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緻古典的南管遇上現代化的國樂,會激出什麼火花來?應國立實驗國樂團之邀,南管名家王心心與該團一起推出「南管音樂之美」音樂會,融合國樂與南管各自的樂器特色及彈奏技巧,賦予傳統樂曲呈現上的變化。王心心十三歲大的兒子也將初試啼聲,讓這場音樂會兼具創新與傳承意味。
PROGRAM 王心心與NCO —南管音樂之美
TIME 8.27 7:30pm
PLACE 台北國家演奏廳
INFO 02-33939888
當代最重要的南管名伶王心心,四歲起開始學習南管,音質文正、曲容嫻雅,充分詮釋出南管樂曲的靜謐、清雅特質。此次應國立實驗國樂團(NCO)之邀,共同舉辦「南管音樂之美」音樂會,融合國樂與南管各自的樂器特色及彈奏技巧,賦予傳統樂曲呈現上的變化。王心心十三歲大的兒子也將初試啼聲,挑大樑清唱樂曲〈望明月〉,王心心表示:「希望藉由這樣的表演形式,開創南管表演新格局,以及傳統藝術的新苗傳承。」
南管中加入打擊樂呈現強烈風格
自成立「心心南管樂坊」之後,王心心對南管音樂的演出及推廣,更加不遺餘力,也思索著如何在歷史悠久的南管藝術基礎上,加入新的刺激元素提煉精華,讓南管音樂也能跟上時代潮流,不再是「老祖宗的玩意兒」。此次與NCO的合作演出,整場雖仍依循傳統南管音樂會形式演出,以「指套」作為開場,「譜」作為煞尾,但挑選的曲目難度較高,速度及樂器把位的變化也較多,一改南管樂曲慣有的慢板行進。
「南管的表演形式其實是很受限的,必須遵循很多格律,最難的是要沉住心,呈現內在的幽靜;而國樂相較起來很開放,樂曲表現也強調速度,兩者必能激盪新的火花。」有了NCO十二名團員的參與演出,王心心在曲目做出大膽實驗改編。音樂會雖以傳統簫指《風簫聲斷》、《魚沉演杳》開場,但接下來的《八駿馬》,以多支二弦齊奏的方式取代傳統獨奏,呈現出南管少見的強烈風格。南管新章《金.竹.革》中加入打擊樂,NCO團員將嘗試以國樂指法,演奏南管傳統上下四管樂器。
讓兒子上場演唱,傳承意味濃厚
而說到此次音樂會的秘密武器——十三歲大的兒子,王心心眼中盡是滿意與驕傲:「別看他年紀小,南管資歷可是超過十年了,唱得非常好!」為了把握變聲前的黃金期,王心心極力鼓勵兒子上台,演唱南管曲中家喻戶曉的《望明月》,「看到他唱得如此認真,不禁回想到自己的童年,也是這樣沉浸在南管世界中。」對王心心而言,希望能藉由這樣的傳承意味,為一生喜愛的南管音樂播種,與更多的觀眾分享南管所蘊含的歷史美學及音樂藝術。
關於南管
「南管」起源於宋代,清代中期流行於台灣地區,隨著地域、樂器的不同,有「南樂」、「南音」等不同名詞。除了坐唱式表演外,亦有以演奏、演唱南管曲調為主的戲劇,稱為「南管戲」。
南管曲譜包含「指、譜、曲」三大類。「指」包含數個樂章,有歌詞但少唱;「譜」為清奏的器樂曲,無詞;「曲」則屬清唱曲。使用的樂器主要區分為「上四管」及「下四管」,上四管包括:琵琶、洞簫、三絃、二絃;下四管則有響盞、四塊、叫鑼、雙鐘,另有計算節奏的拍擊樂器「拍板」,居樂隊中的指揮地位。
傳統南管音樂會的演出程序,以上下四管合奏的「奏指」作為開場,「唱曲」為重頭戲,「宿譜」則是音樂會的尾聲。拍板、樂器的上下場交替,都必須要遵循特定的禮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