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身心靈

相關文章 11 篇
  • 白鳥那一陣陣撕裂心肺的鳴叫,彷彿累積千萬年的哀怨。
    舞蹈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文字|樊香君、林鑠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林麗珍把舞台打造成非常個人化的祭壇,用了前現代的純粹美學表達一種古典之美,如對白布的各種用法。
    回想與回響 Echo

    《潮》作為儀式劇場的死亡性 再探「身心靈」舞蹈

    在《潮》中,對薩滿自然崇拜的表現可說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的編舞家一直讓她的舞者都保持著,薩滿那般靈魂脫離肉體的出神狀態。從表演的舞台通過出神狀態,進入到另一個超驗世界的精神地理,薩滿對有關死亡的知識,在《潮》讓我們看到許多幽靈、遊魂的非人之物,像神話史詩般的華麗境地卻是飄浮著死者的一個暗黑王國。

    文字|王墨林、林鑠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耳目藝新2000再探新東方肢體觀

    在進入下一世紀之前看台灣舞蹈界,從以身心靈合一爲依歸的舞蹈,到以翻新、整合傳統元素的再運用,不論是舊酒裝新瓶,還是推陳出新,在衆多創作者的努力耕耘之下,新東方肢體觀的創作儼然已成爲一門顯學。 然而,這股新東方肢體觀的熱潮,是否有潛力成爲下一世紀的主流?是否能發展出屬於台灣獨特的美學傳承?究竟,這只是一股東方熱潮下的短暫火花?還是一條通往藝術神殿的大道?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無垢舞者的慢行,令人聯想到日本的舞踏。圖為《花神祭》〈秋折〉一段。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舞踏」到「身心靈」 側看《花神祭》

    在台灣也有人提過「舞踏本土化」這個議題,那麼台灣人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土方巽創立的「暗黑舞踏」,又是對日本從「脫亞入歐」的現代化慾望到軍國主義敗北的歷史,作出以肉身反抗的「社會雕塑」。那麼要問的是,「暗黑舞踏」作為一種反抗的行動,台灣的「舞踏本土化」又如何勾勒出以肉身反抗的身體圖像呢?

    文字|王墨林、蔡德茂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林班歌〉的聲音記憶隨著這些動作,不只顯現的是一份感傷,更是以倒立的身體才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世界。
    舞蹈

    負傷的身體唱〈林班歌〉

    從社會共同體出走,每一個原住民農民工在都市邊緣都是負傷的身體,然而在「大橋下」跳舞的人,我們看到他們呈現的卻是完整化的身體,從他們跳躍、扭動、擺甩的動作,都是以更強大的行動能量,將身體的筋骨關節一段接一段連結起來,正如他們彎腰低頭踏地,一個接一個形成弧狀踩著拍子移動,就讓我們看到在「大橋下」跳舞的人,不是在反映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而反映的卻是他們獨立的、自由的,乃至是邊緣的主體。

    文字|王墨林、TAI身體劇場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政治媽媽》中,自律神經失調的身體動作過度重複,導致動作在意義上的涸竭性。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灣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從近半年在本地看到國外舞團類型相異、風格殊異的演出,我們不能逃避了一個我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舞蹈所展示的身姿之美,其實已經包含著一個世界的存在,正如太極拳包含著一個宇宙的存在一樣,我們也可以從舞蹈中特定的身體行為,不僅看到民族對待身體/文化的態度,更看到身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所以要問:「到底看到了什麼?」,也是「有沒有看到身體/政治/文化這種連鎖關係」的問題。

    文字|王墨林、林韶安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別叫現代舞太沉重!

    從渡海的身體到「身心靈」的身體,台灣現代舞似乎有了自己的「品牌」;但除了這些,現代舞存在於台灣還能具有其他怎樣的意義呢?而這三十年來,台灣現代舞經過雲門形象學的形成,儼然已建構了一套「文化工業」的生產機制,正是詹明信說的:「一切都成了形象,都成了文本,沒有涉指物,沒有外在的客觀世界。」

    文字|王墨林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你真的看見身、心、靈嗎?

    觀者只能在看到舞者的身體/動作之下,用自己的心靈去意會,然後再對自己的感受賦予分析的能力;舞者就更無法掌握台下的觀衆到底心靈起了什麼作用?還是悶得有點受不了?所以,所謂「身心靈」舞蹈算不算真的在展現「身心靈」的境界,那就憑觀衆自己的潛意識判斷了!

    文字|王墨林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為什麼要慢慢的動?

    若拿拉岡的理論與「身心靈」舞蹈刻意想要渲染一股所謂「東方情調」的「符號表示」對照,就很容易讓我們看到身體沈緩移動的建構,基本上是挪借表演的概念,將之錯置於文化主體的言說中。

    文字|王墨林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林秀偉、劉紹爐和陶馥蘭強調身心靈結合的編舞理念。(林秀偉《感官之舞》)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一世紀之舞東方紅

    在「企圖擺脫西方舞蹈觀念及技法的影響,改由東方傳統身心律動哲學、技法、藝術觀點著手,重新尋找完全屬於個人的、當代的肢體美學的舞蹈」的前提之下,投入尋找「新東方肢體觀」行列的創作者衆多,使得這股新東方肢體風潮儼然成爲舞蹈的一門顯學。

    文字|王凌莉、林鑠齊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日本舞踏是從腳步的移動形成舞蹈本身厚實的美學基礎。(大野一雄《死海》)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心落何方? 「新東方肢體觀的檢驗與展望」座談會

    走上西方舞台的台灣舞蹈家,每個人都希望回頭找尋自己的主體性,所謂「東方」的主題創作已漸趨爲主流題材;但是登上西方主導的國際性藝術節的「鍍金」結果,反而是被「後殖民」?台灣的舞蹈創作這股趨勢在未來的發展性如何?台灣舞蹈本身是否已具備了主體性?

    文字|謝韻雅、白水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