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來,一直是大陸最具活力的城市。除了經濟活動,因爲門戶開放政策而日趨活絡之外,上海本身所擁有的傳統與新式劇場和表演環境,也持續的爲各階層的觀衆、市民及觀光客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上海,地處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出海口,天然地成爲聯結內陸和海外的交通樞紐。由於西方金融、工業、商業的設立、發展與繁榮,上海迅速成爲中國第一大商業都市,近百年來,一直是古老神州經濟最活躍、最有活力的地區。
與近代工業、商業息息相通,新的城市類型、新的市民精神,培育了一批背離傳統生活方式的上海人,孕育了崇洋、趨新和世俗化的海派文化。
多樣化的表演場地
經濟的復興帶動着文化的發展,在高厦林立、店舖毗連的商業區,一座座裝飾一新的劇場、音樂廳,正在建構一種新的文化空間,打開今天的上海市地圖,可以看到僅就市中心的人民廣場,即當年的跑馬廳周圍,戲院劇場星羅棋佈,有大世界、人民大舞台、上海音樂廳、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共舞台、大衆劇場、長江劇場、仙樂劇場、上海雜技場等十數處之多。
在市區的西部,上海原舊租界的高級住宅羣間又座落着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靑年話劇團、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歌劇舞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京劇院等藝術院團,這裏文人薈萃、明星輩出,是上海有名的文化區。
上海的專業演出團體有話劇院(團)、戲曲劇院(團)、歌舞劇院(團)、樂團、滑稽劇團等共三十七所,分屬上海市、區、縣文化局、市電影局、中國福利會系統。而區、縣、街道文化宮、館、站竟多達二百三十個,民衆自娛性質的文化設施如蜘蛛網般地覆蓋了全上海。
上海的演出團體絕大多數沒有擁有自己的劇場,它們只是經常固定在某個劇場舉行首演或進行經常性演出。
以下僅就各重要演出團體的特色來一一加以介紹。
市府大禮堂
市府大禮堂是專供市政府召開大型會議和接待國外著名劇團大型演出的場所。它原是上海工部局停車場,後改爲汽車修理廠,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一年間經多次改建,從簡易平頂的禮堂逐步成爲目前擁有一千七百六十八個觀衆席位。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德國巴伐利亞芭蕾舞團都在這裏演出過。
兒童藝術劇場
專供少年兒童觀賞演劇的兒童藝術劇場,地處上海市四個行政區交界的市中心地段,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一九三八年前它是外國人開辦的溜冰場。
一九五六年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女士創辦的中國兒童福利會曁兒童藝術劇團提出劇團應有專業劇場,孫夫人親自倡導,經過市政府批准,劇場於同年開始改建;五八年付諸使用。從此上海少年兒童擁有了一所自己的、旣可看舞台劇、又可看電影的藝術劇場。
上海音樂廳
創建於一九二六年的上海音樂廳,是一座具典雅巴洛克風格的歐式建築物。最令人驚奇的是舞台音響質量達到不用電器擴音,原聲可以同樣的音量、音質傳送到觀衆席的每個座位上。由於內部建築結構的這一特點,國內外音樂團體都很願意在上海音樂廳演奏。
美琪大戲院
位於市中心西北角的美琪大戲院,一走進休息廳,人們就會爲它高聳豪華的玻璃圓屋頂和大廳中央的音樂噴泉所吸引。
近年來,法國芭蕾舞劇團、俄羅斯芭蕾舞團、德國芭蕾舞團、聖彼得堡普希金運動舞團都曾在這裏演出過。從主要演出劇種可以看出,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把美琪大戲院作爲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
美琪大戲院於一九四一年建立,設計者爲中國設計師范文君(音譯),風格典雅,劇場音響量、質均佳。至今建築風貌未變,列爲中央國務院文物保護建築。
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
這是一座走過六十九年歷程、記載着梨園興衰的大舞台。它建成於一九二六年,歷經「大新」、「上海」、「天聲」、「天蟾」、「勞動」、「天蟾─逸夫」三朝兩代的更姓迭名。
對外開放後,大批湧入的港澳旅客對東方古老文化濃烈的探祕興趣和懷古覓舊的心情,對曲線下降、瀕臨衰竭的京劇藝術無疑是一服興奮劑、強心針。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把握時機地改建天蟾舞台,吸收了香港邵逸夫爵士和海外華僑寧波同鄕會的慨然捐款,將其修復、更名爲專演京劇的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
一九九四年四月,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慶典活動延續了十七天,演出盛況空前,好戲連台,各家薈萃;並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天蟾─逸夫舞台不僅是一座專用劇場,而且是經濟實體,每年將完成三百場京劇演出,眞正承接起繁榮京劇藝術的重任。
共舞合
天蟾─逸夫舞台居中、南北相望、間距不足一里路,幾乎位於同一條經線上的是共舞台和中國大戲院。它們三家和大舞台被譽爲舊上海家喩戶曉的「四大舞台」。
說起共舞台的場址地基有段小故事:共舞台原是創建「大世界」的黃楚九老闆從「大世界」劃出一塊地皮建起的。一九三五年共舞台(其時經營者爲黃金榮)增添了轉台、機關佈景,這些對演出如虎添翼,此後共舞台名噪大振。用轉台、機關佈景演出京劇連台本戲,成了共舞台的特色。
早期所奠定的共舞台場址門面很大,如今被這個公司、那個廳館如諸侯割地般地一一劃去,共舞台的門面已大不如前了。
八〇年代後期,共舞台再次修建,增設了放映廳、舞廳、卡拉0K廳、彈子房、電子遊戲機廳,成了一所多功能的遊樂場所。在演出劇目的開發上,爲擴大效益,共舞台看準文化市場的行情,以演出學生專場和公司行號員工專場爲主,利用「四大舞台」的優勢變成敎育學生的基地。
中國大戲院
在天蟾─逸夫舞台北邊的中國大戲院,始建於一九三〇年,原名「三星舞台」,爲適應日益發展的文化事業,九三年進行了改建,增設了相應設備,在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的整盤棋上,它成了雜技、馬戲表演的主要場所之一。
仙樂劇場
原是一家位於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高級舞廳,曾改建爲書場。一九六〇年上海木偶劇團成立,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將其定爲專門爲少年兒童服務的木偶演出場所。它得天獨厚的地方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擁有一個能同時停放幾十輛大客車的露天車場,這爲遠離市區的學生們創造了便利條件。
蘭心大戲院
它位於幽靜寬濶的茂名路和長樂路的交叉口。六十幾年來它的外部建築風貌、內部建築結構未作絲毫更動。從四〇年代末到九〇年代初,它的名稱一直是「上海藝術劇場」,是以演出話劇爲主的專門劇場。
隨着大陸門戶的開放,海外華僑懷着眷戀的心情回到故里尋覓曾熟識的蘭心戲院,卻找不到了。九一年文化主管部門決定恢復原名,並定爲演出嚴肅精湛高雅作品的專門劇場,即由專演話劇改爲交響樂、民族音樂、室內樂、京劇、崑劇、歌劇、話劇的演出場所。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廳
這是隸屬於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小型劇場,觀衆廳祗有三百個座位。從舞台條件到舞台形態,對傳統話劇和小劇場戲劇而言,它是一個非常適宜、舒暢、小巧玲瓏的演出場所。
然而,由於經費不足,舉步維艱,一九九三年末演出廳改由承包者經營。雖然仍時而接待小型話劇團體演出,但觀衆席位被拆除了,改成了舞池。
即使炎夏酷暑,這裏也是一日兩至三場舞會,湧向上海人藝演出廳的不再是觀衆,而是舞客;在上海市民的心目中,對它的概念也將漸漸從演出廳轉爲舞廳。
話劇,在上海曾是重要且極其活躍的劇種,現在,陣地收縮、觀衆流失、演員離散。從各有關方面的口號、態度而言,則是京崑要振興、地方戲曲要保護,歌、舞、魔術、馬戲不存在語言障礙,是爲海外旅遊者服務的最佳項目要發展,唯獨話劇藝術岌岌可危,其前景令人難以預料。
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院
竣工於一九八六年四月。它是目前上海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劇場,是上海戲劇學院引以爲傲的敎學設施之一。
這種舞台變動便利的劇院目前在大陸絕無僅有,爲演出形式的豐富多樣提供了物質基礎,爲戲劇敎學中不同主義流派風格作品的實踐提供了極好的實習條件。
玉茗樓書場
一八八六年建成,至今已有一百零九年歷史的玉茗樓書場是滬上資歷最老的演出場所。上海人愛聽評話、彈唱、說書,在這裏,生旦淨末丑各類角色、文武二場由台上一個或兩個演員懷抱琵琶,全演了,而且演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最盛時,上海灘有一百多家書場,目前祗剩下兩家專業書場:玉茗樓和雅廬。
玉茗樓設有「書苑」普通大廳和「雅韻」軟座小廳,採取票價低廉、淸茶一杯、以聽爲主的服務方針,深得退休金有限又迷戀評彈的老聽衆的喜愛及光顧。
商場劇院
商場劇院是至今中國大陸唯一由外資公司經營的劇院,更準確地說它的性質是演出公司,有權自行邀請組織海內外藝術團體來滬演出。它位於繁華的南京路上,相關設施完善,有賓館、商城、停車場等。適於舉辦大型會議和音樂會。
上海大劇院
上海演藝場所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在興建的上海大劇院,它位於市中心,由法國夏氏建築設計事務所和華東建築設計院聯合設計。這將是一座佔地一萬多平方公尺的十層大樓。
它將有完善的劇場設施、資訊服務設施、公衆設施、管理設施,舞台可以旋轉、推拉、升降和傾斜,舞台演出的燈光、音響、樂池條件都達到了大陸目前最先進的水平。劇場設有兩千觀衆席,主要將演出歌劇、芭蕾舞劇和交響樂等。它將於九七年底竣工。
上海,這座新舊交疊、新舊更替、躁動不安又生機勃勃的城市裏,旣保留着顯示當年殖民地文化風格的劇場,從古舊簡陋的書場,依舊飛溢出悠揚動聽的絲弦琴瑟聲,它們創造着新的中國現代化的演出場所,它們分工明確地各自服務於不同年齡層、不同行業領域、不同文化層次的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
文字|林蔭宇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