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古碧玲、劉培能
訪談開始,賴聲川導演一下子彷彿陷入時光隧道的回憶中許久,然後突然甦醒。他娓娓說著:「剛開始做劇場的時刻十分珍貴,因為一開始的選擇會影響後續所有的發展。」
當時台灣劇場界缺乏編劇、導演、專業演員,但他記得70年代大學時期曾看過劇場開拓者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的《嚴子與妻》。當時雖然完全沒接觸過劇場,卻能深刻地感受到舞台設計的專業性,及燈光的巧妙運用。他心想:「台灣居然有如此專業的舞台設計和燈光設計,實在太了不起了!」當然,他對男主角金士傑也印象深刻。

初識即直抵核心
留學返國後,賴聲川成立了表演工作坊,那時還不太有勇氣找聶光炎,之後經許博允介紹認識了聶光炎。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1985)沒有劇本,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對設計師尤其困擾。然而一開始工作,聶光炎就直接談這個戲的核心,賴聲川十分高興,因為這也是他的工作模式。
聶光炎看到表演工作坊的出現正好在時代轉折點,是一種新的力量和創作方向,因而未先想炫麗的(華都西餐廳)舞台效果,而是從他們討論的核心出發,藉助模型的呈現,迅速協助所有人理解演出空間。他選擇用工業感、簡約的設計,非常符合台上只有兩個人說相聲的簡單形式,當然更符合預算。舞台上十分精簡的四落建築鷹架,架上燈光,上舞台拉起一片簾子,營造出一個秘密空間,寓意文化寶藏,並且可以喚醒回憶。
這個設計完全符合製作相聲的初衷,同時直接抓住作品核心,再延伸出表演所需的一切。賴聲川表示當時盡情忙於創作劇本,根本沒有注意到聶光炎如何展開設計,只覺得這樣一位資深的前輩,如此樂於與年輕的表演藝術團體和藝術家合作,並且毫無保留地呵護、幫助和支持他們,不僅是合作夥伴,也是劇團的良師益友,用他的智慧在之後的18年間繼續教導、陪伴表演工作坊。

在進退之間自由
賴聲川表示,在他和聶光炎之後合作的諸多作品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以《暗戀桃花源》(1986)為例,他規劃完成所有的場景及道具,告訴聶光炎:「這個戲一定要愈簡單愈好。」因為故事設定是兩個劇團搶一個舞台,所以希望所有布景、道具都由演員自己來換。聶光炎完全理解這是一個拼貼風格的作品,所以設計元素也非常靈活,像病床、水井、椅子,以及桃花源裡的桃花幕、一棵「逃走」的桃樹和可換幕、可旋轉布景的Color Bar,這些都是極簡約的創意呈現。對於如何拼貼不同的戲劇元素,並合宜地將它們整合、轉化運用到舞台上來,必須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聶光炎樂在其中;同時,燈光設計也由他負責,許多情感表現都靠燈光完成,在整體戲劇節奏和氛圍的掌握上極為細膩。
聶光炎的厲害之處,在於能運用簡單的元素,創造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這也讓觀眾覺得舞台設計就像一場魔術,賴聲川就依這些場景規劃進行溝通與調整。設計過程是雙方不斷對焦的過程,聶光炎也會根據每次參與排練的筆記和導演的需求調整設計方向,工作的默契就在彼此微調進退之間了解彼此,逐步達成共識。賴聲川呵呵笑說也曾有意見分歧的時候,那時最棒的解決方式就會變成一起吃飯、聊天,若仍無法解決,「我們會默契地暫緩,下次開設計會議再討論。」

科技和設備與人
賴聲川也憶起兩廳院開幕之初的《西遊記》(1987),這部國人自製、肩負場館硬體設備測試使命的演出,融合了多重演出類型暨表演元素,包括神話、京劇、歌劇和跨文化的情節設計,角色穿越不同時代背景,跨越地理的疆界,也跨越歷史的想像,而聶光炎的設計如迴圈般緊扣命題,也巧妙嵌入劇院全新設備的測試運用。
這一齣規模超越歌劇的全新製作,必須要在短短3天內完成裝台,之後進行技術排練暨彩排。時間壓力迫使劇組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機械吊捍、升降舞台等設備需要精確運作的情況下,所有人員拚命和時間賽跑,身為導演的賴聲川也周旋於演員、歌手、合唱團和樂團之間不可開交,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中,聶光炎始終保持冷靜,以一貫縝密計劃的可行策略,穩定整個團隊的工作情緒和進度。這就是聶老師!風口浪尖上始終最穩定的力量。
1996年的《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聶光炎在舞台設計上扮演了主導角色。因為劇情的碎片化,需要中性空間來轉換場景,聶老師為此設計了一套換景系統。後來劇組決定援用影像,那是國家戲劇院第一次使用一萬流明的投影機,而且同時「正投」加「背投」,聶光炎則為影像設計提供許多關鍵性的建議,並且對自己因應影像加入調整後的舞台、燈光設計深具信心,認為這樣的選擇是台灣製作《美國天使》最好的版本。
賴聲川和聶光炎對影像的共同觀點是:「影像不應喧賓奪主,應服務於劇情,也不是只是為了炫技或省錢,抽象、協調的影像運用,和作品產生『和聲」或『對位」的效應,而非直接複製現實場景。」賴聲川特別強調,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合適影像,像《如夢之夢》和《寶島一村》都是在製作的最當初就決定不用影像。

剎那間機緣相遇
最終,賴聲川用充滿感謝的心情說道:「聶老師是一位極具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劇場舞台暨燈光設計師,他對細節的追求和十足穩定的性格,能為複雜多變的製作提供最重要的支撐。」
賴聲川認為聶光炎是一個懂戲的人,他之所以能精準掌握戲的核心,是因為懂人也懂人生,他少年失學而後勤奮自學,「他的人生體驗就是那麼特殊,這是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如果需要做結論,我的結論會是:『全力以赴,全力以赴。』我們為什麼這麼愛他,那麼願意跟他合作,就是因為這個人,他答應的事情一定會幫你做好,而且做到最高分。他不僅是專業的設計師,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和榜樣。」
賴聲川
華人世界馳名的劇場創作者,其主持的表演工作坊創立於1985年,迄今有14個製作由聶光炎擔任舞台暨燈光設計,其中12個:《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及其重製版至2006年《暗戀桃花源》合作明華園戲劇團第4版皆由賴聲川導演。以此數據計算,賴聲川應是聶光炎50年漫長劇場設計職涯中合作最頻繁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