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現象視察

影音世代的時尚戲碼

評介京滬戲劇頻道

上海、北京兩地的電視台,目前均已有專屬的戲曲頻道,節目樣式不拘一格,在眾多的電視頻道中,這些節目正實踐著新的時代任務,即透過影音的傳輸手段,展現戲曲的文化優勢與藝術價值。

上海、北京兩地的電視台,目前均已有專屬的戲曲頻道,節目樣式不拘一格,在眾多的電視頻道中,這些節目正實踐著新的時代任務,即透過影音的傳輸手段,展現戲曲的文化優勢與藝術價值。

二○○一年十二月以前,上海地區原先有兩家各自獨立經營的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台標為白玉蘭花)與東方電視台(台標為海鷗)。在前副市長龔學平的倡導下,集結報刊、電視、廣播、網絡,成立了龐大的文化廣播新聞傳媒集團,與此同時,電視的生態也發生了轉變:為了更好地呼應官方「一個省市,創建一個電視台」的說法,它被重新編制而成為一家電視台。重組後它仍沿舊名,將新聞財經類型的節目劃歸上海台,娛樂戲劇類別則劃入東方台播映。而北京改版異動後的中央電視台,總共開出十一個各具特色的頻道,其中最能發揚中國風情、民族特色的,莫過於戲曲頻道。

新世紀開創了新局面,京滬兩地都開播了屬於戲劇專屬的播映頻道,也就是說戲劇文化不再寄人離下,可以在影音視覺的電視空間裡獨善其身了!

不出家門,過足戲癮

上海東方電視台戲劇頻道的定位是朝向新型的戲劇頻道開展,以新穎的電視語彙為載體,以現代時尚的視角為切入口,既注重電視觀眾對新聞性、資訊性、人文性、知識性和娛樂性的期盼,又強調傳統與現代、時尚與經典、名家與新秀的融合,來滿足戲劇愛好者收看電視的基本審美需求。該頻道的總監郭宇認為,戲劇頻道的功能和職責在於有效地宏揚民族文化,振興戲曲藝術,以豐富多彩的節目畫面,「匯天下戲劇精華,揚現代傳媒優勢」,讓觀者不出家門,便可以過足戲癮。從每週播映的內容來看,頻道構思設計者的意圖的確達到目標,且因延攬多位曾是劇界專職人士的戲曲製作人,擔綱製節目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說明了專業上的品質保證。

該頻道現階段的節目以塊狀居多。最熱門的節目首推週日晚間八點檔的「百姓戲台」,這是一個把戲台搬到家門前的新型綜藝欄目。誠如主題曲所標舉的「百姓戲台,百姓演;百姓演戲,百姓看」,每次有不同的街道(鄰里)、居委會(里長)推派參賽者,老百姓當主角,以地方戲曲內容作為擂台的競猜,是一個提倡互動與市民文化的高收視率節目。成功的案例引發了央視戲曲頻道的關注,期盼京滬能聯手共同製作一齣中國版的百姓戲台。

「戲遊記」則是戲劇風光紀錄片的新奇組合,看戲兼能看到歷史典故與地理景觀,如《搜孤救孤》的程家大院,《遊龍戲鳳》的梅龍鎮,或講述客家戲的源起,從贛南的茶山風光,一路唱起山歌追尋採茶戲的發展軌跡,也算是戲透山河、劇歷古今了。「東方戲劇大舞台」位於週六黃金檔,節目一來傳遞演出信息,二來請演員實地演出精采名段以饗觀眾,台北新劇團的老生名角李寶春,就曾經獲邀現身說戲,交流滬台不同的演出經驗。「品戲齋夜話」雖然是談話類的節目,也穿插了真實重現的舞台表演,在以名家、名角、名票的組合構成的談話主體中,較令人矚目的是京派戲曲評論家徐城北談論的「京派名票」及「蝴蝶的傳說—梁祝故事的演進」,以及專題片《百年振飛》,以紀錄片的方式重現崑曲大師俞振飛的舞台丰采。

戲簍子的樂園

北京是京劇誕生與發揚光大的聖地,戲台上的唸白和北京的日常作息相去不遠,京味文化根深柢固,從著名的「老舍茶館」到其他個體戶茶座的票戲演出,尚存為數不少的京劇票房,老字號的戲曲藝術還在與潮流作一種癡執頑強的對抗。到底時尚科技的出現,會加速它的消亡?或是助它遠播四方?二○○一年北京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的開播,無疑在眾多頻道中,創造了戲曲文化一項新的時代任務——如何透過影音的傳輸手段,展現自身的文化優勢與藝術價值。

央視第十一套戲曲頻道的緣起,不只是為了廣大的戲迷能找到知音同好,也為了繫絆住北京那一種無可言喻的皇城氣息。如果你是個京劇的戲迷,細看央視的戲曲頻道,十多個欄目之中,你獲得的共鳴會較多,反之,若只是個入門的觀眾,認同感便會下降不少。例如:「戲迷俱樂部」、「過把癮」這兩個節目,便專為戲迷劇癡所量身打造,強調建立觀者自娛自樂的人生態度,以達成雅俗共賞的聯誼中心。「戲曲人生」是由著名相聲演員姜昆主持的談話性節目,來賓都是表演藝術家,主題則圍繞著從藝道路與人生追求,現場開放給觀眾參與。

「絕活」、「知識庫」、「名段欣賞」、「南腔北調」屬於午間帶狀節目,在戲曲藝術的範疇裡,具有推廣教學的功能;「九州戲苑」、「錦繡梨園」、「戲曲采風」等節目拍攝較為細膩,以當代現存的三百餘個劇目為內容,全方位展放戲曲的魅力及文化底蘊,「九州戲苑」並多次獲得電視文藝「星光獎」。

兼顧戲劇、電視專業的願景

京滬兩地的戲劇(戲曲)頻道相較以往的播映,在時段與內涵上已多有進步,然而電視作業系統與戲劇(戲曲)專業畢竟是不同體系,海峽兩岸的從業人員皆存在著難以兩全的困境——要求具備電視的基礎,往往戲劇的素養令人懷疑;一旦戲劇知識廣博,影音視覺效果便不堪過問,如何調和鼎鼐,並兼顧兩者的專業程度,可說是專業頻道的共同願景。

對台灣來說,中國大陸的戲劇(戲曲)藝術的發展不失為一個重要參考的座標。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的戲劇或者戲曲專業頻道能夠開播,不在公視的夾帶中存活,京滬的作業系統就是一個參照先例,若能結合兩岸三地的資源與實力完成一齣有關表演藝術的戲碼,說不定會有良好的影音收視效果!

 

特約撰述|李翠芝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