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政府能提出文建會與體委會兩者結合的必要與迫切,又能就未來的改變,對照現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評估,幫助我們一同想像改變之後的各種好處,民間自然能支持這項政策。可是當我們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來評量今天兩會所提出的合理性報告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解釋。
上個月一日,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溫慧玟單槍匹馬地以民間代表的身分,出席了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以「文化體育合爲一部之合理性」爲主題所舉辦的會期報告。
自從三月中旬,地方文史工作者陳板於全國文化會議提出對傳聞中央即將合併文化與體育業務而成立文化體育部的質疑後,各報媒體幾乎都報導了民間反對這項政府精簡組織方案的聲音;立法委員李永萍更召集相關部會與民間藝文代表,於三月底召開一場正式的公聽會,會中體育界人士納悶合併的意義,也不希望回頭歸於教育部體制內,頻頻呼籲提升行政院體委會成立的實質意義。文化界代表則無奈表示多年的開會努力,就是希望能實踐「文化立國」,讓文化事權統一,並提升國內文化界的位階,重視未來多元專業分工的趨勢。
這項涉及百年耕耘籌畫的政策,顯然疏漏了一個多元辯證、論述和發展的過程;如今因求施政效率迫在眉睫,這樣的討論反而淪爲「合併或不合併」的二元論證。華山藝文特區協會理事長張鶴金曾在公聽會中表示「其實維持現狀也不錯!」,也有如台灣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過去曾在媒體發表文章主張「反對文化部」成立的聲音,究竟行政院體委會和文建會提出什麼樣的說帖,來合理化上級的這項兩會合併方案呢?
先丟出方子,再想合理化的說法
「到底我們有沒有現況的數據?」溫慧玟不斷地表示這是她一直以來希望政府單位能提出的客觀解釋。然而,從過去到現在,她所感受到的政策經驗,永遠是「先丢出一個方子,然後再去想像所有的理由來符合這個結果!」從頭開始,我們所爭論不休的就是希望政府提出一個解釋:爲什麼要合併?有什麼樣的問題需要合併?行政院於前日提出了「挑戰二〇〇八」六年國建計畫這樣一個「口號」,那麼文建會「挑戰二〇〇八」任務、工作與執行步驟又是什麼?若政府能提出文建會與體委會兩者結合的必要與迫切,又能就未來的改變,對照現況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評估,幫助我們一同想像改變之後的各種好處,民間自然能支持這項政策。可是當我們用這樣的邏輯思考來評量今天兩會所提出的合理性報告時,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解釋。到底溫慧玟從這兩會的說帖裡看到了什麼樣的說法呢?「他們在告訴我們因爲別人這樣做,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做!」
體委會的報告內容是以「發展體育類休閒健康產業與訴求柔性外交」爲兩會合爲一部的合理化重點;報告中英國、義大利、加拿大、韓國、法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國爲例,強調大部分國家以「整併型的部會」行政組織最爲常見。這份報告更以韓國爲例,說明「體育主管機關的設置完全配合其國家所賦予的階段性任務而不斷地做彈性調整。」文末強調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使教育部的體制與體委會較爲同質,卻不適合擔任規範與管理運動產業的角色,因此,爲求整合資源之便,體委會傾向與文建會合爲一部的政策方案。
文建會則是以文化學者羅威勒(A.L.Lowell)的說法,說明「文化其實難以捉摸、也無所不在」,也以古希臘、羅馬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看法爲例,強調體育與文化藝術的相生關係。接著舉列各國文化體育相關部會的設置狀況,重申文化與體育部會結合的常態,再以英國「文化、媒體與體育部」(簡稱DCMS)主張「不直接主導文化發展」,政府只決定政策方向;與日本的「文部科學省」整合制定有益國民身心健康發展的政策等等,暗示未來文化體育部的可能作爲。報告最後,該會強調「統一文化事權」的重要,以及八十九年起從政府各單位移撥過來的業務,並表示希望在此基礎上與體育結合。
這也難怪《中國時報》的民意論壇於五月三日刊登「太古踏舞團」林秀偉的一篇回響時,會以偌大的標題:「搞吧!文化體育部」,來自嘲這場「力與美的結合」與一樁「男不歡、女不愛的婚姻」。溫慧玟舉出當日委員會中,立委林濁水曾詢問列席的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是否能舉出台灣過去文化與體育結合的「具體交集」?陳郁秀回答:「有!」文建會曾在年初的世界棒球比賽後,在國家音樂廳舉辦過一場「文化之夜」;對此,我們仍舊必須坦承難以理解行政層峰的政策思維。
「缺席」的文化產業研究
溫慧玟舉出最近一期《遠見》雜誌訪問電影導演侯孝賢的報導,間接指出今天韓國電影工業的成績是經過韓國當局多方實地考察,派員至澳洲學習了五、六年之後的累積,而建構了這樣的電影產業。然而執政當局會不會是爲了考量結合產業化與重點外交的政策,所以將兩個部會合併爲文化體育部?溫慧玟則要反問:「那麼今天文化與體育產業化的供需機制是什麼?究竟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院的硏究員有沒有做過台灣文化產業的經濟研究?」溫慧玟相信今天台灣資訊工業的發達,過去一定有相關的經濟研究佐證或規畫,那麼那樣的一套思考模式能不能搬過來研究或規劃台灣的文化產業呢?可惜今天在台灣,不論是針對消費市場或業界團體,都沒有這樣的文化產業研究。
到底是哪一環出了問題?溫慧玟遺憾地表示是我們的學術研究「缺席」了。缺乏政策的論辯,而產業界、官方與民間文化界對於「文化」的概念與期許也沒有基礎共識,溫慧玟坦承的確文化界針對這項議題的發聲,實在顯得分散許多,抗爭的力量也很薄弱。坦白說,與其期待政府做出這樣的研究調查,也許文化界應該痛定思痛地沈潛思考,把自己從「業界人士」轉爲「學者專家」的角色。比較文建會每年出版的《文化統計》,和她從網路下載厚達十五公分左右的英國DCMS未來十年文化產業藍圖,溫慧玟認爲文建會的任何施政重點工作,都應該仰賴《文化統計》這本書;當文化部門把這些基礎功課做好了以後,其實就可以免去許多的爭執。話說回來,不論文化體育部是否勢在必行,倘使各行政單位無法取得文化概念的共識,也無法破除「本位主義」,成立什麼部會都一樣;事實上,以目前文建會的規模也可以做到文化事權統—。
(本刊編輯 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