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金鎖記

相關文章 11 篇
  • 中央研究院戲曲院士曾永義。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恩師永義

    因曾師之故,我才深刻體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學業是一時的,但「老師」是一輩子的! 從學術的正統關係來看,我不是曾師指導門生,但引領我入門探究戲曲學海,能以開闊思考、投身熱愛志業、讓「堅持本心,鍥而不捨」成為無悔的生命信念,恩師永義是一路提攜我、照拂我、影響我至深的人!。 與曾師初識在1996年,當時我擔任國光劇團演出組助理研究員,因為負責《鄭成功與臺灣》的演練製作行政,與他有頻繁接觸。我從國外取得碩士回台任職後,一直想在專業上持續進修,然從小學京劇,自知學術根柢不足,苦無求教對象;得識曾師之時,我正準備撰寫在職升等論文,於是鼓起勇氣,請他指導。 曾師一口答應,唯一要求,是必須「真正」上他的課。於是,我開始每週到台大文學院的「戲曲史專題」曾師課堂上旁聽,風雨無阻,前後長達4年。曾師優秀門生太多,求教者眾,我基礎薄弱,聽講特別認真,也勇於發問,頗得老師嘉許。囿於學術訓練,文學素養有限,1999年仍勉力以「戲曲表演的假定性品格」論文為題,獲晉升副研究員。曾師對我的思維很肯定,特意在台大課堂上讓我為戲曲博碩士生演講,不僅對我是莫大鼓舞,也建立我對學術研究的信心。而後,在他鼓勵下,我錄取中央大學戲曲組博士班。繁重的行政工作中要兼顧課業,身心備極困乏,所幸一直與曾師保持學習討論。他知我做事專注、執行力強,一再叮囑讀書的方法步驟、必須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寒,前功盡棄。他為我訂下3年為期、寫出博士論文的目標(雖然我還是因忙碌公務用了4年半才拿到學位)。曾師腹笥開闊,學問見識淵博深廣,他讚賞我以「戲曲表演功法」為研究觀點,而我每篇論文,從課堂習作到參加學術研討會發表,都有他的提點。

    文字|張育華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19
  • 魏海敏
    戲曲 不只是紀念拜師梅派30年

    藉《在梅邊之緣》 魏海敏超越自己的人生與藝術

    《在梅邊之緣》是魏海敏正式拜梅派大師梅葆玖為師30年後的紀念,說的是種緣分,在大師身旁,也在梅派藝術裡頭。 1982年,魏海敏在台灣已是京劇名伶,卻在赴香港觀賞梅葆玖演出後,深覺自身不足;兩年後,與梅葆玖對上話,也提出拜師的念頭,於1991年的北京正式成為入室弟子。梅葆玖雖於2016年辭世,但梅派藝術始終留存,於是在2022年的今日,魏海敏以三齣梅派戲《洛神》(與温宇航)、《霸王別姬》(與吳興國)與《捧印》,加上三齣與戲裡故事、典故相連的跨界新編作品《洛神引》(王安祈X張逸軍)、《虞兮夢》(采風樂坊)與《楊家魂》(台北曲藝團)為引子,既回應自身於傳統與創新間的位置,也打開這個時代對於經典藝術的想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03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張愛玲唱京戲──新編京劇《金鎖記》

    張愛玲在兩岸三地的舞台上,永遠是不退流行的題材。 從大陸知名作家王安憶,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編舞家黎海寧、 到台灣六年級新銳導演劉亮延, 都曾將張愛玲作品,改編成舞台劇、電影、電視、舞蹈等各種形式。 只是這回,張愛玲要開口唱京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賈家少女中,唯一能和黛玉、寶釵、湘雲匹敵的,便是賈探春。
    特別企畫 Feature

    志高情重一金釵 人生自選不順命

    賈探春在《紅樓夢》中是唯一能和黛玉、寶釵、湘雲匹敵的賈家少女。編劇王安祈放大了探春這個角色,考掘其在母女關係中的心理層面,探春既被推到前台,與之密切相連的趙姨娘也同時成為主角。在編劇筆下,探春已經突破閨秀面貌,她不能挽回自己的家族命運,也無法改寫所處的時代,可是編劇賦予她更高的主動性,遠走的結局,最後是她自己拍板定案。

    文字|楊佳嫻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金鎖記》搬上京劇舞台,賣油鋪出身的七巧嫁入豪門後,面臨的卻是「滿手金銀用不得」、「眼前之人碰不得」的金鎖、情鎖雙重困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選擇,鎖住曹七巧的一生

    京劇《金鎖記》融合了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以補足《金鎖記》原作當中所不足的動機與情感;並提出一個小說中僅被略提過的角色小劉,七巧少女時暗戀過的男人。小劉不是七巧的選擇,卻在她後半生以幻象形式出現。小劉象徵七巧可能有的另一種人生。作為「選擇」的象徵,小劉也不斷地向七巧提供另一種選擇。七巧終究聽不進小劉的話,也不曾做出另一種選擇。「選擇」是閱讀《金鎖記》之後產生的改編觀點。

    文字|趙雪君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金鎖記》是為京劇第一旦角魏海敏量身打造的新編京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小說意象留在小說裡

    京劇《金鎖記》 虛實交織曹七巧的悲怨

    京劇版《金鎖記》劇本修了五稿才拍板定案,「起初不死心,硬把文字意象一一轉換為曲文,導演讀初稿,卻皺著眉頭說『沒戲』,只得重新來過。」因此,王安祈和學生趙雪君決定拋開小說意象,「我們改採虛實交錯、時光疊映的敘事架構,讓蒙太奇手法回應原著的意識流。」

    文字|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張小虹與楊澤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頭號張迷說愛玲

    張愛玲的〈金鎖記〉,是傅雷眼中「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也被夏志清盛讚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國光年度大戲將〈金鎖記〉搬上京劇舞台。戲曲如何轉化張愛玲的抒情造境?戲曲的唱唸形式是不是吃得下〈金鎖記〉?又,為什麼是現在? 本刊特別找來兩位互封對方為頭號張迷的學者──楊澤與張小虹,針對京劇版《金鎖記》,提出他們的獨到見解。 張小虹說,〈金鎖記〉就應該用京戲演,才可以提供一個風格化的語言跟風格化的創作方式。 楊澤認為,京劇《金鎖記》跟當代傳奇的《慾望城國》很不一樣,後者是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的接軌,前者則是回過頭去做盤整,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回歸。 只是,這樣的回歸還是必須往前走,不能只是懷舊,不然就沒意思了。

    文字|廖俊逞、鄭雅蓮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從小被稱作「魏大膽」,魏海敏給人的第一印象常是豪爽、直率。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端莊青衣到壞女人

    百變旦角─魏海敏

    從野心貪婪的馬克白夫人,恨夫殺子的樓蘭女,陰騺倨傲的王熙鳳,到個性扭曲的曹七巧,魏海敏用高難度的角色,一次次試煉自己,成就精采。

    文字|王一方、盧健英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魏海敏與阮慶岳
    新藝見/新銳藝評

    第五屆台新藝術獎.藝術相對論座談

    位於仁愛圓環的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為敦南生活圈的居民開闢新的場域,在這個自由的空間中、自在呼吸;除了閱讀外,培養民眾新的週末活動,可以到這兒免費賞建築、聽音樂、看展覽,帶回滿滿的創意與感動,藝術讓生活成為一場盛宴。 在這個商業與藝術的跨界交會之處,用變的創意、不變的經典,邀請跨界達人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對談主題不設限,激起不同質地的創意火花,挑戰雙方對於「跨領域」範疇的極限。

    文字|張楚芬、張秀珍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台灣版 《歐蘭朵》女主角魏海敏

    京劇不一定要姓「京」,要能夠跨出去

    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有英、德、法三種版本,擔綱演出的皆是世界一級女演員。此次台灣演出,由傳統戲曲界第一名旦,國家文藝獎得主魏海敏獨挑大樑,挑戰歐蘭朵這個忽而男聲,忽而女聲,既是古代奇男子,又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奇異角色。向來對東方文化崇仰的威爾森,如何透過京劇的寫意美學,打造東方版的《歐蘭朵》?本刊專訪魏海敏,談她與威爾森在排戲過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和衝擊,以及如何共同激盪出,融合京劇元素與意象劇場的獨特表演美學。

    文字|廖俊逞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二分之一Q崑曲小劇場的《柳.夢.梅》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曲篇

    變與不變之間 創意迸發展望盛景

    這十年,可說是台灣戲曲藝術發展最劇烈的十年,原來主流、封閉的美學在新世紀幾乎全盤崩解,各類的創新、實驗、跨界次第開展,打造一齣齣令人耳目一新的繽紛戲碼。但在創新大纛之下,傳統功底依然是不變基石,變在不變之上,於是變出未來前景。

    文字|紀慧玲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