副修其他課程,在時間點上先起跑,為就業作準備。
-
最PAR!
有法可循,給表演團體一個名份
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表示,這套規則不但能讓藝文團體建立公信,便利未來接受各界的贊助捐款外,亦能享有各種減免稅賦優惠。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政策制定,將有更明確的統計數字和參考依據,在明訂「權利義務」的情形下,讓表演藝術生態更具產業價值。
-
文化生態
藝企相投,豈一個「緣」字了得?
在公部門補助資源有限且日漸萎縮,整體環境生態又不利藝文團體生存發展的態勢下,藝文團隊如何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讓藝術產業與企業謀合互惠,是現今藝文產業面臨的急迫課題。但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接軌,並非「因緣際會」、「氣味相投」三言兩語就能交代得盡,其中的路徑還是需要藝文團體、企業和公部門三者間共同披荊斬棘,殺出一條常態性的贊助管道。
-
現象視察
一場被合理化的「婚姻」?
若政府能提出文建會與體委會兩者結合的必要與迫切,又能就未來的改變,對照現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評估,幫助我們一同想像改變之後的各種好處,民間自然能支持這項政策。可是當我們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來評量今天兩會所提出的合理性報告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解釋。
-
專題
雲門律動,吹皺舞池春水
雲門舞蹈教室是台灣第一個企業化經營的舞蹈才藝班,他們自行培養師資、自創教學法,以生活律動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加以戲劇、音樂等藝術元素於課程中;而如此嚴格控管教學品質,加上雲門舞集的高知名度,如此的經營方式,對台灣的藝術教育市場,的確掀起不小的漣漪。
-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在第三場的討論中,表演藝術界熱烈發言,期待成立一個「聯盟」,以相互幫助、有效監督未來基金會的運作。
-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