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南管化身時尚
王心心 要做南管音樂舞劇的品牌領導
「誰說南管不能跟『現代』畫上等號,這次的『王心心作場』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王心心說,南管在古代是時尚,在現代也可以是時尚,多方面的跨界嘗試,還有定位清楚的票房策略,是讓南管歷經千年依然如新的活命丹。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柔性政變
十月看完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吳興國的表現遠比《暴風雨》裡好的太多。但青年演員盛鑑及演「垃圾」的丑角林朝緒和演暴發戶的馬寶山則令人刮 目相看。盛鑑剛「黯然」離開台灣最活躍的國光劇團一個從小坐科、在鼻青臉腫中長大的京劇演員離開京劇團,不是黯然是什麼?十五年前的吳興國不也是噙著 淚水離開。在傳統師輩眼裡,他們是叛徒。 離開之後,卻見戲曲演員海闊天空的新舞台。中國京劇名伶梅蘭芳說:「演員需要靈活運用程 式,不能被程式所困。」戲曲程式不是限制,但那個鼻青臉腫造就的紮實根基,只要靈活運用,卻讓傳統可開可闔,穿古通今,東西遊走。傳統的創新哪裡需要大破 大立,原來從梅蘭芳開始,傳統戲曲的柔性政變就不斷在每個時代裡發生推翻與被推翻。 因為即將登場的雲門舞集《狂草》、及王心心的「王心心作 場」,這一期我們製作了「傳統的現代啟示錄」,台灣這幾年在傳統的創新上走出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或者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從 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我們用「柔性政變」來 形容這樣的轉變與創新,因為並沒有破四舊,只是不斷融入新的時代情感、時代節奏,傳統的在朝與在野可能都有喧囂或喝采,但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裡出現它的最 新,也有它被尊崇的古老。傳統不能逆時代而存,而時代面對傳統亦應謙卑。老祖宗的東西如果要「靈活運用」,就正如《等待果陀》節目單裡,年輕的盛鑑在這一 齣作品裡的體會:「唯有紮實的傳統基礎才是創新的後盾。」 西方的傳統藝術裡,最被我們熟悉的該是芭蕾吧,有趣的是,在柏林,古典芭蕾霸佔數 百年的歌劇院,今年也在歐陸頗具指標性的「八月舞蹈節」裡,出現後現代舞蹈企圖「攻城略地」的一場「柔性政變」。事實上,九月下旬法國當代舞團瑪姬.瑪漢 來台演出的《環鏡》也在柏林觀眾裡引起各式各樣擁抱與反對的意見:走路算不算舞蹈? 一再重覆算不算?《環鏡》究竟是不是一支舞蹈?新世紀以來的現代舞發展是不是遇到了瓶頸?在這些似舞非舞的作品裡究竟還有沒有新鮮事兒?我們在歐洲的作者 林冠吾,給這次藝術節的幾支重要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作了詳細的描述與觀察。
-
音樂 十三歲兒子初試啼聲 傳承味濃
王心心與NCO 激盪南管新火花
雅緻古典的南管遇上現代化的國樂,會激出什麼火花來?應國立實驗國樂團之邀,南管名家王心心與該團一起推出「南管音樂之美」音樂會,融合國樂與南管各自的樂器特色及彈奏技巧,賦予傳統樂曲呈現上的變化。王心心十三歲大的兒子也將初試啼聲,讓這場音樂會兼具創新與傳承意味。
-
常客推薦
《懷念好老戲》讓人回味歷史人物的神韻
光環舞集《水域70%》,編舞家劉紹爐試圖找尋舞者身體與發聲的關聯,讓舞蹈中韻律、氣息、及內在力量的收放,成為呼和聲和吟唱,和著吐瓦民謠,令人驚訝。極致體能舞蹈團的《草山行》,讓人期待如何以強烈的創作力量舞出陽明山的秀麗景色。 李寶春將京戲新演成一齣齣好老戲。在古老戲曲的凝練語彙中,除了看戲、聽戲更飆戲。這次《懷念好老戲》所選的戲碼讓人回味故事中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神韻。國光劇團的《閻羅夢》及《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前者令人慨歎人生,後者則看王熙鳳的機鋒銳利。 漢唐樂府古典梨園歌舞戱《韓熙載夜宴圖》像是一幅恬靜的古畫,如同卷軸般悄聲地展開。人物姿態細膩,音樂幽婉,雖然緩慢卻有著難見的韻雅僕質。常和梨園歌舞戲的音樂相互借用的南管,是十分古老的音樂,清雅而細緻。《古曲清韻晉江南管》的演出採傳統形制,《心韻》則在古曲外,能聽到王心心新創的曲子。《NSO馬勒系列九》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雖然是龐大的樂曲,但音樂以緩慢的步調開展出一幕幕的情景,若靜心聆聽,沉潛內蘊的情感將顯得豐富而動人,聽見那「搏擊命運的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新移民 Republic of Arts
一座花園裡如果只種了一個品種一個顏色的玫瑰 美則美矣,但似乎單調了些 多少植物專家用嫁接、基因改造等等方法培植育種 為的不就是要讓一座花園繽紛多彩? 在對創意索求無度的藝術國度裡 更是不可能容忍純粹與單一 新的藝術家、新的視野、新的思考、新的形式 一次又一次 讓藝術的花園綻放奇花異卉 不管是來自中國泉州的王心心 還是來自荷蘭的羅斌 抑是來自俄羅斯的法立德與艾蓮娜 她╱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台灣 也在這裡展開藝術之路 與台灣的藝術家對話、激盪 嶄新的藝術未來,是否就此展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南管女兒王心心
離鄉背井的孤寂,王心心總是藏在心裡,不輕易表現出來,但每每唱起《王昭君》中的〈山險峻〉:「虧阮一身來到只,只處無興又無采,四目無親,舉目無親今卜怙誰人通訴起, 」,王心心總是隨著唱詞在心裡喊著「爹媽恁值處,袂得相見,阮袂得見媽恁一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升溫中的混血活力
台灣外籍聯姻的普遍,正在改變新的人口結構與文化面貌。而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華人藝術家,在藝術的國度裡創造不可限量的結合潛能,我們是不是已能接受「混種」與「移民」,在未來的台灣藝術發展上將是新競爭力的重要基因?
-
舞蹈
台北越界《天籟》 超級大越界
台北越界舞團的秋季製作《天籟》,不但跨界將音樂家拉上了舞台與舞者共舞,在音樂方面,同時運用到中西音樂的搭配,南管與巴洛克音樂的組合。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台灣皮蛋夾義式蕃茄
朋友邀請我去長安東路上的一家餐廳,意外地讓我體驗了一次舌尖上的「混血」經驗。道地,不是這家餐廳自豪的重點,年輕主廚端出來的台灣皮蛋夾義式蕃茄的冷盤沙拉,韓國泡菜和著乳酪的香醇微辛,風味特殊得讓人咋嘴拍案。 混血,帶來新風味。文化的混融則帶來創新的可能性。 一個人的出生源地確實重要,但重點則是他帶著他的根與其他不同文化所發揮的綜效(synergy),藝術生命也可能因此不同。台灣是三百年來一次次移民歷史的積累,但現在卻往往忽略發生在島內的移民現象,只注意從台灣出去的移民,卻看不見從各地走進台灣的新移民。 這一期我們製作「藝術新移民」的專題,選擇了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在台灣築起偶戲大夢的荷蘭人羅斌,及從寒帶俄國來到亞熱帶南台灣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團員法立德及艾蓮娜四個人。他們少則在台灣待了三年,多則待十四年,王心心當年因婚姻而踏上台灣,如今卻要為南管的新出路而留在台灣;羅斌對台北最初的印象是怪、醜、亂,但這位「阿逗仔」卻把布袋戲的傳承與創新變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來自最遠的烏克蘭,在高雄生活了七年的法立德不談鄉愁,他說:「所有的『文化隔閡』都令人興奮!」Republic of Arts,在藝術的國度裡,他們的台灣經驗正在積累中。 另外,十月、十一月的芭蕾演出令人炫目。十月的蘇黎世芭蕾舞團以純淨與優雅的極致表現,帶來經典的現代芭蕾作品《郭德堡變奏曲》,作品反映出現代建築般的金屬色澤與線條,是一支看聽俱佳的經典;多年來「只聞樓梯響」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則終於要在十一月造訪台灣。基洛夫舞團被形容為「俄國古典芭蕾之最」,從其前身「帝國芭蕾舞團」創立算起,迄今已經跨越四個世紀,上世紀以來,你可以叫得出名字來的芭蕾巨星如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瑪可洛娃幾乎都來自這個芭蕾搖籃。 九月中旬來台的e世代當紅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在台灣擁有不少樂迷,樂迷們想知道在音樂之外,約夏‧貝爾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們的特約作者帶回了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悠悠南管 伴伊天涯遠唱
南管女兒王心心
懷抱琵琶,幽幽吟唱南管清音,身形古典,眉睫含情帶愁這可能是南管藝術家王心心予人最深刻的印象。出身南管故鄉的福建泉州,從小聽著唱著南管長大的她,也因為南管,遠嫁來台,歷經生命周折,卻也在藝術上綻放異果,一張以南管吟唱唐詩的專輯《静夜思》贏得今年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南管,畢竟是她永遠的心靈故鄉。
-
戲曲
重現童伶風華
學生演員扮演的陳三、五娘、益春、李姐等人,一出場即吸引全場目光,贏得如雷掌聲,主要是宛如戲偶娃娃的可愛模樣,加上童稚天真的嗓音,真真重現了官家童伶的風華,滿足觀眾的預期心理。幾場由劇團演員擔綱的演出,反而不如新秀討喜。
-
深度藝談
重建譜系,還原生態豐富性
台灣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為榮,然而,歷史悠長且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南管,究竟還有無演化的可能,「活」與「化石」要如何辯證?且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日前來台演出為題引,請三位關心、參與台灣南管發展的學者與業者一起來談談。
-
舞蹈
繡在屛風上的鳥
從演出的服裝、音樂、舞蹈各方面來看,都可以了解到製作的嚴謹與細心。然而,即便是技術性的成就都已到了相當的程度,在缺乏一個基本的演出理論之下,「梨園舞坊」的演出似乎顯得單薄、茫然不知所以。
-
焦點
「漢唐」姑嫂相和歌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𧋦蝶,黃蜂共𧋦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料,請益學界耆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