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對社會的高聲吶喊
上世紀後期引爆的愛滋風暴,不只奪走了上萬人的性命,也對社會與人心留下深刻的烙印,美國的劇作家以此議題出發,創作了如《愛滋秀》、《平常心》、《現況》、《巴爾的摩華爾茲》、《美國天使》等劇作,或探討當時政府對此疾病的處理,或描繪患者╱感染者與他人╱親人的關係糾葛
上世紀後期引爆的愛滋風暴,不只奪走了上萬人的性命,也對社會與人心留下深刻的烙印,美國的劇作家以此議題出發,創作了如《愛滋秀》、《平常心》、《現況》、《巴爾的摩華爾茲》、《美國天使》等劇作,或探討當時政府對此疾病的處理,或描繪患者╱感染者與他人╱親人的關係糾葛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今年適逢英國性別平權歷史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一是六十年前《沃爾芬登報告》主張保護同志私人權利與性行為除罪化,二是五十年前英國政府通過性犯罪法案,將英格蘭及威爾斯年滿廿一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於是今年各地博物館等藝文組織紛紛在今年推出相關活動,探索及反思歷史上的同志與酷兒文化,皇家國家劇院也將推出廿世紀同志經典《美國天使》,意義深遠。
甫在國家兩廳院的下檔的《奧賽羅》,獲得台灣觀眾的一致好評,是否讓您有意猶未盡之感?其實歐陸當紅導演凡.霍夫今年行程滿檔,秋天他在紐約亦有兩檔精采製作《婚姻場景》與《美國天使》,正好反映出其創作取材的另兩個面向:當代劇本及電影改編。前者取自柏格曼的電影劇本,將一則略嫌冗長的情感記錄,轉化成當前社會眾生的殊相與共相,是一次令人驚喜的新詮。後者則是完全空台,演員火力全開的表演,讓原著精采的辯證與諷刺,在連珠砲的壓縮下,被撲面而來的情感所取代。
儘管保守勢力在美國期中選舉大勝,紐約劇場裡卻是自由派大行其道,好幾個演出都有著自由派甚至左傾的思想。或者正是因為對政治的不滿,無從發洩,只好讓想像人物來代言。
《美國天使》以「幻想曲」的形式,探討美國社會中同性戀以及相關內容,讓觀眾看到二十世紀末保守主義再現的世界。今年《美國天使》DVD將登陸台灣,在這部有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艾瑪‧湯普遜等大牌跨刀的影集中,台灣觀眾終於有機會一賞這部傳奇劇作的電視版。
有人或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紐約本來就是美國同志運動的大本營,劇場界又是對同志比較友善的地方,紐約甚至每年有專門的同志戲劇節(HOT!),同志戲何奇之有? 然而這場同志熱,並不是在小眾的同志劇場裡演出,也不是有人刻意規劃,想抓住的觀眾群,顯然也不止於同志觀眾。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的多樣性。
雖然同性戀題材的戲劇,在今日已經可以被廣泛地討論及搬演,然而在現實人生中,同性戀畢竟尙未能普遍地被理解。本文作者從《美國天使》──榮獲今年東尼獎最佳劇本、最佳舞台劇、最佳男主角等大獎的劇作談起,爲讀者揭示美國同性戀劇場種種不同表現手法、論述主題。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