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惠文

相關文章 7 篇
  • 「十全十‧美女節」記者會上,所有編導拿著女節logo──乳房道具合影。前排左起湯淑芬、徐堰鈴、石佩玉。後排左起楊汗如、汪其楣、陳惠文、戴君
    戲劇

    我是女人,我愛做戲 翻舊戲,新女人發新聲

    想了解台灣女性劇場工作者的心思與情感,「女節」是把重要的鑰匙。延伸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精神,女人扶持女人,既要痛快地演,也要誠實地講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女節從金山南路上的地下室pub劇場開始,彷彿某種秘密結社的革命行動,觀眾隨著口碑湧入,或坐或站,發現女人當家的劇場原來樂趣無窮、齣齣驚喜。後來,pub轉手,女人做戲的精神沒變,第二屆女節移居皇冠小劇場,成為台灣劇場界期待的風景之一。 第三屆女節,即將登場。主辦單位請來了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團體開襠褲劇團,聯合本地女性創作者,以每週兩齣戲共八個演出,溫柔覆蓋整個四月。 女性當家劇場 議題形式不限 延續前兩屆女節不限議題或形式的特點,今年女節的演出,依舊是多款樣式,風情各異,包括無語言的《我倆長住的小屋》、拆解崑劇原型的《柳‧夢‧梅》、重新詮釋王昭君和番傳奇的《招君內傳──女書之一》、人偶同台的《廚房》、影像裝置為重的《絕對值》、強調嗅、觸、味覺的《宛若我是》、聚焦女人間情感的《踏青去》,以及來自美國的開襠褲劇團(Split Britches)帶領工作坊成員呈現的《迷情洋裝》。 這次女節裡的幾齣作品,不約而同從「王昭君」、「白蛇傳」及「梁祝」等經典故事出發,編導透過深掘、顛覆或改寫,在「新版」中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對於女人自我角色、形象與情感的認知態度;傳統以男性掌控書寫權力(his story)的歷史,在「女節」的劇場裡受到全新的挑戰。 人們熟知的王昭君,是以漢人觀點為主,被描寫成一個一步一回望,滿含委屈悲情被迫出塞和番的宿命女子,但深愛戲曲又廣徵博文的資深劇場編導汪其楣,在排戲期間,從帶領演員閱讀《資治通鑑》、《史記》等各種史料開始,集體創作出一個新的「招」君。招君成為主動選擇「異國婚姻」嫁給老、小匈奴王以完成自我的當代新女性;同時,汪其楣也在戲中虛構了另一個女性巫師「阿滿」,來對照呼應招君,透過兩人往返的書信,呈現兩位女子自主的人生。 新解白素貞婚姻枷鎖 重看牡丹亭男驚夢 一直是個優秀製作人

    文字|楊莉玲、林鑠齊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汪其楣
    嚐鮮

    第三屆女節,展現女性旺盛創作力

    第三屆女節今年為共襄盛舉地慶祝第十屆皇冠藝術節,訂定「十全十、美女節」的主題。邀請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劇團「開檔褲」與六位國內女性編導,一起呈現各具特色的最新小品。

    文字|傅裕惠、郭英聲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陳惠文作品《之間》,2001.3。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葛羅托斯基體系在台灣小劇場的刻痕與演變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文字|楊婉怡、白水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符宏征將乒乓球單調重覆的移動軌跡,與劇中人面對的固定生活節奏相對應。
    劇場思考

    我舞影幢幢 從陳惠文與符宏征的獨角戲說起

    成功的獨角戲表演者,要在一個單人的演出中製造出角色的深度與層次,觀衆看得過癮,表演者心中更得保持清明。這個只有一人在場的雙人舞,舞者身影恍動之際,時而凌亂,時而合一,層層相疊之下,虛實互現。獨角戲看似輕薄短小,重重考驗卻潛藏其中。

    文字|黃淑綾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林如萍、姚坤君、陳惠文談台灣演員的語言問題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文字|傅裕惠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留學期間,陳惠文經常與英國威爾斯當地的劇團合作。
    藝人館

    奔赴失落的地平線 尋找表演座標的陳惠文

    陳惠文並非台灣小劇場界的新人,相反地,她過去大半的演出歷史,正與解嚴後初期的台灣小劇場發展緊密結合。再次回到國内的舞台,陳惠文正努力調適自己的表演語彙,希望以不同的形式與溝通方法,持續她在國外的學習與實驗。

    文字|傅裕惠、陳惠文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藉著演戲紓解災變壓力的石岡媽媽們,並以自己的故事為主體演出了《戲臺頂的媽媽》。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創作的「震」撼

    「當我看東興大樓的救援新聞時,我開始懷疑『劇場』的定義,哪一件事不是表演?」陳惠文覺得,整個救援的過程就是表演,「這樣一個看的過程,媒體讓它變成演出。現場的劇場關係其實是很動人的,當知道某處有生命跡象時,現場氣氛、演員跟觀衆的互動就不一樣、大家變得目不轉睛,那是一個可怕、強而有力的劇場;是一般的『劇場』很難做到的」陳惠文說。

    文字|祁雅媚、白水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