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側寫華人國際性都會的文化策略
在政經局勢變化趨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的日趨發達,使得世界資本家無不絞盡腦汁地在尋找最有利的商業戰場,文化藝術界當然也不例外。於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開放,這個佔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華人市場圈,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而「華人文化圈」也變成文化藝術界不得不具備的經營視野與觀點。 我們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個都會的戲劇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評論人與媒體工作者,分別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或市場現象,提出他們對華人都會文化政策的觀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彙整來自台灣宜蘭、花蓮、桃園、新竹、台南與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執行者的意見與建設,並專訪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試圖從小處比較台灣各地文化建設的差異,更期待能尋找出台灣(或應該說台北)在所謂「大華人文化圈」裡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競爭的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潮迭起的夢幻戰局
打開大陸的表演藝術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表演藝術最繁榮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三個大都市圈:北方的京津地區、華東的滬甯杭和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它們好比大陸表演藝術市場的三根支柱,代表著不同的都市文化,構成了獨特的演出生態。
-
上海
上海藝壇檔案
●上海滑稽劇團 上海滑稽劇團原名上海曲劇團,由來自民間的滑稽劇團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方言話劇團等組成,建於一九七八年。這是一個不同於喜劇的劇種,它以江南地方語言爲主,注重說、學、逗、唱(近似相聲)。講究噱頭、笑料,形體造型誇張而詼諧。 音樂上多運用「九腔十八調」的戲曲、曲藝唱腔和通俗流行歌曲。語言上則以各地方言的誤會、巧合、諧音等滑稽技巧來製造笑果,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區。其演出方式靈活多樣,如在北方地區演出,則可隨機改用北方語言而成普通話(國語)版。 上海滑稽劇團演出劇目通常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內容,與時代聯繫密切。形式有滑稽劇、獨腳戲(即南方相聲)和曲藝說唱等。主要作品有《性命交關》、《啼笑皆非》、《滿面春風》、《査戶口》等等。傳統題材有《三約牡丹亭.點秋香》、《祝枝山大鬧明仁堂》等,其觀衆多爲市井平民百姓,是目前上海戲壇擁有最大商業市場和觀衆群的劇種。 一九八二年由該團演員主演的《阿Q正傳》一片曾獲得瑞士維韋喜劇電影節金手杖獎。 ●上海芭蕾舞團 上海芭蕾舞團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地方性專業舞團,建於一九七九年初,前身爲上海舞蹈學校演出隊,舞者主要來自該校芭蕾專業的歷屆畢業生。其中著名舞者曾在國際芭蕾大賽中獲得獎項的有林建偉、汪齊鳳、辛麗麗、楊新華等。 上海芭蕾舞團曾多次演出世界名作:《天鵝湖》、《吉賽爾》、《葛蓓莉亞》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同時還創作了芭蕾舞劇《白毛女》,「文革」期間,《白》劇成爲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 目前,該團正在創作民族芭蕾《梁山伯與祝英台》,計劃五年內完成七齣新劇目的創作,並同時將古典芭蕾《胡桃鉗》、《唐吉訶德》及十多年來所創作的民族舞劇《鹿回頭》、《阿Q正傳》等精練爲保留劇目。 ●上海交響樂團 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爲成立於一八七九年的上海公共樂隊。二十世紀初歸上海租界當局管理,定名爲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當時擁有衆多外籍演奏人員,係當時國內最早的,也是代表最高水準的專
-
上海
傳統與現代劇場並存的上海
上海百年來,一直是大陸最具活力的城市。除了經濟活動,因爲門戶開放政策而日趨活絡之外,上海本身所擁有的傳統與新式劇場和表演環境,也持續的爲各階層的觀衆、市民及觀光客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
上海
中國四大劇院之一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自一九五〇年八月二十日成立,至今已走過了四十五年的歷程。一九九五年三月九日起,上海人藝和上海靑年話劇團合併成「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繼續在舞台上呈現各類的節目。
-
上海
五十春秋 五千桃李 碩果滿枝的上海戲劇學院
本月創校就滿五十年的上海戲劇學院,是中國歷史最久的現代戲劇專門學府。上戲在課程安排、舞台實踐上,許多經驗非常値得關心戲劇專業敎育的人士做參考。
-
大陸劇場
塡寫戲劇史上的一頁空白 記「孤島後」時期的上海話劇
一九四二年-四五年的上海是淪陷期,然而那時也是上海話劇場史上很輝煌的一頁,知道的人已經不多,戲劇史上更是極少被着墨,曾於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並於上海戲劇學院任敎的葉明,爲當時的一頁空白戲劇史,寫下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與分析。
-
大陸劇場
求新、求變,或是「舊瓶新酒」? 九五年春天:上海劇壇的斷簡殘片
經年保持有「海派傳統」的上海戲劇活動,一直有求新、求變的氣度和習慣。今年上半年的上海劇界,不管是傳統戲曲、抑或是小劇場節目都有可觀之處。
-
演出評論 Review
現代的荒誕──話劇《公用廚房》和《白娘娘》
與《公用廚房》同時上演的另一齣《白娘娘》,本是一齣老掉牙的題材。但是因為突出了做人難的主題,而且用了現代的荒誕手法,兩齣戲同時轟動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