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大駱駝艦

相關文章 8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暗黑」背後的無限美麗 舞踏,是如何踏上舞台的?

    從一九八六年白虎社來台演出舞踏,造成台灣觀眾的視覺震撼起,這種標舉「暗黑」美學的舞蹈形式,一直讓人覺得神秘難解。全身塗白的扭曲身體,猙獰痛苦的面部表情,其實不是舞踏唯一的面貌;已經成為世界性表演形式的舞踏,到底是源於何種創作思維?又有那些有趣的發展?趁著「山海塾」訪台之際,熟悉日本現代劇場與舞蹈的戲劇研究者林于立立,引領你走進更深刻的舞踏世界!

    文字|林于竝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進出在生死間的神秘儀式 山海塾與其作品《響》

    《響》的演出中,液體有節奏地從玻璃甕中滴落至十三個透鏡中,四個舞者如同蓮花一般,在燈光下緩緩舒展開來,像復活的花崗岩雕像,在細沙和光影中、內斂且不疾不徐地移動著

    文字|田國平、Birgit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天兒牛大
    藝號人物 People

    關於不塗白粉的天兒牛大……

    本刊一月號的封面主題是日本舞踏團體「山海塾」,圖中展現凝鍊肢體的舞者,正是山海塾的藝術總監天兒牛大。這位大師級的藝術家,在未塗上舞踏演出的白粉時,是怎樣的面貌?本刊編輯特地在國家劇院後台訪問他,簡短的問答,讓人見識到這位連三宅一生都為其藝術折服的大師,胸有成竹卻謙沖為懷的一面

    文字|田國平、林鑠齊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大駱駝艦藝術總監磨赤兒。
    焦點

    能劇其實比舞踏「政治」 專訪大駱駝艦藝術總監磨赤兒

    不管從演出形式、舞踏「系譜」上的傳承來看,本月即將來台演出的「大駱駝艦」,都相當「古典」。不過,當磨赤兒談到前衛的舞踏與日本最傳統的能劇時,我們會發現,其實能劇比舞踏還要來得「政治」。

    文字|李立亨、Koji Fukunaga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章法、格式的完成,讓舞踏失去了暗黑的生命力。
    舞蹈

    走味的《死者之書》

    舞踏從誕生那一刻,就不可避免地面對內容與形式的辯證,步上了形式化的命運。 《死者之書》是一齣將醜陋、暴力「形式化」、「美化」的舞劇。

    文字|洪誠政、許斌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大野一雄:「即使死了,我仍然繼續跳舞。」
    舞蹈

    往生之路 也談《死者之書》的生死觀

    舞踏版的《死者之書》裡,有去留取捨間的疑難,或離生非死的曖昧。磨赤兒要秤重平衡的是對塵世的記憶。可惜執念於非甲即乙的選擇上,致使格局拘限於字義的夾縫間。

    文字|黃琇瑜、許斌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舞踏家高井富子(T. Takai)。
    特別企畫 Feature

    混沌之舞 恍惚之美

    和日本六〇年代小劇場運動同期的另一群表演藝術家,從日本舞踊和西洋舞之間開始,探索日本人的傳統身體美學,發展出「暗黑舞踏」;這種藝術形式和農耕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文字|辜振豐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我希望觀衆看完我的表演之後,會想到能活著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大野一雄
    特別企畫 Feature

    「花」與舞踏

    「花」(Hana)是能劇藝術的最高境界,日本表演理論家世阿彌元淸認爲當一個演員完全發揮出他的藝術時,「將有無盡的花朶盛開於觀衆眼前。」舞踏在發展之初雖有意避免日本傳統劇場的影響,卻仍保有許多日本劇場的精神,例如「花」這個概念。

    文字|李立亨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