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藝術的追尋,或是轉業另尋春天?離開了校園,表演藝術新鮮人的挑戰正要開始。(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術畢業生,你Stand by了嗎? 問題篇

附:產業、校園多交流 讓人才及早起跑

業界觀察與建議

根據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與推動計畫」的預估報告,到了二○○六年,台灣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的人才供給數量將達二千二百零三人,但實際上的需求推估量只僅二百三十六個職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飯吃,意謂學校不斷釋出畢業生,產業規模卻未同步成長。

放下身段,路會更寬廣

面對這樣的統計數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建議,不妨調整心態,路將更寬,「很多人一旦無法實現舞台夢想,便轉頭離開,其實是人才的浪費,可惜了一身絕學。」從事藝術行政及相關教學,也可以是理想的實現及延續。萊比錫音樂經紀執行長黃星瑩也說,具有專業音樂背景的人才,轉戰藝術行銷或經紀絕對佔有優勢,「但切記要放下台上的身段,學習團隊分工與人際溝通。」

另外,中國市場可能是未來的就業趨勢,「大規模的劇院硬體建設紛起,許多的國際團體也選擇到大陸巡迴演出,對台灣學生是很好的就業契機,不過有一個前提,優異的雙語能力不可少!」國際工作經驗豐富,現任兩廳院演出技術顧問的林家文,建議有志往對岸發展的舞台監督人才,要在英語上多下工夫,才能同時在中國人及香港人的競爭下脫穎而出,邁出國際舞台的第一步。

建立資訊平台,加強產學交流

而面對藝術界總是嚷嚷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畢業生也哀嘆找不到工作的產學斷層現象,則有賴於完整就業平台的建立。目前擔任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劉叔康,便提出成立「表演藝術資訊平台」的構想,在表盟網頁上設立公開的交流平台資料庫,整合表演藝術團隊營運、補助、求職、求才訊息,以達到有效的就業謀合。

溫慧玟也呼籲,學界與產業之間應該加強交流,不妨將其他產業的「企業求才說明會」、「建教合作」等方式套用進來,一方面讓實務界走入校園,創造「儲蓄人才」的機會;另一方面則給學生及早接觸實務的機會,從實作中了解自己的優勢及不足,有時間去調整心態或副修其他課程,在時間點上先起跑,為就業作準備。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