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英國性別平權歷史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一是六十年前《沃爾芬登報告》主張保護同志私人權利與性行為除罪化,二是五十年前英國政府通過性犯罪法案,將英格蘭及威爾斯年滿廿一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於是今年各地博物館等藝文組織紛紛在今年推出相關活動,探索及反思歷史上的同志與酷兒文化,皇家國家劇院也將推出廿世紀同志經典《美國天使》,意義深遠。
對英國的LGBT歷史而言,今年適逢兩個重要里程碑——六十年前,國會公布《沃爾芬登報告》Wolfenden Report,這份歷經三年調查,由專責委員會公布的報告,主張保護同志的私人權利,並認為同志間的性行為應除罪化。十年後,英國政府通過新的性犯罪法案(Sexual Offences Act 1967),將英格蘭及威爾斯年滿廿一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通過此一法案,也扭轉了自一八八五年以降,將男性間性行為視為犯罪的法律判定。即使蘇格蘭至一九八○年、北愛爾蘭至一九八二年才改變當地法律,然而回顧英國半世紀以來的同志運動及性別平權發展,此二事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回顧性平運動歷史 展覽、演出紛呈
從王爾德到艾倫.圖靈,英國歷史上,因同性戀行為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層出不窮。雖然圖靈已在二○一三年得到女王赦免,尚有許多人無法得到相同待遇。近年來,倡議組織提案希望英國政府能夠擴大赦免對象,讓歷史上近四萬九千名因為同樣原因受罰的男子亦能比照辦理。爬梳性別平權運動歷史,大英博物館、泰德不列顛美術館、國家信託等重要藝術組織,紛紛在今年推出相關展覽,探索及反思歷史上的同志與酷兒文化。
博物館之外,英國各地的LGBT相關活動亦是蓬勃發展。二月份,在曼徹斯特將有Queer Contact Festival(暫譯:酷兒連線節)登場。邁入第九個年頭的酷兒連線節,結合該地區的LGBT歷史月,推出廣泛多元的展覽、表演藝術活動,特別帶觀眾著眼六十年來的同志運動發展。從性別、性向、宗教、法律等面向,深入了解酷兒的世界。
除此之外,倫敦皇家國家劇院,亦將在今年四月,重新搬演美國劇作家托尼.庫士納的《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背景設定在廿世紀八○年代的美國紐約,《美國天使》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分《千禧年降臨》Millennium Approaches及第二部《重建》Perestroika,《千禧年降臨》於一九九一年在舊金山首演;並曾於一九九二年由迪克蘭.唐納倫(Declan Donnellan)導演,於倫敦國家劇院演出,唐納倫亦隨後在一九九二年導演了倫敦首演的第二部分《重建》,兩部演出的時間共長達七小時。睽違廿五年後,今年的製作則將由近年來因執導《戰馬》、《深夜小狗的神秘習題》頗受矚目的瑪麗安.艾略特(Marianne Elliott)擔任導演,幾位英國劇評家將此製作列為二○一七年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國家劇院已將《美國天使》列入「國家劇院現場」轉播計畫中,就算沒搶到現場觀賞票券,觀眾仍有機會透過轉播收看。
《美國天使》經典再現 令人期待
《美國天使》被譽為廿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故事從劇中人物路易.愛恩森及其同性戀人普萊爾.沃爾特的關係開始,後者隨後發現自己愛滋病發。隨著劇情發展,故事描述幾位劇中同志人物面對自己性向及疾病的歷程。同時,也對當時的美國文化及環境有諸多描述。回首多年來的同志運動,在此時間點重溫這齣經典之作,格外具有重要意義。
六十年來的性別平權之路,在英國的文化及社會留下深刻的印記,倫敦的LGBT劇場亦是此城多元表演藝術的風景之一。另類場地如位在沃克斯霍爾區(Vauxhall)的Above the Stag Theatre,即是英國唯一專以LGBT為主題的專業劇場。另外如Royal Vauxhall Tavern及King's Head Theatre,也常推出與此主題相關的演出活動。從「犯罪行為」到今日的合法婚姻,同志運動在英國走過漫長的道路,值此紀念之時,劇場亦未缺席,格外讓人期待今年的精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